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教育重設定/DM」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跨校選修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建立內容為「分類:小額募款」的新頁面)
 
 
行 1: 行 1:
 
[[分類:小額募款]]
 
[[分類:小額募款]]
 +
 +
== 合作人員 ==
 +
 +
=== 社運老兵 ===
 +
* 丁志仁
 +
* 林立傑
 +
* 孫賜萍
 +
* 蘇世榮
 +
* 劉彥伯
 +
 +
=== 年輕人 ===
 +
* 林怡廷
 +
* 鄭婷如
 +
* 林芸伍
 +
* 范智鈞
 +
* 李鎮仰
 +
* 陳思翰
 +
 +
== AI來臨,教育不得不變 ==
 +
 +
我們正站在一個歷史轉折點——AI不再只是科幻小說的橋段,而是真真切切地走入生活,顛覆了我們對專業、工作的理解。未來世界,將不再是「一技在手,天下無敵」,而是「唯有創新與合作,才能站穩腳步」。
 +
===一、AI正在拆除專業的圍牆===
 +
*傳統社會靠「專業分工」建立穩固結構,一個人只要掌握某個技能,便能在這個社會占有一席之地。但現在,生成式AI能夠寫程式、畫漫畫、寫文章……連外行人只要會下指令,就能創作作品。專業的圍牆被打破,靠「苦練一萬小時」才能吃飯的時代,正在被顛覆。
 +
*未來,比的不再是技能多深,而是你能不能整合知識、與人合作、提出創意、實際落地。
 +
===二、現在的教育體制,來不及適應這場劇變===
 +
現行教育仍是工業革命的產物:格式化、科層化、年齡分班、標準課綱,目的是養出「有用的生產力」與「易被說服的消費者」。
 +
*但AI時代需要的,是:
 +
**有溫度的人:能理解與連結他人情緒。
 +
**能學習與成長的人:終身學習,不怕跨界。
 +
**有領導力的人:能判斷、能整合、能發動團隊。
 +
我們要從這套「製造人力」的體系,走向一個以人為核心、網絡共學、動手實作的新典範教育。
 +
===三、你願意成為改變的推手嗎?===
 +
*現在,我們需要有志一同的你,一起來扭轉教育的命運。
 +
*你若擔心國力下滑、社會脆弱、下一代無所依靠——這就是你最該出手的時刻。
 +
*你若想「救國救民」,就從重新定義教育開始。這場教育變革,既是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的希望。
 +
**🧠 知識要更新
 +
**🤝 教育要共學
 +
**🌱 社會要共好
 +
**你的一份支持,就是台灣未來的一道光。
 +
== 改善方向 ==
 +
 +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跨校選修/197/3大基礎.png' width='800px'/></p>
 +
 +
===一、教育要重新定義——孩子要準備的是什麼?===
 +
在AI飛速進展的今天,我們已無法再用上一世紀的教育邏輯來準備下一代。孩子不再需要死記那些會被AI秒速檢索的標準答案,而是要培養能在AI浪潮中站穩腳步、與之協作甚至引領未來的三種關鍵能力:
 +
# Go Basic——打底的核心能力
 +
#*我們發現,無論是科學、語文還是社會學科,每一領域其實都有極少量卻極關鍵的核心原理與底層邏輯。這些基礎知識不像技巧那樣容易被取代,它們是一切創造與判斷的出發點。以物質科學為例,從小學到高中,真正主幹的原理其實不到100條,但它們構成了孩子理解世界的根本。
 +
#*同時,我們也要帶孩子理解「突現」(emergence)的力量——從這些簡單元素中看見複雜、發現美感,就像是蒙娜麗莎那微妙的微笑,或是AI生成圖像中所呈現的新穎創意。這樣的眼光,正是人類與AI最本質的分野。
 +
# 成為懂行的外行人
 +
