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項目與微社群」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跨校選修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7 次修訂)
行 1: 行 1:
[[分類:小額募款]]
+
[[分類:小額募款]]__NOTOC__
'''發展全民國防教育'''
+
===一、①'''發展全民國防教育'''===
 
:合作的老兵:任懷鳴、丁志仁、周樂生
 
:合作的老兵:任懷鳴、丁志仁、周樂生
 
:合作的年輕人:鄭婷如、沈昱丞、許喬雨、楊雨青、張智堯、黃思宇
 
:合作的年輕人:鄭婷如、沈昱丞、許喬雨、楊雨青、張智堯、黃思宇
 
項目:
 
項目:
# 更新全民國防教育基礎
+
# 「台灣在危機之中」小討論 => 更新全民國防教育基礎
 
# 發展全民國防教育十三單元
 
# 發展全民國防教育十三單元
 
# 進化補助要點
 
# 進化補助要點
 
# 媒合現場施教
 
# 媒合現場施教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丁志仁/實驗學校光譜/2025台灣實驗教育如何改進.svg'/></p>
+
# 擔當 NGO hub
'''推進台灣實驗教育'''
+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丁志仁/實驗學校光譜/2025台灣實驗教育如何改進.svg' width=440 height:255/></div>
 +
 
 +
===②二、'''推進台灣實驗教育'''(NGO hub / 自動連旗下微社群,兼項目推動)===
 
:劉士弘、周樂生、丁志仁、(劉哲瑋)、(王慧蘭)
 
:劉士弘、周樂生、丁志仁、(劉哲瑋)、(王慧蘭)
 
:侯孟偉、哈伯露塔、暖蛇、(尋路)、(鯨落)
 
:侯孟偉、哈伯露塔、暖蛇、(尋路)、(鯨落)
行 21: 行 23:
 
#*幫助機構、團體、學校運作
 
#*幫助機構、團體、學校運作
 
#*#助宜蘭人文國中小脫困
 
#*#助宜蘭人文國中小脫困
 +
 +
===三、 ③'''重建教育經費保障'''===
 +
:合作的老兵:丁志仁,蕭東原,謝國清,侯詠琪,台南新芽
 +
:合作的年輕人:李頎、施采邑、沈潔伃、范智鈞、蔡宗霖、范智鈞
 +
====(一)教育品質指標研究====
 +
將「教教科書 / 會考與學測成績」的當前盛行教育品質指標換成「適性、揚財、終身學習、學習機會均等」
 +
# 民間自力發展出首輪路徑圖 => 拉贊助
 +
# 形成勢力:
 +
#*在民間找出倡議社群
 +
#*在委員之間形成共識
 +
#*找立委合作並許以業績
 +
#*以溝通消除潛在的阻力
 +
# 找部長報告與找國教院長合作 => 兩黨智庫與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同謀 => 得到與主計總處高層和國發會高層溝通的機會(目的是讓他們在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的代表不講話、不反對)
 +
# 對四大系統進行諮詢,形成正式的政策結論(要讓他們覺得「進行重分配」時會拿到更多)
 +
#*家長
 +
#*體制學校教師
 +
#*校長 基層教育行政 leader(最不敢發聲,但掌握最多基層資源)
 +
#*實驗教育部分
 +
# 放入「行政院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教育經費基準設算公式,指導「教育部教育經費分配審議委員會」諸補助要點
 +
====(二)一系列的「教育財政人才培力工作坊」====
 +
 +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2/2d/自主學習公共化推動連線示意圖.svg' width=320 height=206 /></div>
 +
 +
===四、'''以「自動連」催動自主學習公共化===
 +
:合作的老兵:黃志順,丁志仁,周樂生,林壯穎,周鄭州,劉士弘,謝國清,江宜汾
 +
:合作的年輕人:林怡廷,沈潔伃,李頎,林芸伍,蔡宗霖,范智鈞,林辰潔,閉恩濡,游士賢,魯維倫
 +
項目:
 +
====(一)先實驗教育後體制學校,用補助將自主學習橋接到教育現場====
 +
# 推進教育實驗:以平價化與開門辦教育為重點。
 +
#*找現有辦學單位與自學生群體合作,由合作單位去負擔招生的行政。
 +
# 把好的自主學習當成要推動的新品,同步製作簡明易懂的「型錄」,讓各類利害關係人能很快看懂。
 +
# 與文官討論他們可以接受的補助核結模式。
 +
# 系統性調整教育經費編列邏輯,修改補助要點
 +
#*今年開始推動「教育財政人才培力工作坊」
 +
 +
 +
====(二)⑦建立教育現場自主學習的「長連結」網絡====
 +
# 找出想要自主學習的現場教育人員
 +
# 建立「福格式聯絡網」
 +
 +
====(三)拉實驗教育機構進「社大連結十二年國教計畫」====
 +
 +
====(四)④透過後設工作小組,維護「自主學習核心文件」====
 +
 +
===五、⑤AI時代教育重設定===
 +
:合作的老兵:丁志仁,林立傑,孫賜萍,蘇世榮,劉彥伯
 +
:合作的年輕人:林怡廷、鄭婷如、林芸伍、范智鈞、李鎮仰、陳思翰
 +
歷次活動:
 +
# 成立「近未來數位公民」微社群
 +
# 開「自然人與 AI 協作」課六課次
 +
# 開「假訊息判讀與資安」課六課次
 +
# 開「AI啟動創作魂」課四課次
 +
# 參加「與AI協力製作影片」課三課次
 +
# 動手學科學 / 計算機器四課次
 +
# 發展「AI製作影片」分鏡表管理軟體
 +
# 策畫「與AI協力製作影片與贊助者溝通」工作流
 +
# 策畫全日 OST => 微社群集體寫書
 +
 +
待開展:
 +
# Go Basic 下的群學綱領 / 班本課程
 +
# ⑥用來看懂世界的「動手學科學」
 +
連結原來的'''終身學習公共化''' / '''青年彈性學習'''
 +
 +
===六、⑧社大青銀共學社群===
 +
 +
===停止的微社群發展===
 +
# 學前教育公共化
 +
# 待定向青少年適性學習
 +
# 協助特殊學習需求學生
 +
# 青年安居向前行

