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能自學生陪伴者/剖析境教元素」修訂間的差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7 次修訂) | |||
行 1: | 行 1: | ||
[[分類:增能自學生陪伴者]]__NOTOC__ | [[分類:增能自學生陪伴者]]__NOTOC__ | ||
+ | 定義境教: | ||
+ | # 是一個生態系,有多種角色,各種角色之間有許多互動關係。 | ||
+ | # 這個生態系會自動吸納大家的付出,轉化成成員成長動力。 | ||
+ | # 這個生態系會勾引學習者主動去參與。 | ||
+ | |||
目標: | 目標: | ||
− | # | + | # 鍛鍊參與者去了解各個境教元素是怎麼作用的。 |
− | # | + | # 為下一輪活動:「參與者協力打造境教」作準備。 |
參與者:丁志仁、李牧瞳、蔡毓純、郭怡蘭、陳美丞、馬家慧、陳明穎、彭清翎 | 參與者:丁志仁、李牧瞳、蔡毓純、郭怡蘭、陳美丞、馬家慧、陳明穎、彭清翎 | ||
行 133: | 行 138: | ||
==示範剖析,丁志仁:說課型組課 / 大陸同學== | ==示範剖析,丁志仁:說課型組課 / 大陸同學== | ||
===一、是什麼?以及具體操作=== | ===一、是什麼?以及具體操作=== | ||
− | + | 就是找大陸的友人,來報名這門組課,成為參課者,並成為台灣參課者的同學。他們的權利、義務與台灣參課者一樣。 | |
具體操作: | 具體操作: | ||
行 146: | 行 151: | ||
===二、調動學習者的什麼?=== | ===二、調動學習者的什麼?=== | ||
+ | # 擴大全體參課者的視野,不會侷限在台灣的學習經驗。 | ||
+ | # 打破台灣參課者的思維慣性,如果全部參課者都是台灣同學,同學掉入思維慣性會難以察覺。 | ||
+ | # 迫使台灣同學接受 open source 的「數位協作工具」,否則整個組課會傾向: | ||
+ | #* 使用 google meet 做為線上會議工具,而忽略被 google 的商業策略綁定:付費、被限時、主從式會議參與結構。因大陸禁用 google meet ,使得本門組課會選擇 open source 的 jit.si meet 做為線上會議工具,進而接受免費、不限時、對稱式的參與結構。 | ||
+ | #* 使用 google 文件做為即時共筆工具,使得共筆過程不會被系統性保存。因大陸禁用 google 文件,使得本門組課會選擇 open source 的 etherpad 做為即時共筆工具,有利於整個共筆過程容易被系統性保存下來,進而有助於日後書籍出版。 | ||
+ | #* 使得課前通知會使用結構性的 email ,而不是只是在 line 群「說一聲」,這樣參課者會收到「交叉式」的上課提醒,被遺漏的風險會下降。而且結構良好的 email 課前通知,本身就是課次準備的 check list 。 | ||
+ | |||
===三、貴不貴?怎麼付掉帳單?=== | ===三、貴不貴?怎麼付掉帳單?=== | ||
+ | # 需要的是人脈、保存好過去的參課紀錄。 | ||
+ | # 操作性的工作,可以編成工作項目,交給課程助理操作。須要準備工作費給課程助理,包在例行工作中。 | ||
+ | # 課程助理的工作費應由參課者分擔。 | ||
+ | # 邀請大陸同學參與選題報告,須要有負責召集線上聚會的課主,而課主通常是志願性質的。所以須要有足夠的志願性課主。 | ||
+ | |||
===四、風險有哪些?怎麼降低?=== | ===四、風險有哪些?怎麼降低?=== | ||
+ | # 碰到大陸不認同「人本價值」、不認同「自主學習」的人跑來參課。 => 在一定的範圍內發廣宣。 | ||
+ | # 參課者報了名,其實沒有要分擔選題報告。 => 對每一位報名者,都多做一次說明程確認。 | ||
+ | # 費用收不到。 => 約定他們把參課費用轉給羅善文,再由羅善文匯款給丁丁。 | ||
