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莊福泰校長討論

出自跨校選修
於 2025年5月12日 (一) 17:35 由 丁志仁討論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聊聊自主學習在雄中

拜託莊福泰校長

一、簡單過程

  • 2025.3.16(六) 振鐸在台中市烏日區大同九街73號(合勤共生宅)舉辦成立四十週年教育反思活動與會員大會。
  • 決議:以年流量 260 萬進行小額募款,並以此款項為「催化性經費」,撬動更多的補助與委辦案,推動教育「改變制度,改善治理」以期緩解或改善以下問題:
    1. 台灣教育經費保障已經崩解,須要用三年的時間重建
      由於《財劃法》將 3700 億由行政院改劃分給縣市,而且完全沒有討論業務移轉,而《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的教育經費保障政府收入的 23% 用作教育經費,只規範「編預算」,未規範實際「執行數」。自明年起各地方政府教育經預、決算落差必會擴大,使教育經費保障「名存實亡」。振鐸學會內部開會研判:就算大罷免民進黨贏了,墜落的教育經費保障也不會被積極救回。
      目前的情況很像 1997 年連戰聯手韋端讓國民大會凍結憲法 164 條,後來是民間的教育團體以教育社運花了三年的時間(1997~2000),才重建了教育經費保障,免得每年教育要與國防、外交、經濟、交通去爭搶預算,也使得過去 25 年平均每四年教育經費自然成長 1000 億,使台灣教育能平順發展,並惠及其他領域的公共政策治理。
    2. 習近平很認真在準備攻打台灣,中華民國/台灣本來能安渡,但自作孽就會覆滅
      • 請謹記:
        1. 備戰雖昂貴,但花多少錢備戰都比真正開戰花的錢少得多。
        2. 節奏的不對稱是最重要的不對稱
          造艦的成本下降恆慢於對艦巡弋飛彈的成本下降 => 習近平很難贏
          但台灣可以自己找死
        3. 兩岸對峙的系統性瓶頸在「跨海載具」
      • 振鐸扶持「發展全民國防微社群」已歷兩年:
        1. 兩年來這個微社群始終活力不衰,不但保持兩週有一次例會,而且至今已舉辦過 35 次活動(見 http://well-being-ng.net/printOut/教育再公共化聯盟發展全民國防教育活動.html)。
    3. AI時代使得傳統教育價值沈沒而須要重設定 => 須要實驗教育去發展自主學習 => 須要將自主學習橋接到體制學校
    4. 臺灣正在偏離正常治理,情勢日益嚴峻
      解方是:
      • 復振「常民政治」,讓藍營贏或讓綠營贏都沒用
      • 催化青年世代團結
      眼前就能著手做的:提供「黨同伐異」之外的公道治理評價,稍微增加普通人民對國政治理的能見度
  • 專案名稱:台灣福留子孫路徑圖基金
  • 專戶存儲:新光銀行新埔分行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振鐸學會
    帳號:0338-10-100843-0
  • 擬邀請的管理人:
    1. 謝國清
    2. 楊志彬
    3. 莊福泰
    4. 黃志順
    5. 林怡廷
    6. 沈潔伃
    7. 丁志仁
    8. 任懷鳴
  • 振鐸會負起募款責任,請管理人協助三件事:
    1. 對小額募款進行徵信設計,取信天下
    2. 甄別微社群
    3. 經費分配
  • 現階段主要方法:
    1. 人才不夠,但台灣高手在民間,要四處訪賢、結交,建立連結。
    2. 安排有效的對話與討論(要花錢),建立彼此合作的意願。
    3. 形成某一路的路徑圖 => 不斷完善它 => 存入「有序的累積結構」 => 發布,使之「可視」「能見」 => 蒐集常民政治社群的意見
  • 經費運用芻議
    第一年須要慢慢建立制度,只要管理人同意即可動支
    第二年之後:
    1. 三分之一用於小額募款系統自我維運,如廣宣、客服、徵信之相關人員與作業費用
    2. 三分之二撥給微社群進行:
      1. 具體推進改善治理,改變制度
      2. 發展改善治理的路徑圖
  • 目前勸募進度:
    1. 振鐸法人捐 31000 元
    2. 第28屆理事周玉靜捐十萬(分兩期)
    3. 第28屆理事張仁彰顏振寧捐三萬
    4. 第28屆理事盧瑞興捐一萬
    第28屆理監事已捐 17 萬
    預計第28屆理監事可以捐到 30 萬以上
  • 目前第28屆理事蔡杏娟已入職,專攻勸募作業系統建立。振鐸也正在結掉手中多數的政府委辦與補助案,六月起將高階人力轉向勸募與本專案推動
  • 運作目標:
    願景:
    1. 復振常民政治
    2. 催化青年世代團結
    總目標:以教育為支點救國,長局目標如下:
    1. 再建教育財政秩序 => 過去 25 年的原來的教育財政秩序已「再見」。以實驗教育、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常民政治三者為基礎,台灣可以「慢慢」改良社會的生態系已經沒有了。 => 為台灣教育財政三大問題找出新的路徑圖重要:
      • 教育財政人才缺乏
      • 地方教育財政研究不足
      • 長期經費保障帶來的僵化與浪費
    2. 推進自主學習與學習公共化。
    3. 推進實驗教育正常治理。
    4. 其他促進台灣靭性與安全的社會相變。

附錄:台灣 2025 年所須面對的挑戰

(一)臺灣正在偏離正常治理,情勢日益嚴峻

藍綠對決無解當前困局

臺灣政黨惡鬥已久,治理品質不斷下滑。問題不是哪一黨勝選,而是人民如何取回權力,推動常民政治,讓公共事務回到多數人的手中。

什麼是常民政治?

