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船艦」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跨校選修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 次修訂)
行 99: 行 99:
  
 
==潛艇==
 
==潛艇==
ttp://urclass.net/uploadFiles/嘉禾書院/黃稚博/DN-ST-90-11773_USS_Barbel_(SS-580)_in_SSK_No.2_Dock_19881006.jpg
 
 
===軍用潛艇的類別===
 
===軍用潛艇的類別===
 +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urclass.net/uploadFiles/嘉禾書院/黃稚博/DN-ST-90-11773_USS_Barbel_(SS-580)_in_SSK_No.2_Dock_19881006.jpg' width=400' height=* /></div>
 
*軍用潛艇有幾種分類方式。可以按照潛艇大小分類為:大型(排水量在2000噸以上)、中型(排水量在600-2000噸)、小型(排水量在100-600噸)和袖珍(排水量在100噸以下)潛艇。若按照使命分類,則可分為攻擊型潛艇、巡弋飛彈潛艇和彈道飛彈潛艇。按船體結構分類的話,有雙殼潛艇及單殼潛艇(詳細參見結構一段)。若按潛艇動力分類,則可分為柴電潛艇、核潛艇。
 
*軍用潛艇有幾種分類方式。可以按照潛艇大小分類為:大型(排水量在2000噸以上)、中型(排水量在600-2000噸)、小型(排水量在100-600噸)和袖珍(排水量在100噸以下)潛艇。若按照使命分類,則可分為攻擊型潛艇、巡弋飛彈潛艇和彈道飛彈潛艇。按船體結構分類的話,有雙殼潛艇及單殼潛艇(詳細參見結構一段)。若按潛艇動力分類,則可分為柴電潛艇、核潛艇。
  

於 2022年1月19日 (三) 11:57 的最新修訂

航母戰鬥群

航艦戰鬥群各有不同,以米國來講,現在一個美軍航艦戰鬥群基本上由以下艦艇組成,涵蓋以下防空、反艦、反潛、水下作戰、補給五大領域:

  • 一艘航空母艦。美國目前為尼米茲級航空母艦,提供美國政府許多選擇,從單純武力展示到對各類目標發動攻擊都有。航艦也使飛機不必顧慮使用其他國家機場與航道空域的問題。航空母艦也可提供其他部隊的長時間支援。航艦是艦隊的旗艦,由一個海軍少將以先進的作戰系統與通訊設備指揮。
  • 兩艘飛彈巡洋艦。美國目前是以配備神盾戰鬥系統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擔任:這兩艘巡洋艦作為航艦戰鬥群的護衛中樞,提供防空,反艦與反潛等多種作戰能力。艦上另有戰斧巡弋飛彈,具有長程攻擊地面目標的能力。
  • 三到四艘飛彈驅逐艦。美國現役為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同樣使用神盾戰鬥系統。這些驅逐艦協助艦隊當中的巡洋艦擴展防衛圈的範圍,同時用於防空,反潛與反艦作戰,本級艦同樣配有戰斧巡弋飛彈。
  • 一到三艘攻擊潛艦。美國現役是維吉尼亞級核子動力攻擊潛艦。用於支援保護艦隊對水面或者是水下目標的警戒與作戰。
  • 一到兩艘補給艦。

航空母艦

艦載機

  • 艦載機(carrier-based aircraft)是配備在航空母艦上的主要武器,其性能決定著航空母艦的戰鬥能力,載機數量越多者實力也相對越強,航空母艦本身也是為了讓飛機起降、維修以及使其能長期作戰而存在,相較於傳統最大攻擊距離僅有40公里(實際上可能在20公里以內)的戰艦艦砲武器,現代艦載機有著1000公里以上的作戰半徑,還可以空中加油的方式延長航程,並能在攻擊完後回到航艦上裝載彈藥,再度起飛攻擊,其作戰持續性和任務多樣的作戰能力也是艦載機與巡弋飛彈在海戰所扮演的角色最大的不同。