===五、如何延伸到未來的設計?=== | ===五、如何延伸到未來的設計?=== | ||
+ | # 適合的學習同儕,是自主學習最重要的學習資源。 | ||
+ | # 找到「符合期待」的異質性同學,來打破訊息繭房。 | ||
+ | # 建構「半開放」的招生網絡,來招到「外修生」。 | ||
+ | # 設計部分的課程或部分的課次,適合大陸人或外國人參加。 | ||
+ | # 建置全球自主學習教育聯絡網。 | ||
==郭怡蘭:八梯面談== | ==郭怡蘭:八梯面談== |
於 2025年10月6日 (一) 21:44 的最新修訂
定義境教:
- 是一個生態系,有多種角色,各種角色之間有許多互動關係。
- 這個生態系會自動吸納大家的付出,轉化成成員成長動力。
- 這個生態系會勾引學習者主動去參與。
目標:
- 鍛鍊參與者去了解各個境教元素是怎麼作用的。
- 為下一輪活動:「參與者協力打造境教」作準備。
參與者:丁志仁、李牧瞳、蔡毓純、郭怡蘭、陳美丞、馬家慧、陳明穎、彭清翎
參與者的活動:對境教與境教元素的剖析
- 剖析對象:八梯 / 本門組課
- 可以剖析某一元素
- 也可以探討某幾個元素的關係
- 可以剖析八梯與說課型組課兩者的異同
共筆頁:http://twees.info:9001/p/se4hⅡ
背景參考資料:
一、七梯說課型組課課主們,對七梯說課型組課反思的簡單整理
課主們的反思
- 說課型組課後來的發展,和最初想的不一樣。
- 組課是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之一:學習者的責任加重了很多
- 在相挺中生成產出
- 技能又有提升 => 有成就感
- 學習者可以自選主題 => 提升積極性
- 源源不絕的疑問,不斷開創
- 收到很多成員的對話
- 自己去學習 / 共學 ,人的互補性會浮出來:不見得會有共識 對
- 二級「群」的功能互補
- 可觀察到不同組別的運作、合作方式及成果
- 看到其他組的內容成果,想法開始完整。
- 內部資源的滋生 / 外部資源的取得
- 一個混搭實體與線上的組課生態系,須要哪些工具或資源:
- 需要公費(不一定很多)
- 需要平台,公告,網約 => 立約承責
- 場地? => 閒置的地方很多
- 典藏?:wiki 內容管理
- 這門組課有影響到整個七梯的組課生態嗎?
- 更明確的教學相長
- 加入民主共議的概念
- 找外部資源
- 其他組課會要求每位都要上場帶活動
- 主觀評估:
- 課程導師管太多或管太少:剛好
- 課主人數會太多或太少:剛好
- 課主之間討論太多或不夠:不夠
- 觀察與討論權力流動太多或太少:太少 => 更明確設定觀察員,實體可以帶線上 / 找人練習向大家提出觀察報告
- 觀察與討論情感流動太多或太少:太少
- 觀察與討論資源流動太多或太少: 太少 => 如果一開始全線上會是災難
- 課次會太多或太少:太少 => 可多一次
- 選題會太難還是太容易:剛好
- 課程助理人數會太多或太少:剛好
- 收費會太多或太少(收200):太少,
- 課前通知內容會太多或太少:剛好
- jitsi meet 好用還是不好用:Ok,
- etherpad(共筆頁軟體)好用還是不好用:熟了好用
- 達人分享
- 丁丁分享的內容:合用 建議加上對本課的指引 / 個人第一次很難懂
- 譚翰駿分享的內容合用還是不合用:不合用 / 講師明顯準備不足
- 學員人數會太多或太少: 不太確定
二、八梯課主們的第一階階段反思聚會
反思聚會的內容
- 課主們策畫組課的思考過程,請見:[1]
- 認識有機型組課
- 認識說課型組課
- 認識後設
- 選題分組是要幹嘛的
- 工作圈/生態系是什麼意思?
- 稍微探討:
- 五方會談
- 意雪分享的重點
- 同儕諮商之後分支工作坊可以再有延伸的可能嗎?
- 賴吉仁的分享 =>
- 三觀的進場
- 箭、弓、射箭者
- 陳明蕾和他的兩個小孩 => 帶入「境教」這個話題
- 還沒談 廷軒 的分享:較多的陪伴,較少談到境教
- 把大的專案變小(拆解),變成可執行。
- 被看見 => 好好準備被看見。
- 有人去要簡報或講義了嗎?
