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三日譚手冊

出自跨校選修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提醒

  1. 若活動期間疫情管制措施維持在二級,活動預設以「實體」方式進行。
  2. 三天之中若疫情管制措施提升到三級以上,活動改以「線上」方式進行。
  3. 不論活動以實體或線上進行,小隊輔與工作人員均至政大集合並協作。
  4. 引導網站網址:http://urclass.net/EMEP/20220124/ ,上面有:
    • 各種工具的說明文件
    • 活動引導資訊
    • 學員、小隊輔、工作人員的註冊與協作入口。
  5. 各分組紀錄可以先寫在手冊空白處(實體) 或 etherpad 上(線上),之後再整理到 wiki 上。各組至少應有一人建立 wiki 帳號,並負責最後的記錄。
  6. etherpad 的網址在:http://urclass.net:9001/p/自訂的頁名 ,是一種即時線上共筆工具,凡是知道網址與自訂頁名的人,都可以上去共筆。兩岸的同學都可以使用,沒有封禁的問題。
  7. 本次活動的 wiki 網址在:http://urclass.net/alWiki/ ,由閉恩濡協助建立帳號與修改密碼。
  8. 若本次活動改以線上進行,請學員熟悉:google meet 、Conceptboard、 etherpad ,用以取代實體聚會、海報及便利貼、手冊空白處。
  9. 請各組於第一日約定第三天報告時之「簡報版式」,讓同組伙伴可以在相同的「簡報版式」上發展自己分配到的內容,這樣第二天在匯整大家的內容時,會省去很多時間。
  10. 不管是誰開的 Conceptboard ,進入密碼一律設為「3day@TEEC」

活動總示意圖

活動日程示意圖

活動日程表

1/24(一)

時間 地點 課程 說明
0830~0900 實體:藝文中心4F門口

線上:google meet 主會議室
報到
0900~1000 ART HUB(4F)

線上:隨機分組
【課前團體活動】 活絡腦袋、打開想像、鬆開肢體
1000~1200 實體:ART HUB(4F)、藝心坊(4F)、創意實驗室(3F)
OST回到ART HUB

線上:google meet 主/中群會議室
【你就是自主學習的主體】 1. 文本討論(60分鐘)

2. 數位工具學習時間(30分鐘)

3. OST初探(30分鐘)
(1)OST介紹
(2)OST提案
1200~1330 藝文中心4F公用空間 午餐&休息
1330~1500 實體:ART HUB(4F)*2、藝心坊(4F)*2、創意實驗室(3F)*2、博雅書房(4F)*2、公用空間(4F)*4

線上:google meet 中群/小組會議室
【OST】 1. 議題OST(80分鐘)
(1)OST時間A
(2)OST時間B
1500~1640 實體:ART HUB(4F) 、藝心坊(4F) 、創意實驗室(3F)

線上:google meet 小組會議室
【組課群學工作坊】 1、各中群在各自場地開始,選中群召集人

2、由隊輔長說明組課

3、小組實作、討論
1640~1700 實體:ART HUB(4F) 、藝心坊(4F) 、創意實驗室(3F)

線上:google meet 中群會議室
【課後回饋&討論】 夕圈

1/25(二)

時間 地點 課程 說明
0830~0900 實體:藝文中心4F門口

線上:google meet 主會議室
報到
0900~1200 實體:ART HUB(4F)

線上:google meet 主會議室
【自主學習是甚麼?】 互動式問答課程:
1. 請學員提出具體問題,並舉例說明。

2.回饋與解疑
主持人:丁志仁、詹志禹
1200~1330 藝文中心4F公用空間 午餐&休息
1330~1345 實體:創意實驗室(3F)

線上:google meet 主會議室
【團體活動】 肢體喚醒
1345~1640 實體:各小組討論空間

線上:google meet 小組會議室
【組課群學工作坊】 各小組進行組課討論,及隔天發表的統整與排練
1645~1700 實體:ART HUB(4F) 、藝心坊(4F) 、創意實驗室(3F)