#*過去的教育常常把孩子訓練成專業的螺絲釘,精通一行卻難以跨界。而在AI開始打破專業壁壘、促進跨域融合的現在,唯有成為「懂行的外行人」——對多個領域保有好奇,能快速理解他人工作邏輯,才能在未來社會中游刃有餘。
 +
#*我們不只教孩子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教他們如何連接價值。AI雖能快速完成初步任務,但無法取代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衝撞與合作,那才是真正創新的溫床。讓孩子勇於跨界、樂於合作,才是未來最關鍵的生存力。
 +
# 用「群學」對抗AI焦慮
 +
#*面對AI的高速發展,許多人心中難免產生焦慮與無力感。而最好的對抗方式,從來不是孤軍奮戰,而是「群學」——在小型學習社群中,彼此討論、糾錯、協作與相挺,讓每一個學習者都能穩穩站在群體的支撐之上前進。
 +
#*我們發展「微社群學習」的方式,讓人不再只是接收,而是在互動中深化理解;不是獨自前行,而是一起找路。群學不只是方法,更是一種態度:讓每一個人都成為彼此的學習夥伴,打造不會被時代拋下的韌性學習力。
 +
===二、我們正在做的事——邀請你成為關鍵推手===
 +
*面對這場教育的世代轉型,我們不只是提出想像,而是已經開始實踐,並持續擴大。我們相信:未來的學習,應從科普做起、從社群出發,讓孩子透過探索與實作重新愛上學習,從而找回他們的學習主體性,培養面對未來的能力與信心。
 +
*為此,我們設計了一系列融合AI素養與群學精神的創新課程與行動計畫:
 +
*#成立「近未來數位公民」微社群,讓學習者在共學中思辨未來。
 +
*#推出六堂「自然人與 AI 協作」課,探索人機協作的可能與界線。
 +
*#開設「假訊息判讀與資安」六堂課,幫助孩子建立數位識讀與網路安全素養。
 +
*#引導孩子參加「AI啟動創作魂」與「AI協力製作影片」等實作型課程,讓AI成為創意夥伴。
 +
*#實驗動手做的「科學 / 計算機器課程」,從零開始理解科技與自然運作。
 +
*#開發「AI製作影片」的分鏡管理工具與工作流,將AI工具實用化。
 +
*#策畫全日開放空間工作坊(OST),讓微社群共創一本書,見證群學的力量。
 +
*未來,我們也即將展開更系統化的發展計畫:
 +
*#建立「Go Basic」的群學綱領與班本課程,讓每一所學校都能實施未來素養課。
 +
*#發展「動手學科學」學程,幫助孩子以身體與實作去理解世界,培養跨領域思維。
 +
*在這條路上,我們需要你同行。每一位支持者,都是這場教育變革的火種。你的一份支持,將點燃一群孩子的未來可能。現在,就是最關鍵的時刻。
 +
 +
== 預期成果 ==
 +
 +
# 認知面(Awareness & Understanding)
 +
#*支持者與大眾能理解 AI對教育結構的衝擊,包括專業分工的瓦解、知識「去中心化」、以及情感與創造力的重要性。
 +
#*學習者能掌握未來教育的三大關鍵能力:
 +
#*Go Basic:建立不可被AI取代的基礎素養。
 +
#*懂行的外行人:具備跨域理解與合作能力。
 +
#*群學能力:用微社群的學習方式強化思辨與行動力。
 +
#*社會開始反思「標準答案式教育」是否仍能應對未來的挑戰。
 +
# 情感面(Engagement & Empathy)
 +
#*支持者產生「這是一件值得投入的事」的認同感,願意用資源與行動推動教育轉型。
 +
#*青少年、家長與老師,開始對「AI時代的教育」產生興趣與想像,不再只是焦慮或被動。
 +
#*教育工作者與志工感受到微社群學習的力量與溫度,願意共同參與並貢獻經驗。
 +
# 行動面(Action & Participation)
 +
#*招募到 首批支持性的種子贊助人/組織,為教育轉型提供資源。
 +
#*成立數個「近未來數位公民」微社群,持續運作6個月以上。
 +
#*完成首輪試辦課程(如 AI協作創作、假訊息判讀、動手學科學),並完成第一份微社群共創教材。
 +
#*開發出雛形版的「AI影片分鏡表管理工具」,並測試其應用成效。
 +
#*促成一次「Open Space集體寫書行動」,作為群學實踐的里程碑。