三、八梯的境教元素
主要人際關係:工作圈+科層
境教元素:
- 面談
- 共識營
- 課發會
- 組課
- 實務浸潤
- 成果發表
- 行政
- 生命對話課
- 學員自治會
- 國教署撥款
- 計畫主持人
- 行政助理
- 導師
- 過度動員學員
四、八梯說課型組課的境教元素
主要人際關係:工作圈
境教元素:
- 課次規畫
- 多少次不一定(是由課主決定的)
- 每課次有負責課主
- 課前通知
- 兩級的群學關係
- 全班群
- 選題報告分組
- 大陸同學的作用
- 丁丁
- 課主
- 參課者
- 課程助理
- 招生
- 海報
- 平台
- 社群網站
- 招生說明會
- 達人分享
- 選題報告
- 參課者人人必須參加
- 選題者人人必須上台
- 須要品管嗎?
- 收錢 / 支出 / 記帳
- 出書
- 分支工作坊
- 微社群
- 反思聚會
- 三次一段落
- 數位協作工具
- 支援實體與線上的場地
示範剖析,丁志仁:說課型組課 / 大陸同學
一、是什麼?以及具體操作
就是找大陸的友人,來報名這門組課,成為參課者,並成為台灣參課者的同學。他們的權利、義務與台灣參課者一樣。
具體操作:
- 蒐集大陸以自主學習為主的體制外教育機構,並取得人脈。
- 查找曾在「urclass.net」上面註冊過的大陸友人。
- 製作微信版的招生廣宣,並將招生廣宣發給上面兩類人。
- 連絡羅善文,並與其舉行線上會談。
- 邀請羅善文參加五方會談。
- 邀請羅善文擔任11/29「大陸的自主學習陪伴」課次分享達人。
- 拉台灣同學有微信者與大陸參課者共同建立本門組課的微信群組。
- 關注大陸同學參加「選題報告」的情形,避免被台灣參課同學遺漏。
二、調動學習者的什麼?
- 擴大全體參課者的視野,不會侷限在台灣的學習經驗。
- 打破台灣參課者的思維慣性,如果全部參課者都是台灣同學,同學掉入思維慣性會難以察覺。
- 迫使台灣同學接受 open source 的「數位協作工具」,否則整個組課會傾向:
- 使用 google meet 做為線上會議工具,而忽略被 google 的商業策略綁定:付費、被限時、主從式會議參與結構。因大陸禁用 google meet ,使得本門組課會選擇 open source 的 jit.si meet 做為線上會議工具,進而接受免費、不限時、對稱式的參與結構。
- 使用 google 文件做為即時共筆工具,使得共筆過程不會被系統性保存。因大陸禁用 google 文件,使得本門組課會選擇 open source 的 etherpad 做為即時共筆工具,有利於整個共筆過程容易被系統性保存下來,進而有助於日後書籍出版。
- 使得課前通知會使用結構性的 email ,而不是只是在 line 群「說一聲」,這樣參課者會收到「交叉式」的上課提醒,被遺漏的風險會下降。而且結構良好的 email 課前通知,本身就是課次準備的 check list 。
三、貴不貴?怎麼付掉帳單?
- 需要的是人脈、保存好過去的參課紀錄。
- 操作性的工作,可以編成工作項目,交給課程助理操作。須要準備工作費給課程助理,包在例行工作中。
- 課程助理的工作費應由參課者分擔。
- 邀請大陸同學參與選題報告,須要有負責召集線上聚會的課主,而課主通常是志願性質的。所以須要有足夠的志願性課主。
四、風險有哪些?怎麼降低?
- 碰到大陸不認同「人本價值」、不認同「自主學習」的人跑來參課。 => 在一定的範圍內發廣宣。
- 參課者報了名,其實沒有要分擔選題報告。 => 對每一位報名者,都多做一次說明程確認。
- 費用收不到。 => 約定他們把參課費用轉給羅善文,再由羅善文匯款給丁丁。
五、如何延伸到未來的設計?
- 適合的學習同儕,是自主學習最重要的學習資源。
- 找到「符合期待」的異質性同學,來打破訊息繭房。
- 建構「半開放」的招生網絡,來招到「外修生」。
- 設計部分的課程或部分的課次,適合大陸人或外國人參加。
- 建置全球自主學習教育聯絡網。
郭怡蘭:八梯面談
馬家慧:八梯共識營
李牧瞳:八梯課發會
- 目標:讓學員能參與課程發展的事項討論
- 參與課程規劃與發展的歷程,與三方進行協商
- 發展民主參與的實務歷程,了解如何為自己爭取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