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典範」的核心元素」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跨校選修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6 次修訂)
行 1: 行 1:
[[分類:自主學習輔導平台]]
+
[[分類:自主學習輔導平台]]__NOTOC__
 
+
<!--
 
==本門組課基本說明==
 
==本門組課基本說明==
 
請見網站
 
請見網站
 +
-->
 +
==單位成本與經濟形勢==
 +
勞基法 base 的「自主學習典範」,學生單位成本是 18萬/年
 +
 +
2019年全台國中小學生的單位成本是 18.9萬/年,2020年一定會破 19萬/年。
 +
 +
兩種典範所提供的教育品質差很大,而家境貧富造成自主學習參與機會的原因不是經濟性的。
 +
 +
108課綱是個好出路嗎?
  
 
==「自主學習典範」諸元素,各元素的學習價值與風險==
 
==「自主學習典範」諸元素,各元素的學習價值與風險==
[[分類:自主學習專題]]
+
 
 
===自主學習典範===
 
===自主學習典範===
<p style='font-size:13pt;font-family:標楷體;'>自主學習不是一種教學法,而是一整個生態系。</p><p style='font-size:20pt;font-family:標楷體;'>第一要訣:提高學習者的高度。</p>
+
<p style='font-size:13pt;font-family:標楷體;'>自主學習不是一種教學法,而是一整個生態系。</p>
 
+
<p style='font-size:20pt;font-family:標楷體;'>第一要訣:提高學習者的高度。</p>
<div style='float:right;margin:0.5em 0 0.8em 1.4em;'><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3/不錯學群課程理念.png/480px-不錯學群課程理念.png' width=320 height=320 /></div>
+
而「金字塔化」會讓「有高度」的位置成為稀有資源,然後就沒辦法讓大多數人都看高自己。
<br/><br/><br/>{{WellBeingNg::自主學習下的學習定義}}<br/><br/><br/><br/>
+
<table style='border:none;width:100%'><tr>
 +
<td style='border:none;'>
 +
<table style='border:none;font-size:20pt;'>
 +
<tr><th style='border:none;'></th><td style='border:non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small;'>學習者</span>主體性</td></tr>
 +
<tr height='22pt'><th style='border:none;lin-height:20pt;'>學習=增量×有用</th><th style='border:none;'>×(自我+群我)</th></tr>
 +
<tr><td style='text-align:right;border:none;font-size:small;'>讀懂世界<br/>改善生活<br/>生涯發展<br/>公民素養</td><th style='border:none;'></th></tr>
 +
<tr height='20pt'><td style='border:none;' colspan=2> </td></tr>
 +
<tr><td style='border:none;' colspan=2><b>教育</b>:<span style='font-size:14pt;'>學習當中別人可以幫忙的部分</span></td></tr>
 +
</table>
 +
</td><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100%'>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3/自主學習課程理念.png/480px-自主學習課程理念.png' width=320 height=320 />
 +
</th>
 +
</tr></table>
 +
<br/><br/><br/><br/>
 
<table style='border:none;width:100%'><tr>
 
<table style='border:none;width:100%'><tr>
 
<th style='border:none;'><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e/學習的基本內容BW.png' width=373 height=340 />
 
<th style='border:none;'><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e/學習的基本內容BW.png' width=373 height=340 />
 
</th><th style='border:none;'><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5/教育新典範.png' width=320 height=152 />
 
</th><th style='border:none;'><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5/教育新典範.png' width=320 height=152 />
 
</th></tr></table><br/><br/>
 
</th></tr></table><br/><br/>
<table align=center class=nicetable style='with:400pt'>
+
<table align=center class=nicetable style='with:400pt;border:none;'>
<tr><th colspan=5 style='padding:15pt auto;'><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8/課程演進五階段.png' width=633 height=50 /></th></tr>
+
<tr><th colspan=5 style='padding:15pt auto;border:none;'><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8/課程演進五階段.png' width=633 height=50 /></th></tr>
 
<tr>
 
<tr>
 
<td style='width:20%'>習近平時期<br/>台灣戒嚴體制<br/>統編課本</td>
 
<td style='width:20%'>習近平時期<br/>台灣戒嚴體制<br/>統編課本</td>
行 26: 行 48:
 