歷史

  • 水上飛機美國OS2U早期的艦載機配備在大型軍艦,如戰艦或者是巡洋艦上面,擔任搜索與射擊觀測的任務。這種艦載機外型與水上飛機極為相近,平常搭載於軍艦的發射滑軌或者是起飛前自收藏的機庫送到滑軌上。起飛時飛機利用火藥、油壓、蒸汽或者是其他的力量彈射出去,執行任務完畢之後,利用機身上的浮筒降落在軍艦附近的海面,軍艦甲板上的起重機會將飛機自水面上吊起收回。隨著戰鬥機皆轉變為噴射機,而水上噴射機的研發也失敗,加上有能直接起降且功能多的垂直起降飛機和直升機出現,起降程序複雜的水上飛機已完全被取代而在軍用方面絕跡。
  • 一般飛機(定翼機與旋翼機)1939年,英國劍魚式魚雷轟炸機飛越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這一類的艦載機的運作與在陸上機場起降的飛機極為相似。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這類艦載機只有定翼機機種,它們必需從航空母艦的甲板起飛與降落。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直昇機(或旋翼機)及「垂直昇降戰機」的加入,使得此類型的艦載機不單可以配備在航空母艦之上,亦可配備在其他軍艦及海岸巡防用船艦之上。這一類型之艦載機,是目前使用的主要艦載機型態。由於冷戰結束,高強度海戰的可能性降至最低,為了降低使用與維護成本,隨著最後一代專用制空戰鬥機F-14的退役,目前世界各國的主力艦載戰鬥機均為多用途戰機。如美軍的F-18系列,俄羅斯的蘇-33,法國的疾風M等。

種類

  • 艦載機按照用途種類可分作轟炸機、反潛機、運輸機、攻擊機、戰鬥機、預警機、電戰機、偵察機和直昇機等,其中以多用途戰鬥機為航艦艦載兵力的核心組成部分;若以布局和起降方式為依據,艦載機還可分作直昇機、傳統起降機和垂直起降機。現今大規模戰爭不再、軍費縮減、航艦空間有限的背景下為節約成本而讓單一艦載機功能多樣化,專職的水平,許多的專職戰鬥機退役,改以多用途戰鬥機取代之。艦載機由於其特殊而嚴苛的作戰環境,在諸多設計上與陸基飛機截然不同,例如在機身材料選擇上,由於要考慮機體長期置於甲板上具有腐蝕性鹽霧、污染物和高溫輻射等條件複雜的環境,材料必須慎選;在結構上,艦載機由於長期使用著艦鉤降落、彈射起飛時極大的縱向過載,其整體強度必須要比陸基飛機更優秀;還有氣動技術上必須嚴格要求低進場速度、高升力、失速控制和迎角飛行能力等等,在航艦駛往遠方戰場進行獨立作戰時,艦載機兵力難以補充,這些直接影響其存活率的因素格外重要。

噴射機「艦載戰鬥機」

  • 艦載戰鬥機是航空母艦的主力,2019年服役中的有美國的F/A-18E/F、F-35C、F-35B、法國的疾風M、英國海獵鷹II式(義大利與西班牙採用該機種)、俄羅斯的米格-29K與Su-33、中國的殲-15。
  • 目前英美與其多個盟國正計畫裝備新一代的F-35聯合打擊機,該機為第五代戰鬥機,其C型與B型將分別取代大黃蜂和海獵鷹系列,由於義大利與西班牙亦是潛在買主之一,屆時艦載機類型將大幅統一,俄羅斯則預計在未來以米格-29取代現在的Su-33[5],印度海軍也採用前者作為新式艦載機。中國的殲-15由烏克蘭的T-10K-3試驗機(Su-33原型機)發展而成。在上述現役的艦載機中,海獵鷹式與F-35B式艦載機為垂直起降機,其戰鬥範圍雖較直昇機為強,能進行某種程度的空戰、反艦、對地攻擊行動,但因為必須以垂直/短程起降,在載重量上受到限制,故能搭載的武器和油料一般皆不如傳統起降機。

直升機

  • 眾所周知,艦載直升機和陸基直升機的作戰環境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很多飛機的設計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當然,現在許多國家的艦載直升機和陸基直升機都是同類直升機,因此需要進行一系列相應的改進才能上船。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兩者之間的區別。
    1. 首先,我們知道,為了裝備更多的武器和裝備,船上的空間非常緊張,特別是機庫只比直升機的機身大一個小圓圈,直升機的巨大轉子很多「疲憊」,所以艦載直升機必須配備可摺疊的轉子,摺疊尾梁和其他措施,以儲存在機庫。這可以大大減少停放在艦載直升機上所需的空間。
    2. 其次,艦載直升機各系統的可靠性要求較高。事實上,如果地面直升機出現飛行故障,只要直升機能正常工作,就可以經常安全著陸。船載直升機是不同的。因為它經常在浩瀚的大海中飛行,如果遇到機械故障,它只能被迫在海上降落而失敗。因此,許多艦載直升機系統的可靠性要求較高。
    3. 第三,如上所述,艦載直升機可能被迫降落到海面。因此,為了讓機組人員安全逃脫甚至拯救直升機,艦載直升機需要艦載式機身和浮標,可以用來將飛機浮在水面上。設備方面,也有機體應採用相關的防水結構設計。
    4. 第四,我們知道,有時海上的氣象條件比較惡劣,因此艦載直升機飛行時的防冰和除冰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此外,海上濕度高,鹽霧大,車身腐蝕嚴重,在設計中需要注意。因此,艦載直升機還必須具有較強的抗鹽霧、防霉、防潮等能力。
    5. 第五,我們知道,軍艦的直升機起降平台非常小,僅僅是足夠的。因此,為了提高直升機起降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艦載直升機機身往往較小,使重心降低,穩定性更好。為了快速著陸,許多艦載直升機現在使用著陸輔助工具。一般而言,由於戰鬥任務環境,艦載直升機更加複雜和苛刻。因此,設計性能要求的許多方面都高於普通的陸基直升機,並且可以擁有先進可靠的艦載直升機。在設計和施工期間,還要求軍艦進行某些協調設計,例如擴大甲板區域。而這些協調的設計很難。

