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輔導平台/主題分享」修訂間的差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行 21: | 行 21: | ||
*#怎麼因應「人人為我,我為自己」的「破壞性」心性。 | *#怎麼因應「人人為我,我為自己」的「破壞性」心性。 | ||
*#怎麼直面「應對升學」的憂慮與恐懼? | *#怎麼直面「應對升學」的憂慮與恐懼? | ||
+ | *如何讓「個體我」與「群我」互為主體<br/>線索: | ||
+ | *#群我:個體人會多層次的結成群,如同學、家庭、社會…。以往常會被簡稱「大我」,這一層層的群,有些是有「主體」的,它會構成我們身為人的一個成分。<br/>但稱為「大我」其實除了暗示規模比個體我「大」,常常也暗示其重要性與優先性高於個體我,是有流弊的。「大我」常常會吞噬掉個體我。其實「群我」和「個體我」應該互為主體,達到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關係。但具體如何做,有很多的問題待解答。 | ||
+ | *#如何讓學習者願意「立約承責」。 | ||
+ | *#「立約承責」能規範成員將應承擔的行為後果外部化給群體。 | ||
+ | *#親如家人,也應立約承責。人性有擴張自我權益的本能。 | ||
+ | *#夫妻、伴侶之間也應該立約承責,以避免剝削嗎? | ||
+ | *#怎麼因應「人人為我,我為自己」的「破壞性」心性。 |
於 2021年3月17日 (三) 20:09 的修訂
- 探討群學主體的本質
線索:- 如何讓學習者願意「高看」自己。
- 「金字塔化」會讓「有高度」的位置成為稀有資源,然後就沒辦法讓大多數人都看高自己。
- 群我:個體人會多層次的結成群,如同學、家庭、社會…。以往常會被簡稱「大我」,這一層層的群,有些是有「主體」的,它會構成我們身為人的一個成分。
但稱為「大我」其實除了暗示規模比個體我「大」,常常也暗示其重要性與優先性高於個體我,是有流弊的。「大我」常常會吞噬掉個體我。其實「群我」和「個體我」應該互為主體,達到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關係。但具體如何做,有很多的問題待解答。 - 把世界當成一個大的「教練場」;把學習當成現代智人的一項本能。
- 自主學習典範之所以沒有成為公共教育主流,並不是因為它比較深奧比較困難,而是因為它和「科層暨市場體制」的社會結構並不匹配。
- 450人的微信群組適合群學嗎?為什麼?
- 現代智人與250人。
- 「群學」如何被生活中的瑣事所排擠?
- 除了「組課」還有哪些群學的模式?
- 家人之間能「群學」嗎?
- 學習社群的適當規模與範圍?如:大小、生師比……
- 正負能量與群學主體
線索:- 正負能量的簡單理解:
- 負能量:會催化群體瓦解,或導致「群學主體」成員消極並看低自己的一切動力。如「人人為我,我為自己」的價值觀。
- 正能量:能中和負能量的一切動力。如:溫柔的陪伴,對伙伴適時伸出援手。
- 描述群學主體中的「共振現象」。
- 怎麼建構自主學習和小組學習的支持系統?
- 怎麼提升「低動機學習者」的學習動能?
- 怎麼因應「人人為我,我為自己」的「破壞性」心性。
- 怎麼直面「應對升學」的憂慮與恐懼?
- 正負能量的簡單理解:
- 如何讓「個體我」與「群我」互為主體
線索:- 群我:個體人會多層次的結成群,如同學、家庭、社會…。以往常會被簡稱「大我」,這一層層的群,有些是有「主體」的,它會構成我們身為人的一個成分。
但稱為「大我」其實除了暗示規模比個體我「大」,常常也暗示其重要性與優先性高於個體我,是有流弊的。「大我」常常會吞噬掉個體我。其實「群我」和「個體我」應該互為主體,達到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關係。但具體如何做,有很多的問題待解答。 - 如何讓學習者願意「立約承責」。
- 「立約承責」能規範成員將應承擔的行為後果外部化給群體。
- 親如家人,也應立約承責。人性有擴張自我權益的本能。
- 夫妻、伴侶之間也應該立約承責,以避免剝削嗎?
- 怎麼因應「人人為我,我為自己」的「破壞性」心性。
- 群我:個體人會多層次的結成群,如同學、家庭、社會…。以往常會被簡稱「大我」,這一層層的群,有些是有「主體」的,它會構成我們身為人的一個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