</table>
 
</table>
 
{{:跳至頁首}}
 
{{:跳至頁首}}
 +
 +
===群學===
 +
學習伙伴間能互補特質,進入到討論模式,由「加法協作」進展到「乘法協作」,引發彼此間的共振,我們稱之為群學。這一點要和「傳統傳統公共教育典範」比較會明顯,容後面進一步詳述。<br/>要撐起群學,就得仰仗伙伴間「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態度,也須要大家遵守「立約承責」的精神。所以「群學」是公共性教育的起點。<br/>通常工作圈模式會比科層組織適合於推動「群學」。
 +
 +
「群學」其實是自主學習典範中最難把握的元素,卻也關係著整個自主學習的成敗,我們必須對照「傳統公共教育典範」與「自主學習典範」不同的人際關係,才容易明白它的意思。
 +
 +
'''「傳統公共教育典範」'''下的人際關係:
 +
<table style='border:none;width:100%;'><tr>
 +
<td style='border:none;'><p class=p-1>1.學生甲、學生乙、學生丙、學生丁分別和老師建立「師承關係」</p>
 +
<p class=p-1>2.不同同學在同一時間,通常進行近似的動作</p>
 +
<p class=p-1>3.老師對各個學生進行統一教導</p>
 +
<p class=p-1>4.老師對各個學生發布作業並批改作業</p>
 +
<p class=p-1>5.老師對各個學生進行評量,並進行橫向比較</p>
 +
<p class=p-1>6.一個學生「不學」,通常只會影響自己的學習與學習表現</p></td>
 +
<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200p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d/傳統師生關係圖示.svg/240px-傳統師生關係圖示.svg.png' width=200 height=200 /></th>
 +
</tr></table>
 +
 +
'''「自主學習典範」'''下的人際關係:
 +
<table style='border:none;width:100%;'><tr>
 +
<td style='border:none;'><p class=p-1>1.老師通常把自己融入到共學的網絡中,成為「群學主體」中的一角</p>
 +
<p class=p-1>2.全部師生會進入「討論模式」,自己必須先把想法打磨到伙伴聽得懂,彼此才有辦法合作</p>
 +
<p class=p-1>3.「群學主體」中的成員,特質會互補</p>
 +
<p class=p-1>4.同一時間成員常進行平行操作(分工合作)</p>
 +
<p class=p-1>5.成員之間會共振,只要正能量略大於負能量,整個學習就會螺旋攀高到新高度</p>
 +
<p class=p-1>6.風險:一個成員「不學」,通常會變成負能量,若無法中和,「群學主體」會瓦解</p></td>
 +
<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200p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1/群學共振圖示.svg/240px-群學共振圖示.svg.png' width=200 height=200 /></th>
 +
</tr></table>
 +
 +
這裡再解釋一下「加法協作」與「乘法協作」的區別:
 +
:加法協作:指共同產出,由群內成員貢獻後簡單匯整混加。同群伙伴沒討論也行。
 +
:乘法協作:指產出如未經群內伙伴討論、質變即無法形成。伙伴間有「共振」發生。
 +
 +
由於有「共振」發生,所以群學常常能讓學習者達到傳統學習難以企及的高度,卻也非常仰賴「群學主體」中正、負能量的平衡。
 +
 +
學生在「群學」的過程中同時會學到公共性,因為整個「群學主體」一榮共榮,一損俱損。但不同於傳統學習,個人對學習的消極態度,不只會影響他自己,也會強烈影響群學主體中的其他人。好事會共振,壞事就會共振。
 +
 +
舉兩個例子,讓大家更容易明白。例子一,如果某次行動學習甲同學負責架設網站,他花很多時間學,把網站的 banner 做得很美觀,各種功能都實作出來,到底有沒有用?不一定有用!如果另一位乙同學擺爛,分配到的景點照片都不拍不上傳,文字介紹也不寫,那整個網站看起來就是破破爛爛的。甲同學和其他認真的同學就會覺得自己的苦心白費了,汗水白流了。
 +
 +
例子二,丙同學負責參訪策畫,安排了公共電視和防災科學博物館參訪,是不是聯絡準備周延、活動內容精彩大家感覺就會圓滿?不是的,如果有人「丟包」他的活動,那不只大家心裡會有一個空洞,下一次丟包別人的伙伴也會更多。
 +
 +
所以「群學主體」總是會變成這樣:有人會丟出一些負能量到整個「群學主體」,「群學主體」中也會有人提供正能量來中和這些負能量。只要中和之後還有一些些正能量剩下,整個「群學主體」就會螺旋向上發展。但是如果中和之後,是負能量比正能量多一些些,哪怕剩下未中和的負能量不多,整個「群學主體」就會螺旋向下發展。所以說「群學」需要每個「群學主體」中的成員,對其他人有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態度。
 +
 +
這當中自然可以加入很多有經驗的安排來降低風險,例如:在整個「群學主體」中形成一個較小的「不愛計較工作圈」,任何時候都會放出正能量來中和負能量,讓負能量沒有太多累積的機會。再例如讓群學主體規模適中,運用大群包小群的套嵌結構,貫徹「立約承責」,群體內萬事講真的、玩真的,讓群體從共同利益開始、但卻靠彼此相挺走下去,讓大家共同承擔群體瓦解的責任…。
  