氣墊船「氣墊登陸艇」

  • 氣墊船(英語:Hovercraft)是一種以空氣在船隻底部襯墊承托的交通工具,其氣墊通常是由持續不斷供應的低壓氣體形成。氣墊船除了在水上行走外,還可以在某些比較平滑的陸上或者是在結冰的水域等地形行駛。氣墊船是高速行駛船隻的一種,行駛時因為船身受氣壓自水面抬昇而起,大幅降低船體的流體阻力,以致行駛速度比動力輸出接近的一般船隻快上許多。很多氣墊船的速度都可以超過50節,但與另一種可以高速行駛的船隻水翼船不同,由於氣墊船的升力並非依靠速度產生,因此縱使以非常緩慢的速度行駛,也不影響其效率。

歷史

  • 最早有記載的氣墊船設計由瑞典哲學家斯威登堡於1716年提出。他的設計是由人力把空氣吹入氣墊。當時並沒有把實物造出,可能是大家都知道人力不可能產生足夠的浮力。1870年代中,英國工程師莊·艾薩克·索爾尼克拉夫特爵士曾以地效的原理造過數個接近氣墊的模型,並註冊了一些專利,但是沒有實際的應用。芬蘭工程師托伊沃·尤哈尼·卡里歐是國立航空器製造廠飛機引擎車間的首席審查員,他在1931年開始設計氣墊船隻。他建造和測試了名為「Pintaliitäjä N:o 1」(意為「水面高速飛行者1號」)的水面飛行器,並得到它在芬蘭的專利權18630號和26122號。卡里歐雖然被認為設計和製造了第一隻氣墊船,但他的發明並沒有得到充足的資金以便進一步的發展。現代的氣墊船在1952年由英國人克里斯多福·寇克瑞爾發明。他用真空吸塵器的馬達造出了氣墊船的模型,進行了實驗。1959年英國桑德斯-樓公司製造了首部載人的氣墊船SR-N1,並成功橫渡英倫海峽。1960年代,英國的數家廠商出產了數種商用氣墊船,用來提供橫渡英倫海峽的渡輪服務。後來由於燃料價格上升,英倫海峽的氣墊船慢慢被取代。

應用

  • 氣墊船用於兩棲作戰運送戰車,雖然民用的氣墊船漸被淘汰,但氣墊船登陸艇卻受到軍隊的青睞。氣墊船能在沙灘、沼澤、河岸、軟沙、雪地等地形登陸,而且可以越過某些障礙物或水、地雷等。氣墊船登陸艇可登陸全球70%至80%的海岸線。在1980年代起,美國建造了接近80-90艘LCAC(Landing Craft, Air-Cushioned,氣墊登陸載具),供海軍陸戰隊及特種部隊使用。LCAC載重60噸,可單獨運載18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或接近40名士兵及12輛HMMWV車輛、或24名士兵及一輛M1艾布蘭坦克。滿載時速度仍然超過40節,續航距離可達300英里,能越過四呎以下的障礙物;不過耗油量卻頗驚人,達每小時1,000加侖。正因為航程不足以長途跋涉,LCAC跟小型登陸艇一樣,由兩棲突擊艦和船塢登陸艦搭載。LCAC氣墊登陸艇沒有裝甲防護,發動機和螺旋槳都暴露在外部,在火力密集的高強度條件下作戰易損壞。被運載的裝備全部露天放置,惡劣天氣下不利於保養。此外,噪音太大與所引起的塵土過多也是此種氣墊登陸艇的缺點,雖然沿著側裙裝有泡沫抑止器,可改善駕駛員的視野,不過在惡劣海洋氣象下行動仍有相當大的問題。

