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羅隆錚老師募款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募集基金,支撐救國行動
以小額募款支撐的小生態系:旨在「用教育當支點去推進台灣各領域的『相變』」。(相變也可理解為典範轉移,即技術工具、人際關係、價值觀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願景有二:
- 復振常民政治
- 催化青年世代團結
我們相信,台灣的未來需要更多來自人民的推動,而不只是仰賴政黨與職業政治人物的決策。因此,我們希望透過教育,讓更多年輕世代理解自己與台灣的未來息息相關,並願意行動,共同推動更公平、更具責任感的教育治理方式。
近年來,台灣社會的公共討論與決策逐漸被政黨鬥爭、政治利益所主導,讓許多關鍵議題淪為政治攻防,而不是真正回應人民的需求。我們希望復振「常民政治」,讓一般公民,特別是年輕世代,能夠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提升對社會的影響力,與職業政治形成更健康的民主互動。
我們的目標是催化青年世代的團結,讓大家從「關心社會」走向「改變社會」,不再覺得政治遙不可及,而是認識到大家其實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唯有透過投入、參與,才能真正改善制度,讓台灣朝更公平、更理性的方向發展。
- 專案名稱:台灣福留子孫路徑圖基金
- 專戶存儲:新光銀行新埔分行
-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振鐸學會
- 帳號:0338-10-100843-0
- 擬邀請的管理人:
- 謝國清
- 楊志彬
- 莊福泰
- 黃志順
- 林怡廷
- 沈潔伃
- 丁志仁
- 任懷鳴
- 管理人的角色
- 對小額募款進行徵信設計,取信天下
- 甄別微社群
- 經費分配
經費運用芻議
- 第一年不設限,會兵荒馬亂,有可能小額募款根本沒有成功
- 第二年之後:
- 三分之一用於小額募款系統自我維運
- 三分之二撥給微社群進行:
- 具體推進相變
- 發展相變的路徑圖
運作目標:
總目標:以教育為支點救國,長局目標如下:
- 再建教育財政秩序 => 過去 25 年的原來的教育財政秩序已「再見」。以實驗教育、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常民政治三者為基礎,台灣可以「慢慢」改良社會的生態系已經沒有了。 => 為台灣教育財政三大問題找出新的路徑圖重要:
- 教育財政人才缺乏
- 地方教育財政研究不足
- 長期經費保障帶來的僵化與浪費
- 推進自主學習與學習公共化。
- 推進實驗教育正常治理。
- 其他促進台灣靭性與安全的社會相變。

「路徑圖」很重要,如三十年前的〈兩年內結束教育部保姆統治行動方案〉指出:透過師資改革、課程內容改革、教育行政重組、教育財政改革帶領台灣教育走出戒嚴。
現階段主要方法:
- 人才不夠,但台灣高手在民間,要四處訪賢、結交,建立連結。
- 安排有效的對話與討論(要花錢),建立彼此合作的意願。
- 形成某一路的路徑圖 => 不斷完善它 => 存入「有序的累積結構」 => 發布,使之「可視」「能見」 => 蒐集常民政治社群的意見
主題與微社群示例:
- 教育財政人力培力工作坊
- 發展教育品質指標
- 發展全民國防教育 / 抗習近平 => 抗末日亂民
- 自主學習交流聯絡網
- 實驗教育正常治理
- AI與教育重置
- 動手學科學
- 大齡國民共學改善生活機能
- 台灣正常治理
- 台灣的末日方舟準備
- …
此生態系成立的三要件:
- 能創造價值,如幫助台灣走向「正常治理」
- 有青年參與,列出 20 位合作中的青年
- 募款年流量過 260 萬,大家出錢,才能支撐青年出力
QA起草:
- 基金架構與管理
- 基金的法律結構是什麼?
- 這筆基金是以法人、信託、專戶管理,還是其他形式運作?
- 管理人選擇的標準是什麼?
- 是否有明確的遴選標準?管理人的權責如何界定?
- 管理人之間如何協作?
- 是否有決策機制,例如共識決、表決制或委員會運作方式?
- 募款與經費管理
- 募款方式與規模?
- 具體的小額募款機制是什麼?會使用平台、訂閱模式,還是其他方式?
- 經費分配的透明度?
- 如何確保募款資金的運用透明?是否會定期公開財務報告?
- 如何評估經費使用的成效?
- 是否有指標來衡量微社群的運作成效與影響力?
- 微社群的運作
- 微社群的遴選機制是什麼?
- 什麼樣的組織或團體能夠申請資金?是否需要符合特定標準?
- 微社群執行專案的追蹤與評估?
- 是否有機制監督微社群的執行進度與成果?
- 「相變」與「路徑圖」
- 如何定義成功的「相變」?
- 具體的衡量標準是什麼?
- 誰來制定「路徑圖」?
- 這些路徑圖由誰負責設計與修訂?其發佈與推廣的方式為何?
- 青年參與
- 如何吸引並確保青年參與?