 
===必須「開門辦教育」(從網絡中學習)才能趕上學習需求成長===
 
===必須「開門辦教育」(從網絡中學習)才能趕上學習需求成長===
行 43: 行 108:
 
{{:跳至頁首}}
 
{{:跳至頁首}}
 
===兩種典範與不對稱性===
 
===兩種典範與不對稱性===
{{wellBeingNg::兩種不同的教育典範}}
+
#師徒教學典範
 +
#:概念很簡單:會的「師」教不會的「徒」
 +
#:背景:
 +
#:#生師比很大,一位老師同時要教很多位學生。當生師比很大時,就算你要搞師生平權,也會是表面的、假的。
 +
#:#傳播工具比較原始,老師不教給學生,學生損失比較大。
 +
#:#社會比較金字塔化,等級森嚴。通常也需要一套儀式來鞏固尊卑,如「起立、敬禮、坐下」;大陸演員間互相尊稱為「老師」,即是一種老師身份較高的心理慣性運用。
 +
#:#知識、技能的折舊比較慢。
 +
#:此典範中老師需要不對稱的位置與權力,去布署:
 +
#:#將學生「格式化」,以對得上老師「畫一」的教學。
 +
#:#選擇教學內容––以老師決定的課程目標為準。
 +
#:#決定教學節奏與活動內容––以老師決定的每堂教學目標為準。
 +
#:#布置作業,確保學生有一定強度的練習。
 +
#:#布置「診斷性評量」,確保學生有「聽」他教。
 +
#:#布置「檢定性評量」,評價學生是否達到「學會」的「儀式性定義」。
 +
#:#布置「選拔性評量」,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
 +
#:#處罰學生,以維護課堂紀律,作業與評量的有序進行。
 +
#:#擴大規模備妥畫一性教學後勤,於是有教科書、課程標準、課程綱要、設備基準…
 +
#:師生太過不對稱衍生的課題:
 +
#:#把學習者的「高度」壓得太低,學習會儀式化。學習者會做出「學會」的樣子,演出學會的儀式,其實未必想學,也不一定有學會。
 +
#:#學校會複製社會的權力支配關係,妨礙社會演進。
 +
#:#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比「事實」更加強橫得多。老師對學生的肯定與貶抑影響都太大。
 +
#:#老師聯手「體制」對學生進行「選拔性評量」,讓學生之間進入「無效益的對耗」(Involution,大陸翻譯為「内卷化」)之中,學生的能量為了彼此比較而不斷被消耗,能力卻沒有真正的增加。
 +
#:#老師在金錢上有較強的索要潛力。在台灣民主化之前,「養鴨子」(要學生到他家補習)幾乎是多數學校老師的副業。
 +
#:#老師能在情感上有較強的索要潛力。感情一定要對等,尤其是愛情,不然會形成「剝削」。
 +
#:時代的演進:學生由「聽課」進化到「選課」,再進化到「組課」。<br/>配套演化出「同學自行組課群學」+「自行策畫實務浸潤」+「自行規畫學習成果發表」
 +
#自主學習典範
 +
#:概念是:
 +
#:#「資深學習者」擔任「資淺學習者」的嚮導、教練與陪伴者,由學習者參與自己的「學習治理」。<br/>老師自己首先要是好的學習者。<br/>老師每天都在度量各種知識、技能與學生生命遠近的關係。
 +
#:#教育是一種「生態化」的助人活動。要避免「依賴」與「剝削」。
 +
#:#總訣竅是:提升學習者的高度。強調「自主學習/自我培力」、「無界學習」、「群學」。<br/>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行動者思維)。<br/>別老想著當同學的英雄,讓同學做自己的英雄。
 +
#:理想是:生命自覺、學習自主、生活自立、責任自負、需求自造
 +
#:一些背景上的改變:
 +
#:#像台灣這種社會,已經負擔得起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教育典範。
 +
#:#從「電波傳播革命」之後學習者知識與技能的來源就不斷拓展,到了「網際網路」之後,基本上可以實現 Illich 用「人從網絡中學習」取代「人從機構中學習」的構想。這使得「主題備課」(讓同學備課上課),行動學習(移地、學習者策畫、群學)等當代自主學習式的課程模組變得具有可行性。
 +
#:#社會由水平整合(網絡)混搭垂直整合(科層),微權力興起,平權運動當道。只有如中國般的「權本社會」,還會依權力大小,將人用森嚴的等級排序。
 +
#:#知識、技能的折舊極快,須要用「群學」抵消一部分知識與技能折舊的效應。
 +
#:#<img src='http://jendo.org/files/福留子孫/文明新典範1.png' width=225 height=135 />
 