常民政治是指不參選、不做官的普通百姓,建立參與與監督政策的機制,因為國家之事是眾人之事,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如今官僚體系已超過20年未提出重大改革,因為在媒體開放、民眾易抗議這樣的高度政治風險下,官員難以主動倡議。若由民間先行溝通倡議,再由文官採納,可有效降低風險,形成政策推動的新模式。

青年世代是關鍵

我們廣邀青年參與,也邀請前輩協助支持,但不干涉青年的主體性。期待由高齡世代提供社會資本,青年燃起改變的火苗,共同打造正常治理的新未來。

(二)習近平準備武力犯台,臺灣本能安渡,但自作孽就會覆滅

逃避現實將削弱社會備戰共識

臺灣民眾對於「中共攻台」的說法並不陌生,但出於各種因素,許多人卻表示出半信半疑、甚至不願面對的否定態度;若放任此一「逃避問題」的心理狀態泛濫,將難以凝聚「準備因應戰爭」的社會共識。因此,必須讓臺灣民眾確實認知到:習近平口中的「武統臺灣」並不僅僅是口頭恫嚇,而是他正在認真準備的行動。

備戰才能止戰,威懾才能避戰

眾多的戰爭理論及歷史案例,都已明確指出「綏靖無法避戰,唯有備戰才能止戰」;但要達到「阻止戰爭」的效果,備戰的程度必須做到「對侵略者建立可信的威懾」。

全民韌性是臺灣安全的關鍵

習近平選擇攻打臺灣,需要評估入侵的成本與獲得的利益。雖然,擁有更多高科技與新式武器對於「預防入侵」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臺灣人民有勇氣面對戰爭,遇到軍事入侵不會驚慌失措,能快速反應、自救救人,使入侵臺灣的成本變很高,這樣才會使臺灣變得更安全。

(三)教育經費保障瓦解,重建至少三年

財劃法影響

目前最新通過的財劃法將 3700 億劃分給縣市,行政院目前準備將 3700 億的 23% 全部讓縣市負責,但是在檢視教育經費中央與地方的合理分擔時,應由兩個主要面向來看:

  • 第一,中央與地方在整體政府財政收入中的比重。目前約略是中央佔全國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二,地方則約為三分之一。
  • 第二,中央與地方在政事別支出上的職責差異。中央政府的預算除了教育,還需涵蓋國防、外交與科研等多元領域,因此其教育支出比例相對較低,約為 13 %;相較之下,地方政府的支出重心教育比重高(並沒有前述的國防、外交、科研),比例約 40 %。這些數據可參考過往研究。

若我們將上述兩個面向納入計算作為權數基礎,得出中央與地方的合理教育經費分擔比例為:中央:地方 = 2 / 3 × 13 %: 1 / 3 × 40 % = 約 0.65 : 1 (或約 39.4 %: 60.6 %)
也就是說,中央應負擔約 39.4 %,地方應負擔約 60.6 %,而非簡單的挪移法定下限 23 %給縣市。

預算編列≠實際支出

目前法律只規範「編預算」,未規範實際「執行數」。有些編列在中央、支出卻在地方,導致預決算落差大,需更嚴格審查數據與實際執行狀況。

社會運動推動改革

要重建教育經費保障,非一朝一夕之功,恐需三到五年,且須有 1997 ~ 2000 年規模的教育社運,才能對抗政黨操控、重新喚回教育正義。

(四)AI 時代顛覆教育,須發展自主學習並橋接至體制學校

AI 正在拆除專業的圍牆

傳統社會靠「專業分工」建立穩固結構,一個人只要掌握某個技能,便能在這個社會占有一席之地。但現在,生成式 AI 能夠寫程式、畫漫畫、寫文章……連外行人只要會下指令,就能創作作品。專業的圍牆被打破,靠「苦練一萬小時」才能吃飯的時代,正在被顛覆。
未來,比的不再是技能多深,而是你能不能整合知識、與人合作、提出創意、實際落地。

現在的教育體制,來不及適應這場劇變

現行教育仍是工業革命的產物:格式化、科層化、年齡分班、標準課綱,目的是養出「有用的生產力」與「易被說服的消費者」。
但 AI 時代需要的,是有溫度、有學習力與領導力的人,我們要從這套「製造人力」的體系,走向一個以人為核心、網絡共學、動手實作的自主學習典範。

自主學習典範

自主學習核心四元素包含群學、無界學習、參與學習治理、生活實踐,上述也可以對應 108 課綱的自發、互動、共好、生活實踐,希望能以此為媒介,陪伴教師發展社群並探討如何將自主學習精神帶入體制教育

(五) 少子化本身不是危機 ,誘使資源錯置才是危機

少子化使每位學生的教育資源增加,是提升品質的契機。但若資源錯置,恐導致貧富差距擴大、教育不平等惡化。
解方在於持續推動公共化教育,讓所有孩子,不論出身,都能公平接觸到良好教育資源,避免形成新階級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