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學習者參與治理自己的課程」修訂間的差異
行 11: | 行 11: | ||
==為什麼要讓學習者參與課程治理== | ==為什麼要讓學習者參與課程治理== | ||
[https://app.sli.do/event/7Jzrk3jpAEZjz3HZHoK6sL/embed/polls/4fbce5cf-e6db-42d1-86d9-88645f561f73 文字雲] | [https://app.sli.do/event/7Jzrk3jpAEZjz3HZHoK6sL/embed/polls/4fbce5cf-e6db-42d1-86d9-88645f561f73 文字雲] | ||
+ | 題目:為什麼需要學習者參與學習治理? | ||
+ | |||
+ | 15 | ||
+ | 自定義福祉 | ||
+ | 自定義福祉, size 7 of 7 | ||
+ | 適度調整學習內容 | ||
+ | 適度調整學習內容, size 1 of 7 | ||
+ | 這樣就不能翹課了 | ||
+ | 這樣就不能翹課了, size 1 of 7 | ||
+ | 負責感 | ||
+ | 負責感, size 1 of 7 | ||
+ | 讓每個人對學習都有意義不是教室的客人 | ||
+ | 讓每個人對學習都有意義不是教室的客人, size 1 of 7 | ||
+ | 讓學習者提出自已的需求 | ||
+ | 讓學習者提出自已的需求, size 1 of 7 | ||
+ | 讓學習者提出自己的需求 | ||
+ | 讓學習者提出自己的需求, size 1 of 7 | ||
+ | 老師拿不高的薪水也不用太累了 | ||
+ | 老師拿不高的薪水也不用太累了, size 1 of 7 | ||
+ | 為自己負責 | ||
+ | 為自己負責, size 1 of 7 | ||
+ | 教室不再是自言自語 | ||
+ | 教室不再是自言自語, size 1 of 7 | ||
+ | 提高對學習的有感度 | ||
+ | 提高對學習的有感度, size 1 of 7 | ||
+ | 提高學習者的參與度 | ||
+ | 提高學習者的參與度, size 1 of 7 | ||
+ | 提高參與度 | ||
+ | 提高參與度, size 1 of 7 | ||
+ | 投入感會提高動力 | ||
+ | 投入感會提高動力, size 1 of 7 | ||
+ | 成就感 | ||
+ | 成就感, size 1 of 7 | ||
+ | 思考不受限 | ||
+ | 思考不受限, size 1 of 7 | ||
+ | 建立學習者對於學習的意識 | ||
+ | 建立學習者對於學習的意識, size 1 of 7 | ||
+ | 學習自己創造選項 | ||
+ | 學習自己創造選項, size 1 of 7 | ||
+ | 學習者才有動力 | ||
+ | 學習者才有動力, size 1 of 7 | ||
+ | 學習是自己的 | ||
+ | 學習是自己的, size 1 of 7 | ||
+ | 學習效果會更好 | ||
+ | 學習效果會更好, size 1 of 7 | ||
+ | 學習意願可能會提高 | ||
+ | 學習意願可能會提高, size 1 of 7 | ||
+ | 學習場域的所有人是平等 | ||
+ | 學習場域的所有人是平等, size 1 of 7 | ||
+ | 学习主体是学生 | ||
+ | 学习主体是学生, size 1 of 7 | ||
+ | 因為透過學習者參與,才能真正回應學習者需求 | ||
+ | 因為透過學習者參與,才能真正回應學習者需求, size 1 of 7 | ||
+ | 參與感 | ||
+ | 參與感, size 1 of 7 | ||
+ | 參予感 | ||
+ | 參予感, size 1 of 7 | ||
+ | 了解學習者的學習需求 | ||
+ | 了解學習者的學習需求, size 1 of 7 | ||
+ | 也許不總是需要 | ||
+ | 也許不總是需要, size 1 of 7 | ||
==從「開門辦教育落花生」這門課探討起== | ==從「開門辦教育落花生」這門課探討起== |
於 2022年12月2日 (五) 13:31 的修訂
本日流程
|
為什麼要讓學習者參與課程治理
文字雲 題目:為什麼需要學習者參與學習治理?
