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界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經驗整理與分享

出自跨校選修
於 2022年11月18日 (五) 11:41 由 黃鈴諭討論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全班討論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主題分享

思考

  1. 無界學習的價值與意義?
  2. 學習為什麼要生活實踐?

全班討論

摘自「无界学习”,你准备好了吗?」

所謂“無界學習”,就是突破傳統的學習界限,從而實現更全面的學習。而對學齡前孩子來說,“無界學習”的意義更大,課堂可以更寬廣。去年年初的突發公共事件給學習變革裝上了加速器,推著孩子和教育者們快速適應VUCA時代(易變性、不確定性、複雜性、模糊性)的到來。所以希望通過本文,家長能跟隨我們,一起打破傳統思維模式,突破各種分隔線,為孩子的學習方式探索各種新的可能性。只有這樣,才能更順應時代潮流和未來趨勢,也更順應孩子的天性,真正達到玩以致學!

梳理:學習邊界可以怎樣被突破?
  • 在傳統意義上,提到學習,我們可能立馬就會與這些“隱形邊界”掛鉤——
    • 時間的邊界:比如在上學、放學,課內、課外等時間分隔。
    • 空間的邊界:比如教室、學校的圍牆。
    • 地域的邊界:孩子們通常被限制在一定的學習範圍,所處的城市、鄉鎮乃至國家,都不自覺地塑造孩子們的世界觀。
    • 課程的邊界:比如傳統學科的劃分。學科的劃分一直是大部分學校教育默認的模式。
    • 載體的邊界:比如教材、書本、輔導材料、考試。
  • 實際上,在疫情之前的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裡,教育者們就開始了突破學習邊界的探索。他們針對上述隱形邊界的突破至少就有這些——
    • 針對“時間邊界”:近些年興起了沉浸式學習、非正式學習、終身學習等形式,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這些時間分隔線,為孩子們的學習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針對“空間邊界”:鼓勵孩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實現“去遠方”的學習,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到大自然、置身的社區、博物館、營地遊學等非傳統教室學習。
    • 針對“課程邊界”:近些年產生了“全課程”、項目式學習等鼓勵跨越學習邊界的模式,充分引導學生們以解決真實問題為導向。
    • 針對“載體邊界”:最明顯的例子,是過去一段時間的疫情大大刺激了線上教育的發展,也將開放的學習資源展現給公眾,同時也是一種學習載體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