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教育經費保障/DM」修訂間的差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建立內容為「分類:小額募款」的新頁面) |
|||
行 1: | 行 1: | ||
[[分類:小額募款]] | [[分類:小額募款]] | ||
+ | |||
+ | == 合作人員 == | ||
+ | |||
+ | === 社運老兵 === | ||
+ | * 丁志仁 | ||
+ | * 蕭東原 | ||
+ | * 謝國清 | ||
+ | * 侯詠琪 | ||
+ | * 台南新芽 | ||
+ | |||
+ | === 年輕人 === | ||
+ | * 李頎 | ||
+ | * 施采邑 | ||
+ | * 沈潔伃 | ||
+ | * 范智鈞 | ||
+ | * 蔡宗霖 | ||
+ | |||
+ | == 如何重建教育經費保障? == | ||
+ | |||
+ | *我國法律對政府編列教育預算定有下限,只能編更高,不能編更低。這個下限以政府前三年歲入淨額乘以一定比例,目前是 23% 。由於這種制度設計,只要政府收入增加,教育經費編列下限就會跟著水漲船高。 | ||
+ | *而現實是教育經費長期而言年增 228 億,每 4.4 年要增加約 1000 億,如果以現在的增幅,每兩年教育經費的應分擔數兩年就會增加 1000 億。 | ||
+ | **財劃法修法衝擊教育經費,我們不能不關心! | ||
+ | *目前的財劃法要中央多釋出的財源約是 3700 億元,這些都會分到地方,導致縣市可支配預算大幅增加。目前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也打算開會討論此事宜,將未來計畫型補助款將優先檢討回歸地方自有財源支應辦理,並討論政府與地方分配比例,但會議提出的案子都是討論這3700億的比例如何分配,不過這其實有個盲點。 | ||
+ | |||
+ | ===我們其實可以這樣算=== | ||
+ | * 財劃法修法其實可以用更公平的方式來重新分配責任: | ||
+ | **中央佔66%的財源,每年教育支出約占13%地方佔33%的財源,每年教育支出約佔40%,若是這樣分配,23%應該分別負擔多少? | ||
+ | **中央少了3700億,地方多了3700億,其23%能否合理分攤? | ||
+ | **如今行政院跳過這些討論,直接把3700億的23%丟給地方,合理嗎? | ||
+ | |||
+ | ===你願意成為改變的推手嗎?=== | ||
+ | *🌟 教育,不能被當成帳面上的數字 | ||
+ | *你若相信教育是希望,那麼守住它的公共性,就是守住我們共同的未來。 | ||
+ | *📘 教育不是地方單撐得起的責任 | ||
+ | *📢 教育需要中央地方合理承擔 | ||
+ | *🌱 教育值得國家優先保障 | ||
+ | *你的發聲,就是改變的起點。 | ||
+ | *請和我們一起,守住教育的尊嚴,守住台灣的根。 | ||
+ | |||
+ | == 改善方向與預期目標 == | ||
+ | |||
+ |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跨校選修/202/重建教育經費治理.png' width='800px'/></p> | ||
+ | |||
+ | *🌍 未來,我們希望: | ||
+ | **培力地方教育監督人才,提升公民參與教育預算的能力。 | ||
+ | **發展教育品質指標,讓教育財政改革方向看得見、做得到。 | ||
+ | *📌 教育改革不該是黑箱操作,也不能只靠專家決定。 | ||
+ | **我們呼籲建立一套透明、開放的教育品質指標,讓社會大眾都能清楚掌握教育資源的分配與使用,進而提出實質建議與監督。 | ||
+ | *🎓 強化公民參與,才能真正保障孩子的未來 | ||
+ | **讓更多人懂得怎麼看教育預算、怎麼參與地方預算審查,是我們未來的重要目標。唯有提升社會的集體監督力,改革才會持續且有力。 | ||
+ | *📢 這場改革,我們不缺對立,只缺對話與承諾。 | ||
+ | **我們相信,只要回歸專業、透明與參與,就能找出兼顧財政健全與教育公平的解方。邀請你一同加入改革的行列,成為推動改變的力量! |
於 2025年4月23日 (三) 10:55 的最新修訂
合作人員
社運老兵
- 丁志仁
- 蕭東原
- 謝國清
- 侯詠琪
- 台南新芽
年輕人
- 李頎
- 施采邑
- 沈潔伃
- 范智鈞
- 蔡宗霖
如何重建教育經費保障?
- 我國法律對政府編列教育預算定有下限,只能編更高,不能編更低。這個下限以政府前三年歲入淨額乘以一定比例,目前是 23% 。由於這種制度設計,只要政府收入增加,教育經費編列下限就會跟著水漲船高。
- 而現實是教育經費長期而言年增 228 億,每 4.4 年要增加約 1000 億,如果以現在的增幅,每兩年教育經費的應分擔數兩年就會增加 1000 億。
- 財劃法修法衝擊教育經費,我們不能不關心!
- 目前的財劃法要中央多釋出的財源約是 3700 億元,這些都會分到地方,導致縣市可支配預算大幅增加。目前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也打算開會討論此事宜,將未來計畫型補助款將優先檢討回歸地方自有財源支應辦理,並討論政府與地方分配比例,但會議提出的案子都是討論這3700億的比例如何分配,不過這其實有個盲點。
我們其實可以這樣算
- 財劃法修法其實可以用更公平的方式來重新分配責任:
- 中央佔66%的財源,每年教育支出約占13%地方佔33%的財源,每年教育支出約佔40%,若是這樣分配,23%應該分別負擔多少?
- 中央少了3700億,地方多了3700億,其23%能否合理分攤?
- 如今行政院跳過這些討論,直接把3700億的23%丟給地方,合理嗎?
你願意成為改變的推手嗎?
- 🌟 教育,不能被當成帳面上的數字
- 你若相信教育是希望,那麼守住它的公共性,就是守住我們共同的未來。
- 📘 教育不是地方單撐得起的責任
- 📢 教育需要中央地方合理承擔
- 🌱 教育值得國家優先保障
- 你的發聲,就是改變的起點。
- 請和我們一起,守住教育的尊嚴,守住台灣的根。
改善方向與預期目標
- 🌍 未來,我們希望:
- 培力地方教育監督人才,提升公民參與教育預算的能力。
- 發展教育品質指標,讓教育財政改革方向看得見、做得到。
- 📌 教育改革不該是黑箱操作,也不能只靠專家決定。
- 我們呼籲建立一套透明、開放的教育品質指標,讓社會大眾都能清楚掌握教育資源的分配與使用,進而提出實質建議與監督。
- 🎓 強化公民參與,才能真正保障孩子的未來
- 讓更多人懂得怎麼看教育預算、怎麼參與地方預算審查,是我們未來的重要目標。唯有提升社會的集體監督力,改革才會持續且有力。
- 📢 這場改革,我們不缺對立,只缺對話與承諾。
- 我們相信,只要回歸專業、透明與參與,就能找出兼顧財政健全與教育公平的解方。邀請你一同加入改革的行列,成為推動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