於 2025年4月23日 (三) 10:50 的最新修訂


合作人員

社運老兵

  • 丁志仁
  • 林立傑
  • 孫賜萍
  • 蘇世榮
  • 劉彥伯

年輕人

  • 林怡廷
  • 鄭婷如
  • 林芸伍
  • 范智鈞
  • 李鎮仰
  • 陳思翰

AI來臨,教育不得不變

我們正站在一個歷史轉折點——AI不再只是科幻小說的橋段,而是真真切切地走入生活,顛覆了我們對專業、工作的理解。未來世界,將不再是「一技在手,天下無敵」,而是「唯有創新與合作,才能站穩腳步」。

一、AI正在拆除專業的圍牆

  • 傳統社會靠「專業分工」建立穩固結構,一個人只要掌握某個技能,便能在這個社會占有一席之地。但現在,生成式AI能夠寫程式、畫漫畫、寫文章……連外行人只要會下指令,就能創作作品。專業的圍牆被打破,靠「苦練一萬小時」才能吃飯的時代,正在被顛覆。
  • 未來,比的不再是技能多深,而是你能不能整合知識、與人合作、提出創意、實際落地。

二、現在的教育體制,來不及適應這場劇變

現行教育仍是工業革命的產物:格式化、科層化、年齡分班、標準課綱,目的是養出「有用的生產力」與「易被說服的消費者」。

  • 但AI時代需要的,是:
    • 有溫度的人:能理解與連結他人情緒。
    • 能學習與成長的人:終身學習,不怕跨界。
    • 有領導力的人:能判斷、能整合、能發動團隊。

我們要從這套「製造人力」的體系,走向一個以人為核心、網絡共學、動手實作的新典範教育。

三、你願意成為改變的推手嗎?

  • 現在,我們需要有志一同的你,一起來扭轉教育的命運。
  • 你若擔心國力下滑、社會脆弱、下一代無所依靠——這就是你最該出手的時刻。
  • 你若想「救國救民」,就從重新定義教育開始。這場教育變革,既是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的希望。
    • 🧠 知識要更新
    • 🤝 教育要共學
    • 🌱 社會要共好
    • 你的一份支持,就是台灣未來的一道光。

改善方向

一、教育要重新定義——孩子要準備的是什麼?

在AI飛速進展的今天,我們已無法再用上一世紀的教育邏輯來準備下一代。孩子不再需要死記那些會被AI秒速檢索的標準答案,而是要培養能在AI浪潮中站穩腳步、與之協作甚至引領未來的三種關鍵能力:

  1. Go Basic——打底的核心能力
    • 我們發現,無論是科學、語文還是社會學科,每一領域其實都有極少量卻極關鍵的核心原理與底層邏輯。這些基礎知識不像技巧那樣容易被取代,它們是一切創造與判斷的出發點。以物質科學為例,從小學到高中,真正主幹的原理其實不到100條,但它們構成了孩子理解世界的根本。
    • 同時,我們也要帶孩子理解「突現」(emergence)的力量——從這些簡單元素中看見複雜、發現美感,就像是蒙娜麗莎那微妙的微笑,或是AI生成圖像中所呈現的新穎創意。這樣的眼光,正是人類與AI最本質的分野。
  2. 成為懂行的外行人
    • 過去的教育常常把孩子訓練成專業的螺絲釘,精通一行卻難以跨界。而在AI開始打破專業壁壘、促進跨域融合的現在,唯有成為「懂行的外行人」——對多個領域保有好奇,能快速理解他人工作邏輯,才能在未來社會中游刃有餘。
    • 我們不只教孩子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教他們如何連接價值。AI雖能快速完成初步任務,但無法取代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衝撞與合作,那才是真正創新的溫床。讓孩子勇於跨界、樂於合作,才是未來最關鍵的生存力。
  3. 用「群學」對抗AI焦慮
    • 面對AI的高速發展,許多人心中難免產生焦慮與無力感。而最好的對抗方式,從來不是孤軍奮戰,而是「群學」——在小型學習社群中,彼此討論、糾錯、協作與相挺,讓每一個學習者都能穩穩站在群體的支撐之上前進。
    • 我們發展「微社群學習」的方式,讓人不再只是接收,而是在互動中深化理解;不是獨自前行,而是一起找路。群學不只是方法,更是一種態度:讓每一個人都成為彼此的學習夥伴,打造不會被時代拋下的韌性學習力。