驅逐艦

  • 驅逐艦(英語:destroyer)是一種多用途的軍艦,1890年代至今海軍最重要的船種之一。美規常用代號為DD。驅逐艦從前是負責配合作戰主力的戰列艦與巡洋艦的支援工作,但自從二戰後航母開始流行,沒有空戰能力的戰列艦就逐漸淘汰;巡洋艦艦種在模組化的反艦飛彈技術進步下,也顯得體型過大而笨重,使驅逐艦已經逐步在功能上取代前兩者地位,成為遠航海軍軍艦的主力,在裝甲與火力的加強下,新型驅逐艦的噸位也達到近萬噸的巡洋艦等級。
  • 驅逐艦的出生與海軍武器的進化息息相關。
    1. 1866年,英國工程師羅伯特·懷海德為奧匈帝國海軍開發出白頭魚雷,這種武器射程雖然只有不到500公尺,但是魚雷攜帶的炸藥足以確實傷害大型艦艇,顛覆過去海軍艦艇越大的軍艦、攜帶越大的火炮、越強的戰力這項傳統思維,所有國家都在設法把魚雷裝在自己的軍艦上,同時也為這項武器尋找適合的載台。
    2. 1876年,英國皇家海軍製造出第一艘以魚雷為主武器的軍艦:閃電號魚雷艇,這艘魚雷艇排水量33噸、極速18.5節、武裝為2發14英吋規格的白頭魚雷。在1870年代各國巡洋艦極速只有20節的年代,這艘小型快艇為各國投下震撼彈;過去大型軍艦只有在靠泊時存在遭伏擊的風險,當魚雷艇出現後,可伏擊的場合又更多了。
    3. 到1890年代,許多海軍國家都能自製魚雷艇,當時的魚雷艇已經從不滿50噸進化成50-100噸,配有小口徑艦砲,且極速上看25節,可在近海活動,配備的魚雷也更加致命。針對這些小型艦艇威脅日趨增加,第一個想出對應手段者依舊是英國皇家海軍,在1893年英國開發出【哈沃克號】一種被稱為「魚雷艇驅逐艦」的軍艦,設計航速26節,裝有1座76毫米火炮和3座47毫米火炮,能在海上毫無困難地捕捉魚雷艇,攜帶3枚450毫米魚雷,用於攻擊敵艦。德國海軍發展的同類型的軍艦則稱為大型魚雷艇。儘管一開始英語還會用魚雷艇驅逐艦或TBD稱呼,到了一戰時所有的參戰海軍都只用「驅逐艦」或同義詞來稱呼它。
  • 隨著更多的驅逐艦進入各國海軍服役,驅逐艦開始安裝較重型的火炮和更大口徑的魚雷發射管,並採用蒸汽輪機作為動力,英國江河級驅逐艦已發展成伴隨主力艦隊的護航艦艇,英國部族級驅逐艦 (1905)開始使用燃油作為燃料。編隊使用的驅逐艦已經成為海軍艦隊的主要突擊兵力,打擊敵人魚雷艦艇的同時還要對敵艦隊實施魚雷攻擊。其特徵可以概括為:標準排水量1,000-1,300噸,航速30-37節,多採用燃油的蒸汽渦輪發動機,裝備88-102毫米艦炮以及450-533毫米魚雷發射裝置2-3座。事實上,從本質而言,驅逐艦就是一種大型的魚雷艇,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驅逐艦取代魚雷艇而成為一種海上魚雷攻擊的主力,如其名字一般「驅逐」魚雷艇。