- 具體有什麼誘因讓青年願意投入?(如獎助金、影響力資源等)
- 「20 位合作中的青年」如何確定?
- 是否有具體的參與標準?如何追蹤這些青年的貢獻?
- 2000人的群體是否太小?
- 2000人相較於個人其實頗具規模,而且以單位(甚至是聯合單位)形式召開記者會,應不容易被政黨打壓
- 這兩千人定期會收到各種訊息,若有辦法長期維持,影響力不容小覷
要做的事
一、促進台灣的靭性與安全

- 合作的老兵:任懷鳴、丁志仁、周樂生
- 合作的年輕人:鄭婷如、沈昱丞、許喬雨、楊雨青、張智堯、黃思宇
歷次活動
- 2023.05.31 14:00,拜訪黑熊學院,問他們希望學校和社大怎麼做,以俾相互配合
- 2023.06.08 13:30,參訪國家太空中心:低軌衛星的重要性,40人 => 變課程:台灣通信靭性(丁丁)
- 2023.06.23 於鐵杉民防參加槍訓 / 周樂生
- 2023.7.6(四)~7.7(五),人文初級軍事訓練
- 2023.7.29(六),均優學習論壇- 與各友軍進行全民國防會議(和平實小)
- 2023.8.12(六),人文民防基礎營
- 戰爭概念:周樂生
- 資訊戰:沈伯洋
- 衛生與基礎救護
- 空氣槍射擊
- 2023.8.20(日) 13:30~18:00,新莊社大「民防基礎營」,丁丁、懷鳴、雨青
- 衛生與基礎救護
- 防災避難規劃
- 2023.10.14 14:00,推進全民國防教育–圓桌會議,懷鳴
- 2023.11.29(三) 18:30,全民國防教育向前走「線上論壇」
- 2024.01.19(五) 19:00,家用儲能設施與電網靭性「實體混搭線上論壇」(社創銀河)
- 2024.04.14(日) 9:30~17:00,全民國防教育探索(第二次圓桌會議)
- 2024.06.04(二) 19:00,家用儲能設施與電網靭性,課次1
- 2024.06.15(六) 14:00,家用儲能設施與電網靭性,課次2
- 2024.06.18(二) 19:00,家用儲能設施與電網靭性,課次3
- 2024.08.20(二),與高雄中學洽談接手兩個班的全民國防課,徵得吳林輝司長的支持,開始發展全民國防開放課程 13 單元。
- 2024.12.13(五) 13:00~6:00,和平實小研究方法課:中共有沒有想要包圍台灣?
- 2024.12.27(五) 13:00~6:00,和平實小研究方法課:中共如果有想要包圍台灣,他們會怎麼做?
- 2025.01.03(五) 13:00~6:00,和平實小研究方法課:怎麼因應中共包圍台灣?台灣需要進行哪些基礎建設與社會制度上的修改與準備?
- 2025.02.15(六) 9:00~12:00,動手學科學:電池原理與家用功率
- 2025.03.01(六) 9:00~12:00,動手學科學:簡單的家用儲能設備
- 2025.04.01(二) 8:20~9:10,基隆培德工家全民國防教育課:從大停電看我國電網
---------- 待進行 ---------- - 2025.04.08(二) 8:20~12:00,基隆培德工家全民國防教育課:簡單的家用儲能設備
- 2025.04.15(二) 8:20~12:00,基隆培德工家全民國防教育課:台灣電網韌性
- 2025.05.13(二) 9:00~16:00,基隆培德工家全民國防教育課:一日生存營:生火技巧、野外飲食和營養、篝火和簡易烹飪、水源淨化
- 2025.08,基隆培德工家新生訓練:小部隊運動射擊、俄烏戰例、半日生存營
二、AI時代教育重設定

- 合作的老兵:丁志仁,林立傑,孫賜萍,蘇世榮,劉彥伯
- 合作的年輕人:林怡廷、鄭婷如、林芸伍、范智鈞、李鎮仰、陳思翰
歷次活動
- 成立「近未來數位公民」微社群
- 開「自然人與 AI 協作」課六課次
- 開「假訊息判讀與資安」課六課次
- 開「AI啟動創作魂」課四課次
- 參加「與AI協力製作影片」課三課次
- 動手學科學 / 計算機器四課次
- 發展「AI製作影片」分鏡表管理軟體
- 策畫「與AI協力製作影片與贊助者溝通」工作流
- 策畫全日 OST => 微社群集體寫書
待開展:
- Go Basic 下的群學綱領 / 班本課程
- 用來看懂世界的「動手學科學」
三、自主學習公共化
- 合作的老兵:黃志順,丁志仁,周樂生,林壯穎,周鄭州,劉士弘,謝國清,江宜汾
- 合作的年輕人:林怡廷,沈潔伃,李頎,林芸伍,蔡宗霖,范智鈞,林辰潔,閉恩濡,游士賢,魯維倫
需要推動
(一)教育品質指標研究
將「教教科書 / 會考與學測成績」的當前盛行教育品質指標換成「適性、揚財、終身學習、學習機會均等」
- 民間自力發展出首輪路徑圖 => 拉贊助
