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淺學習者參與課程治理的問與答

出自跨校選修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資淺學習者參與課程治理的問與答

(一)為什麼要讓學習者參與治理?

  1. 學員練習操作slido
  2. 提出的回應有:
    1. 自定義福祉
    2. 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學習是自己的
    3. 學習場域人人是平等的
    4. 建立學習者對學習的意識
    5. 為自己負責/這樣就不能趬課了/負責感
    6. 提高參與度/提高動力/學習效果會更好/成就感
    7. 真正回應學習者的需求/適度調整學習內容
    8. 也許不總是需要
    9. 老師拿不高的薪水不需要太累
  3. 歸納如下:
    1. 主體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2. 學習需求:真正回應學習者的學習需求
    3. 動機與學習成效:對學習有感、有動機、有效。
    4. 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二)「立約承責,約不同…這樣子能賺到錢嗎?」是什麼意思?

  1. 「傳統課程」與「自主學習課程」差異
    • 傳統課程
      1. 教師授課,學生聽講。
      2. 一方給予知識、技能,一方接受。
    • 自主學習課程
      1. 教師/課主負責設計課程架構(類似課綱的概念),由每一位參課程依參與度決定課程內容、深度、廣度。
      2. 在這種架構下,資深學習者與資淺學習者的角色是浮動的。例如:
      3. 資深學習者/教師的角色由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轉變為嚮導、教練、陪伴。
  2. 自主學習課程能不能賺到錢?
    • 有同學認為不能
    • 丁丁認為可以,理由如下:

(三)如何讓教學者有這種意識(學生參與學習治理)?

  1. 多數的教師目前沒有這個觀念。
  2. 教學者需要認知到
    1. 教學者/自主學習帶領者本身必需要是一位好的學習者,一直處在學習的狀態中。
    2. 帶領自主學習的要領
      • 不斷地的想辦法提高學生的高度,重用他。
      • 實務上常常發生的狀況是,教師覺得學生是個小屁孩,學生自己也覺得自己是個小屁孩。
      • 可經由任務驅動式的課程設計,讓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運用自己的能力、發揮自己的潛能、覺察自己的狀態。
      • 反對教育金字塔化,例如:班級排名、明星高中。

(四)自主學習是一種更成功的學習模式嗎?

珊珊提出:
如果自主學習是一種更成功的學習模式,討論自主學習才有意義。另外就幾次參課的經驗,珊珊覺得這是種低效的學習模式。不像聽名人演講或專家授課,可以在短時間內吸收到很多知能。另外,群學的效率比自己看書上網找資料低,而且並不能確定其他同學提供資訊是否正確,認為群學並不是比較好的學習模式。
丁丁回應
  1. 學習社群成功與否,與社群內正負能量流動有關。
  2. 面對知識高速折舊、網路資訊的虛假與真實交錯的現象,群學的重要性
  3. 符合個人需求的個人化學習。以丁丁未來組研究糖尿病組課為例,丁丁想找的成員是其他9位糖尿病病友,而不是其他9位醫生。

分組討論

  • 分組一:楊玲、珊珊、昀奇、君頤、碧雲、文晴
  • 分組二:榮良、典義、樂生、鈴諭、穎瑄、丁丁

分組二:

  1. 今天這個課次,你弄清楚的是哪一個點?
  2. 今天這個課次,你較模糊的是哪一個點?
  3. 你覺得身邊有什麼場合或脈絡可以嘗試讓學習者參與學習的治理?
  • 典義:
    • 我帶的學生難做群學,因為都有些狀況(拒/懼學生),我們都是在做IEP個別教育,都是順勢而為。
    • 具體作法,第一步是喚醒內在學習動機,就是探索、了解、愛自己,我們用阿德勒心理學,要接受我們輔導,學生要先跟我們談五小時,包含家庭狀況等,談完後會知道他適合哪個學群,便開始找他喜歡的吃喝玩樂為何。我們先做個人的學習設計,這個源頭,開始就是自我、內在的療傷止痛,才能喚醒個人內在探索。以學校歷程來說,我們事先走學習歷程檔案,不是先走學科。當他看到希望,就會去對照,我要做什麼?同時家長也要參與相關心理學的東西。
    • 我們目標第一階段是先活著,第二階段健康活著,第三階段身心靈平衡活著。再看怎麼引導進入社會。
  • 樂生:
    • 如果群學要能成功,心理障礙要先跨過去。
    • 對學生來說,在我們學校不是難事,因為學生他想要找權威、崇拜等是很容易發現的。
    • 比較大的問題是成人部分,家長團體,有些說要平等但他都想找權威,要他好好跟小孩說話,但都在找名師名醫。例如一個媽媽參加家長成長課程,他還是想要找神拜、證明自己是對的,他只是在自我強化、證明對權威的信服,我覺得像是在拜神,沒有什麼太大功能,反而是要在跟他心理障礙無關時,對他才有幫助,例如這樣的媽媽不適合參加心靈成長課程,但可能合適參加打毛線的課程,他可能會找到成長,這樣群學才會有用。把他的發現貢獻出來,就比較不會有不明原因的狀況。
  • 鈴諭:最大的體會是要把「為什要讓學習者參與學習冶理」跟「什麼是自主學習」這兩件事情說清楚很不容易,
    • 自主學習的部分是因為大家對於自主學習的定義非常多元,在這裡強調的是自主學習中群學的元素,但是大家第一眼看到這個題目,並不會聯想到群學。
    • 第二個是做課程宣傳時,如何清楚的論述這堂課的性質或操作的樣子,不讓報名者產生誤會。帶著我可能會聽到什麼權威的說法,或有用的SOP,但事實上卻一直在叫我分組討論、意見分享。例如在三日譚的三天活動裡,很多參加的老師聽到我要組課、要做討論時,他們就會問說,什麼時候會有老師上課?為什麼我們一直在QA一直在組課,但沒有人來跟我們說怎麼做自主學習、怎麼帶學生自主學習。我的很深的感受是你要怎麼去介紹這個課程、活動。
  • 穎瑄:
    • 現在最大的困擾是如何讓現場的教師用自主學習的做法去教學。另外一個是如果學習者本身就不想參與學習治理,要如何處理。


  • 榮良:我覺得弄清楚的是什麼是自主學習。
    • 我每個班的學生就是7-13位,我有4個班,這樣的人數來讓學生享受一下自主學習,應該滿有機會的。甚至我們有期中考、期末考,我想開放一個百分比,讓他們去談他們想要考那個部分,讓他們也可以參與我的大考命題。
    • 我教的是美國課程,那個螺旋式的編教材,廣度、深度都有,我也考慮說,我放一週的時間,大概兩人一組,給他們時間準備,讓他們上台來教同學哪個小部分。即使人那麼少的情況下,我用傳統講述法,還是會有一兩個學生完全放空的,那當然還是有高層次的同學不太一樣,我教的班級低中高都有,我發覺,我的課堂方式也都有讓學生上台寫類似問答題,因為我教微積分嘛,高三的學生也可以跟同學說明,我覺得效果很好,他們在做回饋分享、老師的評鑑時,他們也都會提到他們有上台演練、說給同學聽,我覺得那是他們很珍貴的經驗。
    • 今天有三十種方法,我覺得可以交錯運用。我在想怎麼讓自主學習這樣比較上層的結構,每個分科老師願意使用這套學習。
    • 其實民主社會中,老師跟學生的權威感,一定要想辦法降低它。像我也是傳統的老師,三十多年了,如果老師高高在上,很容易在學生提出不同面向、方法時,當你沒有認真思考、講求效率時,容易太突然評價,老師自己就尷尬、下不了台。當你有權威時,面子的框架也越重、越辛苦。如果權威性太重,大家不敢講,反而掩蓋很多思考的機會。


  • 丁丁:
    • 要舉例、然後結晶到方法,今天有三種向度,一個是關係的向度、一個是想法的向度、一個是方法跟作法的向度,今天原來的構想是想以方法跟作法的向度為主要討論內容,關係、想法的向度則是搭配。但顯然這種稍微有種深度的報告,就是要預演,我真正在帶同學時,預演要修改很多次,才能讓班上同學聽得懂。所以當準備時間不足時,就很難這樣好好談。
    • 回應榮良,我在辦六年制學程時,真的有學生自主命題。必修課老師會命題沒錯。我們有一半同學是在上不同的組課,一定要有同學自己命題,因為沒有人可以針對10-20門課去命題。那就是每個人寫10題,老師在審題時,會把常識面向放在共同卷裡,比較偏的就會放到個人卷,所以每次段考,就會有共同卷跟個人卷。要領就是你要重用每個同學,所以他辛苦命的題目,一定要出來。他們命題的參差很大,那你可以叫他修題目,但是最後考試,大家命題的題目都要用出來,這是真的可以讓小朋友參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