15 自定義福祉 自定義福祉, size 7 of 7 適度調整學習內容 適度調整學習內容, size 1 of 7 這樣就不能翹課了 這樣就不能翹課了, size 1 of 7 負責感 負責感, size 1 of 7 讓每個人對學習都有意義不是教室的客人 讓每個人對學習都有意義不是教室的客人, size 1 of 7 讓學習者提出自已的需求 讓學習者提出自已的需求, size 1 of 7 讓學習者提出自己的需求 讓學習者提出自己的需求, size 1 of 7 老師拿不高的薪水也不用太累了 老師拿不高的薪水也不用太累了, size 1 of 7 為自己負責 為自己負責, size 1 of 7 教室不再是自言自語 教室不再是自言自語, size 1 of 7 提高對學習的有感度 提高對學習的有感度, size 1 of 7 提高學習者的參與度 提高學習者的參與度, size 1 of 7 提高參與度 提高參與度, size 1 of 7 投入感會提高動力 投入感會提高動力, size 1 of 7 成就感 成就感, size 1 of 7 思考不受限 思考不受限, size 1 of 7 建立學習者對於學習的意識 建立學習者對於學習的意識, size 1 of 7 學習自己創造選項 學習自己創造選項, size 1 of 7 學習者才有動力 學習者才有動力, size 1 of 7 學習是自己的 學習是自己的, size 1 of 7 學習效果會更好 學習效果會更好, size 1 of 7 學習意願可能會提高 學習意願可能會提高, size 1 of 7 學習場域的所有人是平等 學習場域的所有人是平等, size 1 of 7 学习主体是学生 学习主体是学生, size 1 of 7 因為透過學習者參與,才能真正回應學習者需求 因為透過學習者參與,才能真正回應學習者需求, size 1 of 7 參與感 參與感, size 1 of 7 參予感 參予感, size 1 of 7 了解學習者的學習需求 了解學習者的學習需求, size 1 of 7 也許不總是需要 也許不總是需要, size 1 of 7
從「開門辦教育落花生」這門課探討起
一、不是給收獲,而是給公平
傳統課 | 這種課 |
---|---|
|
|
立約承責,約不同
- 這樣子能賺到錢嗎?
二、本身是好的學習者,才能帶領自主學習
三、導向飛彈模式,還是豐富沃土模式
四、任務導向式的課程設計
任務必須有各式各樣的達成路徑
基本 Q & A
一、自主學習子題對話
自主學習典範的四大元素 |
---|
- Q:什麼是組課共學?
- A:為了鍛煉自主學習帶領能力而生的課程方式,其核心的四個元素如右圖所示。具體操作是由學習者反思自己有「動力」的學習需求,經過和搭檔討論與策畫,號召有相同需求的人一起按「約定」共同學習。發起組課倡議的人稱為「課主」,響應倡議參與學習的人稱為「參課者」。
- Q:自主學習是「自己學習」嗎?
- A:不是,群學是自主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元素。原因有二:其一,學習者的主體,在最底層其實蘊涵著自我與群我兩種成分,一味以自我去理解會造成曲解;其二,以當前知識、技能折舊之快,只有「學習社群」透過協作才有辦法因應。
- Q:自主學習是一種教學法嗎?
- A:不是。教學典範練得再厲害,也不會因此進入自主學習典範。因為
自主學習不是一種教學法,而是一整個生態系。
必然會同時涉及「技術選項」、「人際關係」、「意識型態」三個面向的改變。
在「技術選項」方面,學習靠硬灌是不行的,自主學習會儘量:- 讓學習者參與自己的學習治理,包括學什麼和怎麼學。最進步的作法就是讓學習者「組課」。
- 會善用水平整合,引導學習者進入「討論模式」;讓學習社群的成員特質互補且能相互糾錯;用協作進行平行操作;用乘法協作取代加法協作。結果是即使普通、平凡的同學也會變得更厲害。
- 排課則傾向多個小時連排,增加學習安排的彈性。
- 常常用 OST 導出「智群」,使得方案靠譜,更具可行性。
- 在「人際關係」方面:
- 自主學習會降低老師與同學之間的不對稱性,轉變成資深學習者與資淺學習者的關係;由資深學習者對資淺學習者進行陪伴、嚮導、教練。
- 「立約承責」是須要反覆強調的關係基礎。
- 在「意識型態」方面,自主學習認為:
- 「剛好比最好更好」。
- 群學中「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經常會成為學習社群中的最佳化適應策略。
- 相信「每個『普通人』都能透過合作,動手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背後是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
- A:不是。教學典範練得再厲害,也不會因此進入自主學習典範。因為
- Q:帶領自主學習有要領嗎?
- A:有,提高學習者的高度是自主學習典範的第一要領。不要老想著做同學們學習的英雄,讓同學做自己學習的英雄。能夠這樣子做,帶領自主學習就會如順水行舟;相反的,讓同學覺得自己只一個沒能力承擔的小屁孩,帶領學習會如逆水行舟。
而「金字塔化」會讓「有高度」的位置成為稀有資源,然後就沒辦法讓大多數人都看高自己。所以說「金字塔化」是自主學習的天敵。相反的「均優化」會生出很多有高度的位置,是適合自主學習的社會結構。
- A:有,提高學習者的高度是自主學習典範的第一要領。不要老想著做同學們學習的英雄,讓同學做自己學習的英雄。能夠這樣子做,帶領自主學習就會如順水行舟;相反的,讓同學覺得自己只一個沒能力承擔的小屁孩,帶領學習會如逆水行舟。
- Q:自主學習是一種更成功的學習模式嗎?