{{:跳至頁首}}
 
{{:跳至頁首}}
 +
 
===飼料雞會死的很慘––從「當代適應」看兩種教育典範===
 
===飼料雞會死的很慘––從「當代適應」看兩種教育典範===
 
<img src='http://jendo.org/files/福留子孫/當代適應1.png' width=510 height=286 />
 
<img src='http://jendo.org/files/福留子孫/當代適應1.png' width=510 height=286 />
行 96: 行 198:
  
 
==主題分享==
 
==主題分享==
#探討群學主體的本質
+
{{:自主學習輔導平台/主題分享}}
#正負能量與群學主體
 
#群我與個體我互為主體
 
#同儕成員之間的相處互動
 
#特殊學習需求(一)
 
#特殊學習需求(二)
 
#新典範的人才培力
 

於 2024年3月26日 (二) 20:09 的最新修訂

單位成本與經濟形勢

勞基法 base 的「自主學習典範」,學生單位成本是 18萬/年

2019年全台國中小學生的單位成本是 18.9萬/年,2020年一定會破 19萬/年。

兩種典範所提供的教育品質差很大,而家境貧富造成自主學習參與機會的原因不是經濟性的。

108課綱是個好出路嗎?

「自主學習典範」諸元素,各元素的學習價值與風險

自主學習典範

自主學習不是一種教學法,而是一整個生態系。

第一要訣:提高學習者的高度。

而「金字塔化」會讓「有高度」的位置成為稀有資源,然後就沒辦法讓大多數人都看高自己。

學習者主體性
學習=增量×有用×(自我+群我)
讀懂世界
改善生活
生涯發展
公民素養
 
教育學習當中別人可以幫忙的部分







習近平時期
台灣戒嚴體制
統編課本
學科專家宰制課程
高中課程是大學內容的簡化版
國中課程是高中課程的縮小版
允許校定課程
學校有課發會
至少是學校選書
學校是
「自主學習社群」的聯盟
學生自己打造學習
適性揚才

跳頁首

群學

學習伙伴間能互補特質,進入到討論模式,由「加法協作」進展到「乘法協作」,引發彼此間的共振,我們稱之為群學。這一點要和「傳統傳統公共教育典範」比較會明顯,容後面進一步詳述。
要撐起群學,就得仰仗伙伴間「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態度,也須要大家遵守「立約承責」的精神。所以「群學」是公共性教育的起點。
通常工作圈模式會比科層組織適合於推動「群學」。