線上:google meet 中群會議室
【課後回饋&討論】 夕圈

1/26(三)

時間 地點 課程 說明
0830~0900 實體:藝文中心4F門口

線上:google meet 主會議室
報到
0900~1200 實體:ART HUB(4F)、藝心坊(4F)、創意實驗室(3F)

線上:google meet 中群會議室
【組課成果發表】 1、分成三中群進行小組的組課發表

2、準備跨群發表
1200~1330 藝文中心4F公用空間 午餐&休息
1330~1530 實體:創意實驗室(3F)

線上:google meet 主會議室
【組課跨群發表】 跨群發表與回饋
1540~1630 實體:創意實驗室(3F)

google meet 主會議室
【綜合座談】 與談人:丁志仁、鄭同僚
1630~1700 實體:創意實驗室(3F)

google meet 主會議室
【結尾&賦歸】

組課的定義與操作

一、組課的定義

組課是一群學習者為了共同的學習需求,自行發起、自行治理,學習週期起迄明確的群學機制。

通常會包含組課的發起者(簡稱「課主」)與組課響應者(簡稱「參課者」)。

組課共學最原初的構想,至少在Illich時就已經被具體提出,指的是讓「學習者」來構思並治理一門課程,而不是「國家」、「學校」或「老師」。其宗旨在讓學習者自己動手打造符合他自己學習需求的課程,因為老師和家長並沒有辦法一輩子陪在同學身邊,想要終身學習,就需要學會這樣的本事。

二、導入「討論模式」

組課共學的第一步,就是將準備開課的課主們導入「討論模式」。在這個模式下,自己覺得自己已經想明白了還不算數,要自己先把想法打磨到一定通透的程度,至少能解釋到夥伴們聽得懂,彼此才有辦法協作。

對「組課共學」的新手來說,最好使用 OST (Open Space Technology,開放空間會議技術) 來幫忙營造討論環境。OST 是參與者驅動的,而不是組織者 / 召集者驅動的討論模式。臺灣有「開拓文教基金會」專門在推廣這一門討論技術。「六年制學程」也是在 2016.2 月 17~18 日,花兩天的時間來帶領同學開始組課共學。目前政大實驗教推動中心的「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與社群自辦的「海星培力」,也都會運用 OST 來帶領新手進入組課共學。

對有經驗的老手來說,大約有幾位開課的課主組成搭檔,就可以構成相當有效的組課發起討論。在這個階段,課主要對「想幹嘛?」討論出共識,也需要盤點並綜整課主們手上的人脈資源,如果是老練的課主,乘法協作這個時候就會發生了。再來的討論重點是這門課適合的「參課人數」,以及大約每名參課者要出多少錢。最後,課主們一起為這門課想一個「課名」。

三、「組課共學」一些本質性探討

  1. 是「自我培力」——不是別人培力你,而是你培力自己。成就自主學習的是學習者的主動與認真。
  2. 日後帶領同學自主學習時,要落實「自造精神」——每個「普通人」都能透過合作,動手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
  3. 是群學不只是自學——要組織小小的「學習共同體」,在學習、經濟、生活三方面協作。
  4. 透過組課群學,不斷培力自己,是一種生活方式,不是為了達成培力計畫的指標要求。
  5. 是一種學習典範的轉移,可用來改善實驗教育、教師進修、終身學習、學前教育:
    • 技術選項:教導同學善用 OST ,增加同學組課的成功機會。
    • 人際關係:
      1. 老師與同學的不對稱性下降,轉變成資深學習者與資淺學習者的關係:陪伴、嚮導、教練
      2. 以「學習共同體」的關係進行群學
      3. 反「外部化」,即權責相符
    • 意識形態——「行動者思維」與「公共性」:
      1. 相信「每個『普通人』都能透過合作,動手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背後是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
      2. 共享: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3. 剛好比最好更好。