發展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驅逐艦攜帶魚雷和水雷,頻繁進行艦隊警戒、布雷以及保護補給線的行動,並裝備掃雷工具作為掃雷艦艇使用,甚至直接支援兩棲作戰。驅逐艦首次在大規模戰鬥中發揮主要作用是1914年英、德兩國海軍在赫爾戈蘭灣發生的海戰。1917年德國發動無限制潛艇戰,驅逐艦安裝深水炸彈充當反潛艦,成為商船隊不可缺少的護航力量。隨著戰爭的發展,驅逐艦已經具備了多用途性,逐漸向大型化方向發展,所裝備的武器也更具威力。1916年英國V級驅逐艦和後續的W級驅逐艦,艦體採用較高的干舷,裝備4英寸火炮以及三聯裝21英寸魚雷發射管。1917年美國批准建造111艘維克斯級驅逐艦以及162艘克萊門森級驅逐艦。驅逐艦已由執行單一任務的小型艦艇演變成艦隊不可缺少的力量。在1920年代,各國海軍的驅逐艦尺寸不斷增加,標準排水量為1,500噸以上,裝備120至130毫米口徑火炮、533至610毫米口徑魚雷發射管。驅逐艦的武器搭配和戰法日益完善。英國按字母順序命名的9級驅逐艦——A級至I級;日本的特型驅逐艦——吹雪型驅逐艦及其改進型號是這一階段驅逐艦的典型代表。法國的美洲虎級驅逐艦以及後續建造的空想級驅逐艦,標準排水量超過2,000噸,甚至達到2,500噸,通常被稱為「反驅逐艦驅逐艦」。1930年簽訂的倫敦海軍條約一度對締約國——美國、英國、日本的驅逐艦排水量做出限制:排水量不超過1,850噸,主炮口徑不超過5.1英寸(130 mm)。1936年倫敦海軍條約到期,各國海軍開始建造比以前更大、武備更強的驅逐艦,排水量接近或超過2,000噸。英國的部族級驅逐艦 (1936)。美國的班森級驅逐艦,日本的陽炎級驅逐艦,德國的Z型驅逐艦,是這一時期驅逐艦的典型代表。雖然驅逐艦擔負的任務日益廣泛,但是集群攻擊仍然是這些以魚雷、火炮為主要武器的驅逐艦的主要任務。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沒有任何一種海軍戰鬥艦艇用途比驅逐艦更加廣泛。戰爭期間的嚴重損耗使得驅逐艦又再被大量建造——英國利用J級驅逐艦的基本設計不斷地改進而建造了14批驅逐艦,美國建造了175艘弗萊徹級驅逐艦。同時在戰爭期間,驅逐艦成為名副其實的「海上多面手」。

演變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艦的主力地位已經被航空母艦與潛艇替代。由於飛機已經成為重要的海上突擊力量,驅逐艦開始裝備大量小口徑高射炮,加強防空火力,以擔當艦隊防空警戒和雷達哨艦的任務。例如日本的秋月級驅逐艦,英國的戰鬥級驅逐艦。針對嚴重的潛艇的威脅,舊的驅逐艦進行改造投入到反潛和護航作戰當中,並建造出大批以英國狩獵級護航驅逐艦為代表的,以反潛為主要任務的護航驅逐艦。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驅逐艦發生巨大的變化,驅逐艦因其具備多功能性而備受各國海軍重視。以魚雷攻擊來對付敵人水面艦隊的作戰方式已經不再是驅逐艦的首要任務。反潛以及防空作戰上升為其主要任務,魚雷尺寸縮小,並成為反潛作戰的主要工具,防空專用的火炮逐漸成為驅逐艦的標準裝備,而且由於各種新裝備的重量超越以往魚雷以及火炮的重量,因此驅逐艦的排水量不斷加大。20世紀50年代美國建造的薛曼級驅逐艦以及超大型的諾福克級驅逐艦(被稱為「領導驅逐艦」)就體現出這種趨勢。

現代驅逐艦

  • 1960年代以來,隨著飛機與潛艇性能提升(尤其是噴氣式飛機與核動力潛艇),以及導彈逐漸逐步應用,防空導彈、反艦導彈及反潛導彈逐步被安裝到驅逐艦上,艦載火炮不斷減少並且更加輕巧。1967年以色列海軍埃拉特號驅逐艦被反艦導彈擊沉,因此攻擊水面艦艇的任務又成為驅逐艦的重要任務。燃氣輪機開始取代蒸汽輪機作為驅逐艦的動力裝置。為搭載反潛直升機而設置的機庫和飛行甲板也被安裝到驅逐艦上。為控制導彈武器以及無線電對抗的需要,驅逐艦安裝了越來越多的電子設備。例如美國的亞當斯級驅逐艦,英國的郡級驅逐艦,蘇聯的卡辛級驅逐艦,已經演變成較大而又耗費頗多的多用途導彈驅逐艦。
  • 1970年代,作戰資訊控制以及指揮自動化系統,靈活配置的導彈垂直發射裝置,用來防禦反艦導彈的小口徑速射炮,開始出現在驅逐艦上,驅逐艦越發的複雜而昂貴了。英國的42型驅逐艦試圖降低驅逐艦越來越大的排水量以及造價(在後來的戰爭中擔當艦隊防空雷達哨艦的任務遭到重大損失,5艘同級艦參與戰事,兩艘被擊沉)。而美國的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蘇聯的現代級驅逐艦、無畏級驅逐艦繼續向大型化發展,驅逐艦艦體逐漸增寬,其穩定性大大提高,它們的標準排水量達到6,000噸以上,這已經接近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輕巡洋艦。現在部分的驅逐艦配備了可以攻擊陸地目標的長程巡弋飛彈,賦予了驅逐艦擔當進攻任務的能力,並取代了從十九世紀末使用到波斯灣戰爭為止的傳統戰艦和巡洋艦配備大口徑艦砲之對地攻擊功能。
  • 冷戰結束後,由於二戰戰艦、巡洋艦的年老退役,現代艦隊必須有能力肩負防空、反潛、反艦等多種武器的使用,例如80年代開始的神盾系統便將這些分散於各艦的設備整合為一,既能在海軍艦艇編隊擔任進攻性的突擊任務,又能擔任作戰編隊的防空、反潛護衛任務,還可在登陸、抗登陸作戰中擔任支援兵力,以及擔任巡邏、警戒、偵察、海上封鎖和海上救援等任務。電子系統使艦體空間增大 ,艦上條件逐步改善,現代驅逐艦的艦員們因此得以在廣闊舒適的封閉艙室中值勤,利用自動化技術操縱他們的戰艦。驅逐艦從過去一個力量單薄的小型艦艇,已經成為一種多用途的中型軍艦。除了名稱留下一點痕跡之外,驅逐艦已經失去了它原來短小靈活的特點,但相對於數萬噸的超大型船艦,還是比較小的。較小的體型也讓匿蹤技術的導入變得容易,成為了21世紀驅逐艦的必要設計之一。