- 形成勢力:
- 在民間找出倡議社群
- 在委員之間形成共識
- 找立委合作並許以業績
- 以溝通消除潛在的阻力
- 找部長報告與找國教院長合作 => 兩黨智庫與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同謀 => 得到與主計總處高層和國發會高層溝通的機會(目的是讓他們在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的代表不講話、不反對)
- 對四大系統進行諮詢,形成正式的政策結論(要讓他們覺得「進行重分配」時會拿到更多)
- 家長
- 體制學校教師
- 校長 基層教育行政 leader(最不敢發聲,但掌握最多基層資源)
- 實驗教育部分
- 放入「行政院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教育經費基準設算公式,指導「教育部教育經費分配審議委員會」諸補助要點
(二)先實驗教育後體制學校,用補助將自主學曶橋接到教育現場
可參考「促進實驗教育正常治理」的(一)提高公共性
(三)建立教育現場自主學習的「長連結」網絡
- 找出想要自主學習的現場教育人員
- 建立「福格式聯絡網」
(四)拉實驗教育機構進「社大連結十二年國教計畫」
(五)透過後設工作小組,維護「自主學習核心文件」
四、促進實驗教育正常治理
- 合作的老兵:丁志仁、王慧蘭、魏坤賓
- 合作的年輕人:閉恩濡、沈潔伃、施采邑
- 催化性財源的意義不是「扛下所有開支」,踐行性的支出仍須與各級政府合作。
但是讓對的人在對的時間點做出對的動作,仍須一連串的開銷,這就須要催化型財源來買單 - 維運小額募款,本身就相當於一次「中型創業」,須要打造出許多工具箱,如:CRM 、 昭公信、訪賢、討論營造…
如何改進
(一)提高公共性
- 推進教育實驗:以平價化與開門辦教育為重點。
- 找現有辦學單位與自學生群體合作,由合作單位去負擔招生的行政。
- 把好的自主學習當成要推動的新品,同步製作簡明易懂的「型錄」,讓各類利害關係人能很快看懂。
- 與文官討論他們可以接受的補助核結模式。
- 系統性調整教育經費編列邏輯,修改補助要點
- 今年開始推動「教育財政人才培力工作坊」
(二)優化治理
- 將科層文官的治理高點,定在「國教署署長」。
- 影響兩委員會及研究地方教育發展基金。
- 行政院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把自主學習納入教育經費的設算邏輯。
- 教育部教育經費分配審議委員會:系統性將實驗教育納入各種補助要點,以及擴充其內涵覆蓋實驗教育的需求。
- 透過教育部實驗教育規範審查 => 形成實驗教育規範的基礎共識
- 與地方政府研議「實驗教育補充規定」
(三)選定縣市進行合作
- 目前在地方政府實驗教育審議只有一種功能角色:准駁實驗教育,但是只做准駁,不可能做好
- 選定有較強意願的地方政府合作
- 將地方教育審議的角色擴充為三樣:
- 「准駁」實驗教育
- 以實驗教育規範的基礎共識為基底,去建立「秩序」,如「非營利」(是不聚斂錢,而不是不收錢)
- 「協助」實驗教育申請者透過自主學習,去緩解困難,打開出路
- 將地方教育審議的角色擴充為三樣:
- 以跨縣諮詢+家長學生諮詢+辦學者諮詢+體制學校諮詢為基礎去設計並試行「地方政府補助規定」
(四)復振常民政治
- 「常民政治」的基本概念是:一不當官二不參選的普通老百姓,參與或監督公共政策治理。背後的意識型態是:揚棄青天,國家是人民的國家。
- 常民政治有如下優點:
- 較不容易「異化」。不容易「屠龍少年變惡龍」。
- 規則健康:靠訴求被反復錘煉至缺點較少,以及倡議者勤於跟各方溝通建立影響力。
- 容易用小資源打開新的局面;比較珍惜經費與資源。
- 使用較多的非科層組織,較能適應變遷,參與者動機與動能較高。
- 台灣常民政治的興盛期: 1990~2015
- 職業政治與常民政治兩方互補,形成「共軛民主」。
- 社運開創,政黨收割。
- 不靠青天領導。
- 走向公共:眾人之事眾人管,眾人之事眾人扛。
- 靠反覆微調解決問題。沒有大國麻木。
- 看看當前的台灣,已經完全滑向「不正常治理」。歸其最底層的原因是過去十年「常民政治」的緩慢墜落。
- 在實驗教育領域復振常民政治的起點:建立起實驗教育各利害關係人的 NGO hub 。
五、重建教育經費保障

- 合作的老兵:丁志仁,蕭東原,謝國清,侯詠琪,台南新芽
- 合作的年輕人:李頎、施采邑、沈潔伃、范智鈞、蔡宗霖、范智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