「群學」其實是自主學習典範中最難把握的元素,卻也關係著整個自主學習的成敗,我們必須對照「傳統公共教育典範」與「自主學習典範」不同的人際關係,才容易明白它的意思。

「傳統公共教育典範」下的人際關係:

1.學生甲、學生乙、學生丙、學生丁分別和老師建立「師承關係」

2.不同同學在同一時間,通常進行近似的動作

3.老師對各個學生進行統一教導

4.老師對各個學生發布作業並批改作業

5.老師對各個學生進行評量,並進行橫向比較

6.一個學生「不學」,通常只會影響自己的學習與學習表現

「自主學習典範」下的人際關係:

1.老師通常把自己融入到共學的網絡中,成為「群學主體」中的一角

2.全部師生會進入「討論模式」,自己必須先把想法打磨到伙伴聽得懂,彼此才有辦法合作

3.「群學主體」中的成員,特質會互補

4.同一時間成員常進行平行操作(分工合作)

5.成員之間會共振,只要正能量略大於負能量,整個學習就會螺旋攀高到新高度

6.風險:一個成員「不學」,通常會變成負能量,若無法中和,「群學主體」會瓦解

這裡再解釋一下「加法協作」與「乘法協作」的區別:

加法協作:指共同產出,由群內成員貢獻後簡單匯整混加。同群伙伴沒討論也行。
乘法協作:指產出如未經群內伙伴討論、質變即無法形成。伙伴間有「共振」發生。

由於有「共振」發生,所以群學常常能讓學習者達到傳統學習難以企及的高度,卻也非常仰賴「群學主體」中正、負能量的平衡。

學生在「群學」的過程中同時會學到公共性,因為整個「群學主體」一榮共榮,一損俱損。但不同於傳統學習,個人對學習的消極態度,不只會影響他自己,也會強烈影響群學主體中的其他人。好事會共振,壞事就會共振。

舉兩個例子,讓大家更容易明白。例子一,如果某次行動學習甲同學負責架設網站,他花很多時間學,把網站的 banner 做得很美觀,各種功能都實作出來,到底有沒有用?不一定有用!如果另一位乙同學擺爛,分配到的景點照片都不拍不上傳,文字介紹也不寫,那整個網站看起來就是破破爛爛的。甲同學和其他認真的同學就會覺得自己的苦心白費了,汗水白流了。

例子二,丙同學負責參訪策畫,安排了公共電視和防災科學博物館參訪,是不是聯絡準備周延、活動內容精彩大家感覺就會圓滿?不是的,如果有人「丟包」他的活動,那不只大家心裡會有一個空洞,下一次丟包別人的伙伴也會更多。

所以「群學主體」總是會變成這樣:有人會丟出一些負能量到整個「群學主體」,「群學主體」中也會有人提供正能量來中和這些負能量。只要中和之後還有一些些正能量剩下,整個「群學主體」就會螺旋向上發展。但是如果中和之後,是負能量比正能量多一些些,哪怕剩下未中和的負能量不多,整個「群學主體」就會螺旋向下發展。所以說「群學」需要每個「群學主體」中的成員,對其他人有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態度。

這當中自然可以加入很多有經驗的安排來降低風險,例如:在整個「群學主體」中形成一個較小的「不愛計較工作圈」,任何時候都會放出正能量來中和負能量,讓負能量沒有太多累積的機會。再例如讓群學主體規模適中,運用大群包小群的套嵌結構,貫徹「立約承責」,群體內萬事講真的、玩真的,讓群體從共同利益開始、但卻靠彼此相挺走下去,讓大家共同承擔群體瓦解的責任…。

必須「開門辦教育」(從網絡中學習)才能趕上學習需求成長

右圖有兩條斜率不同的發展曲線:

斜率較大的是家庭教育需求的成長線,每年增加
斜率較小的是學校教育供給的成長線,也每年增加

越是社會變遷速度快,教育需求的成長也會跟著增大;教育供給雖然也與時俱增,但受限於政府的稅收增加無法太快,其增長的速度會追不上社會變遷下教育需求的成長速度。兩者的差距發展會宛如剪刀的上下兩刃,我們稱之為「剪刀差」。