飛彈快艇

  • 飛彈快艇是以反艦飛彈為主要武器,用於近海作戰的小型軍艦。除了執行攻擊任務以外,也可擔負巡邏、警戒、反潛、布雷等其他任務。這型艦艇誕生前,運用相同概念設計製造的艦艇為魚雷快艇,由於飛彈快艇的火力大過魚雷快艇,因此完全的取代了她的任務。
  • 支持飛彈快艇的軍事準則認為藉由機動性與旺盛的火力可以有效制海,在19世紀之前,軍艦提供的火力源自於艦砲,而越大口徑的艦砲需要越大的船隻來搭載,這個趨勢最後演化成戰艦。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足夠的總和國力去建造、維護戰艦,因此設計師另闢途徑讓小型軍艦具有足以破壞大型軍艦的火力。這個準則在反艦飛彈與電子對抗技術有所斬獲後更深化設計師的信心,認為小型軍艦可以在攜帶強大火力的同時還能保護自己,在群集投入作戰時足以對大型軍艦造成可觀的威脅。
  • 飛彈快艇噸位小,航速高,機動靈活,排水量通常為數十噸至數百噸,航行速度30到40節,有的可達50節,續航能力500-3000海里。艇上裝有反艦飛彈2至8枚,有些快艇還加裝20至76毫米口徑艦炮,噸位較大的快艇還可能包含魚雷、水雷、深水炸彈和艦對空飛彈等。搭配的感測系統有搜索、探測、武器控制、通信導航、電子作戰等。

歷史

  • 首先將飛彈快艇概念付諸實現的軍隊是蘇聯海軍,蘇聯最初的飛彈快艇是以138型魚雷快艇改造,稱為183R型飛彈快艇,她在1960年開始進入蘇聯海軍服役。蘇聯開發飛彈快艇的構想即是為了對抗擁有制海權的美軍艦隊入侵俄羅斯領海。蘇聯在研製出183R後,很快地研發出裝載更多反艦飛彈的205蚊子級飛彈快艇,這些飛彈快艇量產後即迅速的輸出給親蘇聯的新興國家,作為它們的重要戰力。
  • 飛彈快艇第一次使用是在1963年10月20日,埃及海軍兩艘蘇聯提供的科馬級飛彈快艇以4枚冥河反艦飛彈擊沉以色列的艾略特號驅逐艦。自此以後飛彈快艇在局部戰爭中得到廣泛運用,戰果顯赫,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重視。北約國家最初對這個趨勢作出回應的是由西德與法國合作開發的戰士級快速攻擊艇,以色列吸取了此一戰役的慘痛教訓,使用西德獵豹級魚雷快艇的設計改良出薩爾I型飛彈快艇,與其搭載的天使飛彈,並於1967年的贖罪日戰爭期間成功反擊埃及海軍的飛彈快艇艦隊。
  • 近年低可偵測性技術開始大幅應用在艦艇上,新開發的飛彈快艇多數也開始採用斜角設計與吸收雷達波材料。由於飛彈快艇重視速度,因此不少開始採用雙體船、氣墊船、水翼船等高速船船體設計。
  • 國際上的主流飛彈快艇,包含了中國22型飛彈艇、中華民國海軍中華民國海軍的光華六號飛彈快艇、挪威海軍的盾牌級飛彈快艇、蘇聯海軍的科馬級飛彈快艇、奧薩級飛彈快艇等等。

