2025均優補助申請

出自跨校選修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2025 均優論壇系列活動規劃(初稿)

(恩濡於9/25更新)

壹、論壇定位

為什麼要辦均優?

均優論壇自創辦以來,始終以「讓所有人平等取得優質教育」為願景。今年已邁入第十六年,我們希望延續當年的重要倡議,也溫養社群力量,讓不同世代共同承擔社會責任,為未來子孫留下福祉。

均優期盼從教育出發,提醒社會「教育是福留子孫的基礎」;更期許自己不只是教育論壇,而能逐步轉型為「公民論壇」,把教育議題延伸到整體公民社會,培養能孕育全民福祉的政策與倡議。

2025 年,論壇將以「保障教育經費列車」為核心意象,回應《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法後,教育經費保障制度的危機。教育經費不是抽象的數字,而是孩子的學習機會、家庭的育兒支持、教師的專業保障,社會創新的源泉之一。當經費制度出現斷裂,教育這部列車便有脫軌風險。我們在此呼籲:守住教育經費,就是守住孩子的未來。

貳、年度主題

「順地台灣・福留子孫」

應對並解除台灣正在面臨的四大危機:

  1. 台灣正在偏離正常治理,情勢日益嚴峻
  2. 教育經費保障瓦解,重建至少三年
  3. 習近平準備武力犯台
  4. AI時代使得傳統教育價值沉沒而需重設定

參、系列活動設計

2025 均優論壇不設單一主會場,而是以「北、中、南、東」四區巡迴舉行,每一場都是「保障教育經費列車」的站點,承載著共同的行動議程:

  1. 重建教育經費保障:
    • 聚焦《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法後的挑戰,討論如何制度性重建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 匯聚地方觀察,形成對中央政策的具體建議。
  2. 教育財政人才培力工作坊
    • 邀請教育界與財政專業者對話,培力新一代教育財政行動人才。
    • 建立跨縣市、跨世代的「教育財政公民網絡」。
  3. 教育全球聯絡網
    • 分享國際教育經驗,對接全球教育正義與財政保障議題。
    • 推動台灣教育倡議與國際社群的連結,讓地方行動與全球對話互相映照。

肆、與往年異同

一、首次以「北、中、南、東」舉辦,對台灣教育的區域均衡發展意義重大。
二、保留十五年來均優善於溫養各類教育倡議的傳統,今年仍有大量新穎的教育倡議提出。
三、四場論壇皆與在地友人合作,發展在地教育倡議。
四、仍舊保留OST 議程的空間與時段,使參與者有更多建構議程的機會。

伍、邀請參與各軌議程

伍、邀請參與各軌議程 如往年慣例,均優皆從不同教育/公共領域中選取多個項目,成為各軌的議程主題,包含:

  • 社群發展:凝聚各領域行動者,建構互助與共創的支持網絡。
  • 體制教育:探討主流體制學校的挑戰與轉型契機,促進更具彈性的學習環境。
  • 實驗教育:分享創新教育模式,推動制度的多元可能。
  • 青年社群:鼓勵青年參與公共議題,發揮影響力與行動力。
  • 在地探索:連結社區文化與地方資源,開創具在地特色的學習實踐。
  • 教育橋接:促進體制內外教育的銜接與對話,減少落差並拓展均等機會。
  • 技術發展:關注數位工具與新興科技,探索教育應用與未來影響。
  • 境內外交流:串聯台灣與國際教育經驗,深化互動與合作視野。
  • 福留子孫:以永續為核心,思考教育如何為未來世代累積福祉。

六、預期補助成果

  1. 教育創意交流
    • 建立一個跨區域、跨世代的教育交流平台,串聯北中南東四場論壇,讓國內外教育專業者、NGO、政府部門彼此分享創意經驗與政策觀點。
    • 匯聚教育經費保障、財政人才培力與全球連結的多元討論,推動政策創新。
  2. 教育公共事務參與
    • 以「保障教育經費列車」串聯各地,邀請教師、學生、家長、公民團體共同參與,實踐「眾人之事眾人管,眾人之事眾人扛」的精神。
  3. 青年世代公共議題參與
    • 蒐集青年對教育財政、教育公平與政綱等重大議題的意見,作為公共政策的重要參考。
    • 提供青年參與社會倡議的行動指南,並分享不同社會運動組織的實際經驗。
  4. 行政資源累積與知識傳承
    • 運用網路與數位工具,完整紀錄各場次論壇與討論成果,形成可持續利用的知識庫。
    • 建立「教育財政公民網絡」,讓不同世代能接續累積成果,推動教育專業的滾動成長。
  5. 常民政治的實踐
    • 透過四區論壇,廣邀民眾以公民身份參與政策討論,體驗並實踐「常民政治」。
    • 凝聚並提出具體、可執行的建議,提升公共領域討論的品質與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