解決這個問題,只要「開門辦教育」一個辦法。

  1. 以資訊科技設置領域為例
  2. 再以 108 課綱,須增加校定選修,並由 1.2 倍率出發,漸漸走向 1.5 倍率為例
    • 量的問題,從蔣偉寧部長開始,即推動大學來幫高中開預科
    • 如果再同時考慮質與量,非把社大橋接進來不可
  3. 再以成功的教學,須整合課程與教學、輔導、社工、家庭教育四個系統的資源來說,須要走向「同村共養教育」

跳頁首

兩種典範與不對稱性

  1. 師徒教學典範
    概念很簡單:會的「師」教不會的「徒」
    背景:
    1. 生師比很大,一位老師同時要教很多位學生。當生師比很大時,就算你要搞師生平權,也會是表面的、假的。
    2. 傳播工具比較原始,老師不教給學生,學生損失比較大。
    3. 社會比較金字塔化,等級森嚴。通常也需要一套儀式來鞏固尊卑,如「起立、敬禮、坐下」;大陸演員間互相尊稱為「老師」,即是一種老師身份較高的心理慣性運用。
    4. 知識、技能的折舊比較慢。
    此典範中老師需要不對稱的位置與權力,去布署:
    1. 將學生「格式化」,以對得上老師「畫一」的教學。
    2. 選擇教學內容––以老師決定的課程目標為準。
    3. 決定教學節奏與活動內容––以老師決定的每堂教學目標為準。
    4. 布置作業,確保學生有一定強度的練習。
    5. 布置「診斷性評量」,確保學生有「聽」他教。
    6. 布置「檢定性評量」,評價學生是否達到「學會」的「儀式性定義」。
    7. 布置「選拔性評量」,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
    8. 處罰學生,以維護課堂紀律,作業與評量的有序進行。
    9. 擴大規模備妥畫一性教學後勤,於是有教科書、課程標準、課程綱要、設備基準…
    師生太過不對稱衍生的課題:
    1. 把學習者的「高度」壓得太低,學習會儀式化。學習者會做出「學會」的樣子,演出學會的儀式,其實未必想學,也不一定有學會。
    2. 學校會複製社會的權力支配關係,妨礙社會演進。
    3. 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比「事實」更加強橫得多。老師對學生的肯定與貶抑影響都太大。
    4. 老師聯手「體制」對學生進行「選拔性評量」,讓學生之間進入「無效益的對耗」(Involution,大陸翻譯為「内卷化」)之中,學生的能量為了彼此比較而不斷被消耗,能力卻沒有真正的增加。
    5. 老師在金錢上有較強的索要潛力。在台灣民主化之前,「養鴨子」(要學生到他家補習)幾乎是多數學校老師的副業。
    6. 老師能在情感上有較強的索要潛力。感情一定要對等,尤其是愛情,不然會形成「剝削」。
    時代的演進:學生由「聽課」進化到「選課」,再進化到「組課」。
    配套演化出「同學自行組課群學」+「自行策畫實務浸潤」+「自行規畫學習成果發表」
  2. 自主學習典範
    概念是:
    1. 「資深學習者」擔任「資淺學習者」的嚮導、教練與陪伴者,由學習者參與自己的「學習治理」。
      老師自己首先要是好的學習者。
      老師每天都在度量各種知識、技能與學生生命遠近的關係。
    2. 教育是一種「生態化」的助人活動。要避免「依賴」與「剝削」。
    3. 總訣竅是:提升學習者的高度。強調「自主學習/自我培力」、「無界學習」、「群學」。
      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行動者思維)。
      別老想著當同學的英雄,讓同學做自己的英雄。
    理想是:生命自覺、學習自主、生活自立、責任自負、需求自造
    一些背景上的改變:
    1. 像台灣這種社會,已經負擔得起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教育典範。
    2. 從「電波傳播革命」之後學習者知識與技能的來源就不斷拓展,到了「網際網路」之後,基本上可以實現 Illich 用「人從網絡中學習」取代「人從機構中學習」的構想。這使得「主題備課」(讓同學備課上課),行動學習(移地、學習者策畫、群學)等當代自主學習式的課程模組變得具有可行性。
    3. 社會由水平整合(網絡)混搭垂直整合(科層),微權力興起,平權運動當道。只有如中國般的「權本社會」,還會依權力大小,將人用森嚴的等級排序。
    4. 知識、技能的折舊極快,須要用「群學」抵消一部分知識與技能折舊的效應。