OST操作流程


OST 是「開放空間會議」(Open Space Technology)的英文縮寫。開拓文教基金會是國內的主要推廣單位。

OST能藉倡議者的「動能」,聚合一群人的興趣、才能、資源、人脈,為倡議者提供向前推進的可行方案。所以可以幫忙組課的初學者(如中、小學生),提高組課成功的機率。


基本流程如下:

  1. 由活動發起人設定大方向
  2. 與會者發起「討論主題」並張貼於預定討論的時段
  3. 依時段及題目與會者流動式的聚集討論,並撰寫紀錄
  4. 各場討論將紀錄張貼於「新聞牆」上,由所有與會者投票評點
  5. 收尾回饋
  6. 展開後續行動

各「討論主題」的召集人必需做三件事:

  1. 預先約定的時間到了,要召集會議。
  2. 盡量讓每一位參與者都有機會發言。
  3. 找人做會議記錄。

四條規則是:

  1. 出席的人都是最適當的(Whoever comes is the right people.)
  2. 不管發生什麼,都是當時只能發生的事(Whatever happens is the only thing that could have.)
  3. 不管何時開始都是最適當的時間(Whenever it starts is the right time.)
  4. 結束的時候就結束了(When it is over, it is over.)

參與要領:

  1. 「雙腳法則」(The Law of two feet):每一個人為自己的學習負責,你可以在某一個討論時段,參加這一時段中你有興趣的議題,在這個議題上,若你覺得沒有學到東西,或認為自己在這項議題上已沒有貢獻,就可以運用你的「雙腳」,很自由的到別組去討論,或暫時休息一下也可以。你可以隨時加入討論,有事情可以自由離開再回來。
  2. 讓每位參與者都有機會發言,不再有演講者與聽眾的區別。
  3. 隨時準備迎接驚喜的心,勇敢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時也敞開心門,傾聽別人的想法。

一、準備實體 OST

(一)場地佈置:
  1. 大型場地,可以將所有人排椅子圍成一個大圓圈。備紙筆與大型海報,可以排定各討論主題的場次。
  2. 數個討論時互不干擾,卻又能彼此走動的小型討論場地。可以是大型場地的角落。分發記錄紙、原子筆、便利貼到各組。
(二)準備器材:
  1. 全開紙張
  2. 奇異筆(紅、藍、黑)、彩色筆
  3. 各色便利貼
  4. 紙膠帶
  5. 圓形貼紙

二、準備線上 OST

  1. 線上會議軟體,如:google meet、jitsi meet、webex…等
  2. 即時共筆工具,如:Google文件、etherpad、石墨文檔…等
  3. 海報牆,如:jamboard 、 conceptboard 、 Miro…等


參考資料:

  1. OpenSpaceWorld.ORG
  2. 簡要使用者指南(英文)


小隊輔與工作人員名單

A中群:

小隊輔:周樂生(中群隊輔)、李英彥、廖淑玟、翁家敏
工作人員:林家瑄

B中群:

小隊輔:黃鈴諭(中群隊輔)、程詩婷、邱灝芝、吳東燦、邱莉婷
工作人員:胡庭碩

C中群:

小隊輔:陳東玉(中群隊輔)、張瓊鎂、林津羽、邱綉惠
工作人員:汪暐嵐

學員名單

A中群:

劉雅純、范敏華、謝美雪、李炳坤、楊品秀、郭妙芳、葉育峯、林宗雄、曾淑玢、潘儷文、高音璞、王文翠、陳嘉輔、張顏、葉佩怡、莊雅如、陳慧欣、徐龍翊、林瑪莉、李坪鍵、連明偉、方璐璐

B中群:

楊舒雅、楊欣璇、王彥婷、王慈惠、林世瑛、林隆浚、林佳玉、謝麗雪、黃亭蓓、沈敏馨、陳惠珍、黃靜怡、李世福、陳慧芬、王維聰、畢璞仙、黃翰瑋、邱冠承、蔡佩旻、牟素玉、盧建志、周君豪、蘇倚恩、劉碧蓮、陳亭、林峻澤、黃靜怡、陳宣蓉

