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增長、財富和債務的下一步是什麼?

出自跨校選修
於 2025年11月3日 (一) 10:37 由 丁志仁討論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1. 宏观洞察製作的解說影片:

宏觀洞察提供的影片摘要:

  1. 報告中提到的「紙面財富」占財富增長的36%,這對我們普通人的投資決策(比如買房、買股票)意味著什麼?我們應該如何區分「價值」和「泡沫」?
  2. 美國能夠長期維持巨額貿易逆差和債務,其核心原因是什麼?這種模式的極限在哪裡,普通人能看到哪些預警訊號?
  3. 報告為中國開出的「增加消費」的藥方,具體實施起來會遇到哪些深層次的障礙?僅僅提高收入就足夠了嗎?
  4. 歐洲被診斷為「趨向長期停滯」,作為一個富裕且成熟的經濟體,它為何會失去增長的動力?這對其他發達經濟體有何借鑑意義?
  5. 報告將「生產率加速」視為唯一的理想未來,但技術革命(如AI)在提升生產率的同時,是否也會加劇貧富分化和社會矛盾?我們該如何平衡效率與公平?
  6. 在「資產負債表衰退」情景中,為什麼全社會會集體選擇「去槓桿」,導致需求螺旋式下降?這其中是否存在某種「合成謬誤」?
  7. 報告認為全球經濟失衡,但幾十年來這種失衡似乎一直在持續。那麼,這一次我們面臨的「失衡」和以往有何本質不同?為什麼報告認為現在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
  8. 對於一個普通家庭而言,應該如何構建自己的「家庭資產負債表」,以應對報告中提到的四種未來不確定性?
  9. 報告提出的美、歐、中「再平衡」方案,在目前的地緣政治背景下,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國家間的博弈會如何影響最終的經濟走向?
  10. 如果全球最終未能實現「生產率加速」,而是陷入了其他三種情景的混合狀態,世界將會是怎樣一幅圖景?對國際秩序和我們的生活方式會有何長期影響?

參考資料:

  1.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官網
  2. 報告英文原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