跳頁首

飼料雞會死的很慘––從「當代適應」看兩種教育典範

跳頁首

長期的願景

跳頁首

「自主學習典範」工具箱

老天沒有欠我們一個預先組裝好的「自主學習教育」,我們需要去發展許多「工具箱」讓想要推動「自主學習典範」的志士仁人們使用!來吧,大家捲起袖子一起幹。

一、跨校選修聯盟

網址:urclass.net

  • 由實驗教育團體、社區大學、NGO、體制學校、獨立教育工作者共同組成。成立的目的在於融通學習資源,以支援我國實驗教育、體制學校教育與終身學習進展,透過平台化的運作機制,建構人才、學習者、課程、場地的合作分享網絡,運用分享精神及共享機制,鼓勵跨世代對話,減低教育資源的高低落差。打造台灣成為一所沒有屋頂的大學校。
  • 目前的問題是課夠多,但人不夠多。
  • 不申請登記立案,旨在一本「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之精神,想要發展出全國性跨校選修網絡。
  • 團體年繳2000元。但獨立教育工作者代表或學生代表免繳年費。
  • 至少每半年對盟員、聯盟友人、學生進行一次學習需求調查,並協調各項資源,儘量達成其選課需求。

二、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自主學習帶領者無法用傳統師培來培力。

目前有兩路常態性培力:

  1. 政大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辦的「實驗教育工作者培力」
  2. 以社群為依托的「海星培力」

三、發展同村共養教育

  1. 提倡「同村共養」的價值觀
  2. 催化老師、心理師、社工師、終身學習合作
  3. 建構「里」的參與主體
  4. 整合地方的:地理、生命記憶、生活功能、生涯發展資源
  5. 論述「台灣就是在地」
  6. 橋接課綱的社會探究與實作、科學探究與實作、微課程