潛艇

軍用潛艇的類別

  • 軍用潛艇有幾種分類方式。可以按照潛艇大小分類為:大型(排水量在2000噸以上)、中型(排水量在600-2000噸)、小型(排水量在100-600噸)和袖珍(排水量在100噸以下)潛艇。若按照使命分類,則可分為攻擊型潛艇、巡弋飛彈潛艇和彈道飛彈潛艇。按船體結構分類的話,有雙殼潛艇及單殼潛艇(詳細參見結構一段)。若按潛艇動力分類,則可分為柴電潛艇、核潛艇。

攻擊型潛艇

  • 自從海龜號嘗試攻擊敵艦之後,潛艇就一直被視為一種海下攻擊的利器。所謂攻擊型潛艇其實是區別戰略型潛艇而論的。這種潛艇主要的是以攻擊敵方船隻,潛艇等海上及海下目標為主要任務。通常很少具備,或僅僅擁有很少量級的對陸對空能力。這些潛艇主要的武備從早期的「鑿船鑽」,「觸爆炸藥」逐漸發展,直到一戰前,魚雷、水雷、以及甲板砲成為了潛艇的標準配備武器。隨著二戰後其德國U-潛艇的水下高速化發展,甲板砲自U-XXI型之後退出了歷史舞台。
  • 隨著二戰的結束和冷戰「鐵幕」的落下,攻擊型潛艇以其相對廉價,穩定性強以及其本身的攻擊性成為了當時美蘇雙方偵查情報,探尋追蹤敵方戰略潛艇(彈道飛彈潛艇)的重要武器。尤其在核動力登上潛艇之後,攻擊型潛艇可以說進入了一個新紀元,當鸚鵡螺號下水服役之後參與的演習,讓當時所有反潛專家驚訝其性能,二戰時期的大多反潛方式都無法對抗鸚鵡螺號[46]。自此之後美國宣布不再建造任何正規動力潛艇。而相對於美國來說,蘇聯的潛艇安靜度一直與美國潛艇有一定差距。但世界上普遍認為美國建造的海狼級核潛艇和蘇聯建造的阿庫拉-獵豹級核潛艇都代表了當前單殼體攻擊型潛艇和雙殼體攻擊型潛艇的最高水平。因為研發出可以用魚雷管發射的巡弋飛彈,所以沒有專用的導彈發射器的攻擊型潛艇,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晚期起,成為了潛在的戰略武器被受到器重。

彈道飛彈潛艇

  • 隨著潛艇的發展,而另一種武器——飛彈則成為了潛艇發展的另一個方向,其中潛射彈道導彈發展較早和成熟。V-II飛彈成為了德國人理想潛艇的利器,二戰後期德國人曾開始研究將潛艇安裝上飛彈,而這個研究項目的資料也隨著戰爭的發展而成為了美國人的戰利品。
  • 彈道飛彈潛艇是冷戰「相互保證毀滅」思想的重要工具。旨在當我方遭受到敵方毀滅性的核打擊,陸射彈道飛彈和空基戰略轟炸機等核武器投射力量已經被毀滅之後,彈道飛彈潛艇作為隱蔽的核攻擊力量給與敵方毀滅性的打擊,這被稱作「第二擊」。
  • 自從二戰時德國試驗潛艇發射V型飛彈的試驗資料英國、美國、蘇聯皆有得到片段資訊,各國在二戰後都積極於潛艇發射飛彈的實驗。美蘇經過了早期巡弋飛彈的試驗之後,雙方都開始了潛艇發射彈道飛彈的研究。尤其是美國,由於1964年至1970年代,美國的潛射彈道飛彈技術突飛猛進,此段時間潛艦裝設的飛彈關注重心都放在彈道飛彈計畫,擱置了巡弋飛彈的開發項目。而在更之前的1959年,美國第一個彈道飛彈核潛艇喬治·華盛頓號彈道潛艇投入服役。配備了射程2,600公里的UGM-27北極星飛彈。而相比之下蘇聯在彈道飛彈潛艇技術在很長久一段時間都落後於美國,蘇聯的第一艘彈道飛彈潛艇(G級)雖然在1957年下水服役,比華盛頓號早,但其動力則為柴電動力,而且其裝載的P-11ФM飛彈射程僅為150公里,改裝之後也才560公里,同時也不能進行水面下發射。在1970年代時,美蘇兩國的彈道飛彈潛艇數目與搭載裝有核子彈頭的彈道飛彈力量都突飛猛進,而相比較於美蘇來說的其他國家則相形見絀。
  • 在幾個核子武器主要持有國,英國的彈道飛彈潛艦在1963年北極星飛彈出售協議簽訂後,得到美國的政治承諾與技術分享,因此並未持續投資在開發國產彈道飛彈,而決定全面採用美國開發的北級星飛彈和三叉戟系統作為本國的第二擊工具。法國和中國則決定採獨立發展的路徑獲得完全的核戰力自主。法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彈道飛彈潛艦可畏級核子彈道飛彈潛艦於1971年服役,第二代凱旋級核潛艇在1990年代服役取代舊型艦。中國自行研製的092型潛艇於1981年下水,配備的巨浪-1型飛彈系統則是到1990年代才完成驗收開始量產。解放軍第二代核子彈道飛彈潛艦則是094型核潛艇,該潛艇使用的是巨浪-2型飛彈。