二、我們正在做的事——邀請你成為關鍵推手

  • 面對這場教育的世代轉型,我們不只是提出想像,而是已經開始實踐,並持續擴大。我們相信:未來的學習,應從科普做起、從社群出發,讓孩子透過探索與實作重新愛上學習,從而找回他們的學習主體性,培養面對未來的能力與信心。
  • 為此,我們設計了一系列融合AI素養與群學精神的創新課程與行動計畫:
    1. 成立「近未來數位公民」微社群,讓學習者在共學中思辨未來。
    2. 推出六堂「自然人與 AI 協作」課,探索人機協作的可能與界線。
    3. 開設「假訊息判讀與資安」六堂課,幫助孩子建立數位識讀與網路安全素養。
    4. 引導孩子參加「AI啟動創作魂」與「AI協力製作影片」等實作型課程,讓AI成為創意夥伴。
    5. 實驗動手做的「科學 / 計算機器課程」,從零開始理解科技與自然運作。
    6. 開發「AI製作影片」的分鏡管理工具與工作流,將AI工具實用化。
    7. 策畫全日開放空間工作坊(OST),讓微社群共創一本書,見證群學的力量。
  • 未來,我們也即將展開更系統化的發展計畫:
    1. 建立「Go Basic」的群學綱領與班本課程,讓每一所學校都能實施未來素養課。
    2. 發展「動手學科學」學程,幫助孩子以身體與實作去理解世界,培養跨領域思維。
  • 在這條路上,我們需要你同行。每一位支持者,都是這場教育變革的火種。你的一份支持,將點燃一群孩子的未來可能。現在,就是最關鍵的時刻。

預期成果

  1. 認知面(Awareness & Understanding)
    • 支持者與大眾能理解 AI對教育結構的衝擊,包括專業分工的瓦解、知識「去中心化」、以及情感與創造力的重要性。
    • 學習者能掌握未來教育的三大關鍵能力:
    • Go Basic:建立不可被AI取代的基礎素養。
    • 懂行的外行人:具備跨域理解與合作能力。
    • 群學能力:用微社群的學習方式強化思辨與行動力。
    • 社會開始反思「標準答案式教育」是否仍能應對未來的挑戰。
  2. 情感面(Engagement & Empathy)
    • 支持者產生「這是一件值得投入的事」的認同感,願意用資源與行動推動教育轉型。
    • 青少年、家長與老師,開始對「AI時代的教育」產生興趣與想像,不再只是焦慮或被動。
    • 教育工作者與志工感受到微社群學習的力量與溫度,願意共同參與並貢獻經驗。
  3. 行動面(Action & Participation)
    • 招募到 首批支持性的種子贊助人/組織,為教育轉型提供資源。
    • 成立數個「近未來數位公民」微社群,持續運作6個月以上。
    • 完成首輪試辦課程(如 AI協作創作、假訊息判讀、動手學科學),並完成第一份微社群共創教材。
    • 開發出雛形版的「AI影片分鏡表管理工具」,並測試其應用成效。
    • 促成一次「Open Space集體寫書行動」,作為群學實踐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