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輔導平台/主題分享

出自跨校選修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 探討群學主體的本質
    線索:
    1. 如何讓學習者願意「高看」自己。
    2. 「金字塔化」會讓「有高度」的位置成為稀有資源,然後就沒辦法讓大多數人都看高自己。
    3. 比馬龍效應與明星高中失誤。
    4. 群我:個體人會多層次的結成群,如同學、家庭、社會…。以往常會被簡稱「大我」,這一層層的群,有些是有「主體」的,它會構成我們身為人的一個成分。
      但稱為「大我」其實除了暗示規模比個體我「大」,常常也暗示其重要性與優先性高於個體我,是有流弊的。「大我」常常會吞噬掉個體我。其實「群我」和「個體我」應該互為主體,達到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關係。但具體如何做,有很多的問題待解答。
    5. 把世界當成一個大的「教練場」;把學習當成現代智人的一項本能。
    6. 自主學習典範之所以沒有成為公共教育主流,並不是因為它比較深奧比較困難,而是因為它和「科層暨市場體制」的社會結構並不匹配。
    7. 學習社群的適當規模與範圍?如:大小、生師比……
    8. 450人的微信群組適合群學嗎?為什麼?
    9. 現代智人與250人。
    10. 「群學」如何被生活中的瑣事所排擠?
    11. 除了「組課」還有哪些群學的模式?
    12. 家人之間能「群學」嗎?
  • 正負能量與群學主體
    線索:
    1. 正負能量的簡單理解:
      • 負能量:會催化群體瓦解,或導致「群學主體」成員消極並看低自己的一切動力。如「人人為我,我為自己」的價值觀。
      • 正能量:能中和負能量的一切動力。如:溫柔的陪伴,對伙伴適時伸出援手。
    2. 描述群學主體中的「共振現象」。
    3. 如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4. 怎麼提升「低動機學習者」的學習動能?幫他們走出迷茫、無力的狀態。由習得性無助到願意嘗試和堅持。
    5. 怎麼建構自主學習和小組學習的支持系統?
    6. 怎麼因應「人人為我,我為自己」的「破壞性」心性。
    7. 怎麼直面「應對升學」的憂慮與恐懼?
  • 如何讓「個體我」與「群我」互為主體
    線索:
    1. 群我:個體人會多層次的結成群,如同學、家庭、社會…。以往常會被簡稱「大我」,這一層層的群,有些是有「主體」的,它會構成我們身為人的一個成分。
      但稱為「大我」其實除了暗示規模比個體我「大」,常常也暗示其重要性與優先性高於個體我,是有流弊的。「大我」常常會吞噬掉個體我。其實「群我」和「個體我」應該互為主體,達到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關係。但具體如何做,有很多的問題待解答。
    2. 如何讓學習者願意「立約承責」。
    3. 「立約承責」能規範成員將應承擔的行為後果外部化給群體。
    4. 親如家人,也應立約承責。人性有擴張自我權益的本能。
    5. 夫妻、伴侶之間也應該立約承責,以避免剝削嗎?
    6. 怎麼因應「人人為我,我為自己」的「破壞性」心性。
    7. 自主學習典範,對「利己/互利/利他」有偏好嗎?
  • 同儕成員之間的相處互動
    線索:
    1. 以「溫柔而堅定」的態度與世界相處。
    2. 慈悲與負責。
    3. 榜樣:媽媽陪小孩學習,成為學習伙伴。小時候媽媽當老大,後來小孩大了,換小孩也想搶老大來當,媽媽開始怕小孩。
    4. 家長對教育有不同的想像,如何建立親、師、生之間的共識?會碰到「沒意見的家長」、「有意見不講但不配合」、「有意見但無法(不願意)協力」等不同的家長。
    5. 教師間如何互相支持?
    6. 不同的心理學與諮商的學派,對同儕互動,有沒有具「交集」的看法?
  • 特殊學習需求(一)(二)
    線索:
    1. 特殊學習需求是指不同於「主流學校在設計上想要滿足的學習需求」,如亞斯伯格、妥瑞、過動等等。但台灣很多體制外的教育,把亞斯伯格、妥瑞當成像身高、體重一樣面對,讓同學覺得自己這樣也沒有什麼,效果反而非常好。台灣體制學校還是常稱為「特殊教育學生」,體制外教育則常稱「有特殊學習需求的學生」。
    2. 如何改變非特殊學習需求者的認知,讓他們正確對待特殊學習需求者。
    3. 幫助有特殊學習需求者融入社區。
    4. 何謂特殊?
    5. 如何處理個別差異?
    6. 如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7. 如何透過特教輔導,讓特殊生在學校中的人際溝通更順暢?
    8. 工作的範疇:可以做到什麼?做不到什麼?應該做到什麼?不應該做什麼?
    9. 如何看待鑑定與標記?
    10. 思考學校建構的障礙,實驗教育如何打破這些障礙?
    11. 如何看待公立學校提供的特教服務?
    12. 怎麼建立自主學習平台中與家長的輔導網絡?
    13. 如何建立特殊學習需求學生的支持系統?
  • 新典範的人才培力
    線索:
    1. 怎麼設計「一邊學習,一邊實習」的培力場域。
    2. 在自主學習典範下,好的老師必是好的學習者。
    3. 每個人都適合自主學習,但每個人都適合帶領自主學習嗎?帶領自主學習的老師有沒有份際和界限?
    4. 請賜給我雅量從容的接受不可改變的事,賜給我勇氣去改變應該改變的事,並賜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
    5. 老師什麼時候需要給他支持系統,什麼時候該決定他不適任而須要辭退?
    6. 台灣最近新典範人才培力的進展,及其未來願景。
    7. 大陸最近新典範人才培力的進展,及其未來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