四、基本內容發展

  1. 目前已有「動手學科學」、「百事數學」等發展
  2. 還須其他基本內容也有團隊發展

五、推動自主學習輔導平台

三月會以組課的方式發動,此番組課預計半年

六、政府補助要點整理平台

七、實驗教育光譜與審議優化

八、推動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

目前已有推動小組,須再招兵買馬,因為要克服的阻力最大。

九、社大與十二年國教專案

幫體制學校也幫社大

跳頁首

主題分享

  • 探討群學主體的本質
    線索:
    1. 如何讓學習者願意「高看」自己。
    2. 「金字塔化」會讓「有高度」的位置成為稀有資源,然後就沒辦法讓大多數人都看高自己。
    3. 比馬龍效應與明星高中失誤。
    4. 群我:個體人會多層次的結成群,如同學、家庭、社會…。以往常會被簡稱「大我」,這一層層的群,有些是有「主體」的,它會構成我們身為人的一個成分。
      但稱為「大我」其實除了暗示規模比個體我「大」,常常也暗示其重要性與優先性高於個體我,是有流弊的。「大我」常常會吞噬掉個體我。其實「群我」和「個體我」應該互為主體,達到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關係。但具體如何做,有很多的問題待解答。
    5. 把世界當成一個大的「教練場」;把學習當成現代智人的一項本能。
    6. 自主學習典範之所以沒有成為公共教育主流,並不是因為它比較深奧比較困難,而是因為它和「科層暨市場體制」的社會結構並不匹配。
    7. 學習社群的適當規模與範圍?如:大小、生師比……
    8. 450人的微信群組適合群學嗎?為什麼?
    9. 現代智人與250人。
    10. 「群學」如何被生活中的瑣事所排擠?
    11. 除了「組課」還有哪些群學的模式?
    12. 家人之間能「群學」嗎?
  • 正負能量與群學主體
    線索:
    1. 正負能量的簡單理解:
      • 負能量:會催化群體瓦解,或導致「群學主體」成員消極並看低自己的一切動力。如「人人為我,我為自己」的價值觀。
      • 正能量:能中和負能量的一切動力。如:溫柔的陪伴,對伙伴適時伸出援手。
    2. 描述群學主體中的「共振現象」。
    3. 如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4. 怎麼提升「低動機學習者」的學習動能?幫他們走出迷茫、無力的狀態。由習得性無助到願意嘗試和堅持。
    5. 怎麼建構自主學習和小組學習的支持系統?
    6. 怎麼因應「人人為我,我為自己」的「破壞性」心性。
    7. 怎麼直面「應對升學」的憂慮與恐懼?
  • 如何讓「個體我」與「群我」互為主體
    線索:
    1. 群我:個體人會多層次的結成群,如同學、家庭、社會…。以往常會被簡稱「大我」,這一層層的群,有些是有「主體」的,它會構成我們身為人的一個成分。
      但稱為「大我」其實除了暗示規模比個體我「大」,常常也暗示其重要性與優先性高於個體我,是有流弊的。「大我」常常會吞噬掉個體我。其實「群我」和「個體我」應該互為主體,達到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關係。但具體如何做,有很多的問題待解答。
    2. 如何讓學習者願意「立約承責」。
    3. 「立約承責」能規範成員將應承擔的行為後果外部化給群體。
    4. 親如家人,也應立約承責。人性有擴張自我權益的本能。
    5. 夫妻、伴侶之間也應該立約承責,以避免剝削嗎?
    6. 怎麼因應「人人為我,我為自己」的「破壞性」心性。
    7. 自主學習典範,對「利己/互利/利他」有偏好嗎?
  • 同儕成員之間的相處互動
    線索:
    1. 以「溫柔而堅定」的態度與世界相處。
    2. 慈悲與負責。
    3. 榜樣:媽媽陪小孩學習,成為學習伙伴。小時候媽媽當老大,後來小孩大了,換小孩也想搶老大來當,媽媽開始怕小孩。
    4. 家長對教育有不同的想像,如何建立親、師、生之間的共識?會碰到「沒意見的家長」、「有意見不講但不配合」、「有意見但無法(不願意)協力」等不同的家長。
    5. 教師間如何互相支持?
    6. 不同的心理學與諮商的學派,對同儕互動,有沒有具「交集」的看法?
  • 特殊學習需求(一)(二)
    線索:
    1. 特殊學習需求是指不同於「主流學校在設計上想要滿足的學習需求」,如亞斯伯格、妥瑞、過動等等。但台灣很多體制外的教育,把亞斯伯格、妥瑞當成像身高、體重一樣面對,讓同學覺得自己這樣也沒有什麼,效果反而非常好。台灣體制學校還是常稱為「特殊教育學生」,體制外教育則常稱「有特殊學習需求的學生」。
    2. 如何改變非特殊學習需求者的認知,讓他們正確對待特殊學習需求者。
    3. 幫助有特殊學習需求者融入社區。
    4. 何謂特殊?
    5. 如何處理個別差異?
    6. 如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7. 如何透過特教輔導,讓特殊生在學校中的人際溝通更順暢?
    8. 工作的範疇:可以做到什麼?做不到什麼?應該做到什麼?不應該做什麼?
    9. 如何看待鑑定與標記?
    10. 思考學校建構的障礙,實驗教育如何打破這些障礙?
    11. 如何看待公立學校提供的特教服務?
    12. 怎麼建立自主學習平台中與家長的輔導網絡?
    13. 如何建立特殊學習需求學生的支持系統?
  • 新典範的人才培力
    線索:
    1. 怎麼設計「一邊學習,一邊實習」的培力場域。
    2. 在自主學習典範下,好的老師必是好的學習者。
    3. 每個人都適合自主學習,但每個人都適合帶領自主學習嗎?帶領自主學習的老師有沒有份際和界限?
    4. 請賜給我雅量從容的接受不可改變的事,賜給我勇氣去改變應該改變的事,並賜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
    5. 老師什麼時候需要給他支持系統,什麼時候該決定他不適任而須要辭退?
    6. 台灣最近新典範人才培力的進展,及其未來願景。
    7. 大陸最近新典範人才培力的進展,及其未來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