巡弋飛彈潛艇

  • 巡弋飛彈潛艦是冷戰開始時問世的潛艦種類,最初也採取水上發射設計。但受到巡弋飛彈導引設計的高技術門檻,因此配備的進度晚於彈道飛彈潛艦。水下發射技術在彈道飛彈潛艦開發過程中已完成突破,精密目標導引科技與小型推進發動機則是在1980年代後逐漸成熟,冷戰後巡弋飛彈日益普及,成為潛艦的主力武器之一,而一些彈道飛彈潛艦也改變用途,作為專用於投射巡弋飛彈的載台。
  • 1964年2月,美國在SS-348鱈魚號上安裝「天獅星巡弋飛彈」,進行了發射試驗並取得成功。然而,開發核子武器與二次打擊戰略的指導,潛射彈道飛彈成為美軍開發的優先項目,潛射巡弋飛彈無論是射程或是精度上都無法得到軍方垂青,因此暫時被擱置。相對於美國,蘇聯在開發巡弋飛彈上一直投注很大的心血,但是它們並非要對抗陸上戰略目標,而是要對抗海上的戰略目標:航空母艦戰鬥群。蘇聯是將巡弋飛彈潛艦作為長程反艦飛彈的載臺。
  • 由於蘇聯評估它們缺乏足夠能力去消滅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國家水面艦隊,而這些艦隊是西方國家控制海權的重要關鍵,因此蘇聯千方百計地在開發反航艦戰術。在蘇聯的反航艦戰術教條中,可以在美國航艦戰鬥群外發動攻勢的長程反艦飛彈被蘇聯人視為最理想的反擊武器,而這種武器的最佳投射者為轟炸機與潛艦。1956年,蘇聯海軍將一艘W級潛艇改裝攜帶SS-N-3C型飛彈並且成功進行了發射試驗,隨後蘇聯開始研製了第一級巡弋飛彈潛艇E級核潛艇,自此之後蘇聯發展了一系列巡弋飛彈潛艇。到了奧斯卡級核潛艇,蘇聯發展的巡弋飛彈潛艇非常完整。
  • 美國重新為潛艦配備巡弋飛彈是在戰斧巡弋飛彈開發成功之後,由於精準打擊武器的效果在測試中已被認可,在1990年代以後的戰爭中備受肯定,美軍將各種軍事載臺皆整合了巡弋飛彈的發射功能。最早的巡弋飛彈潛艦是洛杉磯級核動力攻擊潛艦後期型,她們配備了12管戰斧巡弋飛彈發射管。隨後因核武控制協議的管制加強,美軍的戰略核子彈道飛彈潛艦總數超過需要佈署大量的洲際彈道飛彈規模,因此在2002年9月,美國將4艘俄亥俄級核潛艇彈道飛彈發射管改造為巡弋飛彈發射管,作為巡弋飛彈潛艦運用。而一般的核子攻擊潛艦美軍也開發了專用發射管套件,讓所有的攻擊潛艦都有巡弋飛彈的投射能力。

無人水下載具

  • 目前水下無人載具的主要用途是偵查以及探測有沒有魚雷,因為無人水下載具被禁止裝載魚雷。
  • 示例應用發生在8月在新港曼水下作戰中心分部舉行的高級海軍技術演習公司的第二次潛水中。 ,展示了他們從消防機上空投的聲納浮標。在整個視頻過程中,該公司使用:e Iver3-580 ( Northrop Grumman AUV) 展示了他們掃雷的能力,同時還展示了他們的另一個目標自動識別系統。亨廷頓英格爾斯工業公司Proteus是由亨廷頓和巴特爾開發的無人水下載具。

群集無人機

https://dronesplayer.com/uav-news/集群無人機攻防戰爆發-uav-機隊戰術科技跨院校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