於 2025年4月23日 (三) 11:24 的最新修訂

一、①發展全民國防教育

合作的老兵:任懷鳴、丁志仁、周樂生
合作的年輕人:鄭婷如、沈昱丞、許喬雨、楊雨青、張智堯、黃思宇

項目:

  1. 「台灣在危機之中」小討論 => 更新全民國防教育基礎
  2. 發展全民國防教育十三單元
  3. 進化補助要點
  4. 媒合現場施教
  5. 擔當 NGO hub

②二、推進台灣實驗教育(NGO hub / 自動連旗下微社群,兼項目推動)

劉士弘、周樂生、丁志仁、(劉哲瑋)、(王慧蘭)
侯孟偉、哈伯露塔、暖蛇、(尋路)、(鯨落)

項目:

  1. 台灣實驗教育國是會議期前討論Ⅲ
  2. 實驗教育向上連結、向外連結(台灣教育生態系的驟變)
  3. 實驗教育內部發展三主軸
    • 改善實驗教育治理,改變實驗教育政策
      1. 合力推進實驗教育補助
    • 催生良好的自主學習陪伴者
    • 幫助機構、團體、學校運作
      1. 助宜蘭人文國中小脫困

三、 ③重建教育經費保障

合作的老兵:丁志仁,蕭東原,謝國清,侯詠琪,台南新芽
合作的年輕人:李頎、施采邑、沈潔伃、范智鈞、蔡宗霖、范智鈞

(一)教育品質指標研究

將「教教科書 / 會考與學測成績」的當前盛行教育品質指標換成「適性、揚財、終身學習、學習機會均等」

  1. 民間自力發展出首輪路徑圖 => 拉贊助
  2. 形成勢力:
    • 在民間找出倡議社群
    • 在委員之間形成共識
    • 找立委合作並許以業績
    • 以溝通消除潛在的阻力
  3. 找部長報告與找國教院長合作 => 兩黨智庫與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同謀 => 得到與主計總處高層和國發會高層溝通的機會(目的是讓他們在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的代表不講話、不反對)
  4. 對四大系統進行諮詢,形成正式的政策結論(要讓他們覺得「進行重分配」時會拿到更多)
    • 家長
    • 體制學校教師
    • 校長 基層教育行政 leader(最不敢發聲,但掌握最多基層資源)
    • 實驗教育部分
  5. 放入「行政院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教育經費基準設算公式,指導「教育部教育經費分配審議委員會」諸補助要點

(二)一系列的「教育財政人才培力工作坊」

四、以「自動連」催動自主學習公共化

合作的老兵:黃志順,丁志仁,周樂生,林壯穎,周鄭州,劉士弘,謝國清,江宜汾
合作的年輕人:林怡廷,沈潔伃,李頎,林芸伍,蔡宗霖,范智鈞,林辰潔,閉恩濡,游士賢,魯維倫

項目:

(一)先實驗教育後體制學校,用補助將自主學習橋接到教育現場

  1. 推進教育實驗:以平價化與開門辦教育為重點。
    • 找現有辦學單位與自學生群體合作,由合作單位去負擔招生的行政。
  2. 把好的自主學習當成要推動的新品,同步製作簡明易懂的「型錄」,讓各類利害關係人能很快看懂。
  3. 與文官討論他們可以接受的補助核結模式。
  4. 系統性調整教育經費編列邏輯,修改補助要點
    • 今年開始推動「教育財政人才培力工作坊」


(二)⑦建立教育現場自主學習的「長連結」網絡

  1. 找出想要自主學習的現場教育人員
  2. 建立「福格式聯絡網」

(三)拉實驗教育機構進「社大連結十二年國教計畫」

(四)④透過後設工作小組,維護「自主學習核心文件」

五、⑤AI時代教育重設定

合作的老兵:丁志仁,林立傑,孫賜萍,蘇世榮,劉彥伯
合作的年輕人:林怡廷、鄭婷如、林芸伍、范智鈞、李鎮仰、陳思翰

歷次活動:

  1. 成立「近未來數位公民」微社群
  2. 開「自然人與 AI 協作」課六課次
  3. 開「假訊息判讀與資安」課六課次
  4. 開「AI啟動創作魂」課四課次
  5. 參加「與AI協力製作影片」課三課次
  6. 動手學科學 / 計算機器四課次
  7. 發展「AI製作影片」分鏡表管理軟體
  8. 策畫「與AI協力製作影片與贊助者溝通」工作流
  9. 策畫全日 OST => 微社群集體寫書

待開展:

  1. Go Basic 下的群學綱領 / 班本課程
  2. ⑥用來看懂世界的「動手學科學」

連結原來的終身學習公共化 / 青年彈性學習

六、⑧社大青銀共學社群

停止的微社群發展

  1. 學前教育公共化
  2. 待定向青少年適性學習
  3. 協助特殊學習需求學生
  4. 青年安居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