- A:不一定,自主學習其實常常會被搞砸。在學習社群中不是只有好事會共振,壞事一樣會共振。有別於傳統教學模式,群學關係中個人對學習的消極態度,不只影響他自己,也會強烈影響學習社群中的其他人。學習社群總是會變成這樣:有人會丟出一些負能量(無所謂、抱怨、找麻煩……)到整個學習社群,而學習社群中也會有人提供正能量(溝通、協調、願意多做一些……)來中和這些負能量。只要中和之後,還有一些些正能量剩下,整個「學習社群」就會螺旋向上發展。但是如果中和之後,是負能量比正能量多一些,哪怕剩下未中和的負能量不多,整個學習社群就會螺旋向下發展。
- Q:什麼人都能來帶領自主學習嗎?
- A:本身是好的學習者,才能來帶領自主學習。這種人會提高自己的「後設能力」,也會不斷提高自己生命的維度,想辦法為自己找一個適合框架,不斷吸收經驗再建構,讓框架成長,容納更寬大的人生,包容自己也包容他的同學。
名詞解釋:
- ♡個體我和群我互為主體:
- 主體,本身即有意義和價值,須要被尊重,
不只是完成某些目的工具,為了更好的達成目的,
可以被貶抑和踐踏和無底線的利用。 - 群體中的每個個體是一個個主體,
而不只是被伙伴利用的工具,
也不只是達成整個團體榮譽或利益的工具。 - 群體中的每個個體,都相互承認彼此的主體性。
- 「群我」也是一個主體,有自己的意義和價值,可以被愛、被尊重。而不只是方便大家合作的「一套假想」。它多於所有成員主體簡單的相加,所以才能引發成員間的彼此「共振」。
- 個體成員對「群我主體」有共識。
- 在探索方法上,請在組課過程中,除了看表面上發生的事情之外,還去看「表象之下」的權力與情感流動。不要外求於文章和書籍,因為連「有沒有主體這回事」,都充滿了歧義。你會迷路。
- 主體,本身即有意義和價值,須要被尊重,
- 加法協作:指共同產出,由群內成員貢獻後簡單匯整混加,同群伙伴沒討論也行。
- 乘法協作:指產出如未經群內伙伴討論、綜整即無法形成。伙伴間有「共振」發生。
- ♡以社區大學組成電影社為例,解釋「加法協作」與「乘法協作」。電影社社長,將十幾位成員分組,分為愛情、飲食、藝術等組找電影片單,開始時最容易的辦法常常是叫每一個人交出兩部電影片單,然後湊出整組的片單,彼此間沒有進入「討論模式」,這就是典型的「加法協作」。
後來社長修改規則:每組除了交出片單之外,還要交一篇「導讀」,說明片單中各支影片彼此的關係,「導讀」的內容須要組裡大家都同意,並且向全電影社進行說明。
這一點改變,就使各組進入了「討論模式」,並且產生了「乘法協作」,引起伙伴間的「共振」。
二、本課程基本說明
- 組課共學的緣由:在現場帶領學生自主學習,要先自己實踐,只能用自主學習典範來培力自主學習帶領者,因此才有組課共學的課程產生。
- ♡導向飛彈 v.s. 豐富的沃土
- ♡丁丁老師經驗分享:先前有老師分享,沒有橫向競爭比學生之間的分數高低,而是橫向比較進步的多寡。丁丁建議:只讓同學知道自己的分數的變化就好,不必水平比較。
- ♡要帶領自主學習典範,要降低學生和老師的不對稱性,不要想做學生學習的英雄,而是讓學生做自己學習的英雄。
- 無界學習如果能做到:移地、學生自己策畫、群學,就算升級到「行動學習」的水準了。
- ♡自我培力:自己越積極、認真,會學得更多。
- ♡任務驅動式的課程設計,開始時會從「利益共同體」出發,但是一但進入「乘法協作」,大家就有機會變成「學習社群」。
- ♡希望讓組課共學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利用大家的力量來解決共同關切的問題。如「推進全民國防教育」。
怎麼讓台灣教育增加學生參與課程治理
一、自主學習對台灣教育的好處
- 土雞指數
- 趴趴走指數
- 協作共振指數,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二、三個大方向
- 軟化科層
- 降低金字塔
- 用「班本課程」將「自主學習納入教育的基本需求」
各組討論三件事
- 今天這個課次,你弄清楚的是哪一個點?
- 今天這個課次,你較模糊的是哪一個點?
- 你覺得身邊有什麼場合或脈絡可以試試看有讓學習者參與學習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