C中群:

廖文躍、賴彥廷、林宛靜、李宜靜、葉鳳英、楊淑斐、陳韋方、陳建宇、鄭煒平、林家如、陳奕安、黃韵庭、李婧嘉、閉恩濡、邱聖鈞、謝侑廷、黃怡婷、許嘉琪、張峰銘、劉榮嫦、黃思穎

三中群使用空間

A中群:創意實驗室(3F)
B中群:ART HUB(4F)
C中群:藝心坊(4F)

附件:訪賢邀請

目前振鐸學會正與國教署合作推動「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執行期程:2021.10.1~2023.12.31。目標為培力二十位學員熟悉「自主學習典範」,並能將「自主學習典範」運用於校內學生學習之課程設計上。學員組成與特質簡述如下:

  1. 二十位學員中,至少有十五位學員應為體制學校教師(含代課代理教師)、校長或職員,另五位可為體制學校外人士,如:教育行政人員、家長、社區大學人員、科普教育推廣者、獨立教育工作者…等。以增加學員人脈之多元性。
  2. 體制學校教師部分,學員應跨縣市分布。
  3. 所有學員應於兩年內完成組課四學分、實務浸潤一二○小時,並辦理成果發表。
  4. 所有學員本身應為好的學習者,並且能接受新觀念,願意將本培力相關事宜置於其生活事務靠前之順位。
  5. 目前已獲得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桃園市、台中市等教育局、處的支持。

籌辦團隊為:丁志仁、黃鈴諭、閉恩濡、周樂生、柯穎瑄、度昀奇、傅心怡、任懷鳴、楊逸帆、陳東玉、程詩婷、戴慧茹、邱灝芝、吳啟新、黃于庭、王麗淑、邱育淇、賈芙琳、沈昀蓓、吳東燦、蕭典義等共 21 人,分為十個工作圈。

  1. 綜合規劃工作圈:協調各工作圈,支援計畫行政事項。
  2. 外部事務聯絡工作圈:聯絡場域實習單位與學員參訪事宜。
  3. 招募暨簡易面談工作圈:招募並面談學員,達成雙向選擇。
  4. 基本技能培力工作圈:讓參與培力計畫的夥伴,能知道如何運用協作平台,進行「交流」、「紀錄」、「彙整資料」等事務。
  5. 陪伴工作圈:在計畫執行階段,陪伴學員進行「自組織」、「組課共學」、「實務浸潤」、「成果發表」、「組課典藏」、「社群發展」……等歷程,完成兩年的學員自我培力,並深刻體驗群學。
  6. 補助要點平台工作圈:將教育部 321 個補助要點,製成資料庫平台;讓學員日後在校內外進行教育計畫時,可參考的補助資訊,申請補助。
  7. 資源池工作圈:讓「自主學習資源池平台」能成為對學員組課、實務浸潤、發展微型自主學習課程計畫、成果發表有用的參考平台。
  8. 輔導平台發展工作圈:串聯各類輔導資源,如:同儕諮商--林意雪、薩堤爾--張天安、特殊學習求--曲智鑛,依學員需求辦理工作坊、講座、團體諮商……等支持系統。
  9. 實體混搭線上學習模式發展工作圈:探討自主學習典範下,如何混搭「實體與線上」,構成完整的學習模式。含:所需要的工具與技術、人際關係、操作觀念。
  10. 同村共養教育發展工作圈:探討如何將社區的學習資源變成網絡,幫助學校課程發展與社區課後照顧。

如果您對自主學習應用於校園內有興趣,可以到:

http://urclass.net/EMEP/ALPartner/selfRecommend/signup.php

自荐要參與這個計畫,計畫主辦單位會安排人與您進一步面談,如果「雙向選擇」順利,歡迎您一起來將「自主學習」橋接到體制學校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