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學習者建構自己的生涯願景」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跨校選修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行 37: 行 37:
 
#:但是過去幾年來台灣的⽣涯輔導系統很明顯出了⼀些問題,教育⼯作者完全無法應付職業的快速變化,多元的職業與職業內的多元性都讓當代⽣涯試探越來越困難。
 
#:但是過去幾年來台灣的⽣涯輔導系統很明顯出了⼀些問題,教育⼯作者完全無法應付職業的快速變化,多元的職業與職業內的多元性都讓當代⽣涯試探越來越困難。
 
#:我們的孩⼦很常對於⾃⼰不認識,對於可以選擇的職業也不清楚。
 
#:我們的孩⼦很常對於⾃⼰不認識,對於可以選擇的職業也不清楚。
 +
===針對不同個案提供不同建議===
 
::<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海星培力/自主學習輔導平台建構/趙浩宏/生涯願景002.PNG' width='300' height='*' /> <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海星培力/自主學習輔導平台建構/趙浩宏/生涯願景003.PNG' width='300' height='*' /> <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海星培力/自主學習輔導平台建構/趙浩宏/生涯願景004.PNG' width='300' height='*' />
 
::<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海星培力/自主學習輔導平台建構/趙浩宏/生涯願景002.PNG' width='300' height='*' /> <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海星培力/自主學習輔導平台建構/趙浩宏/生涯願景003.PNG' width='300' height='*' /> <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海星培力/自主學習輔導平台建構/趙浩宏/生涯願景004.PNG' width='300' height='*' />
 +
#興趣延伸,緩緩收斂
 +
#多元興趣,擇⼀專注
 +
#假性⽬標,⼼態歸零
 +
#考次恐懼,延後學涯
 +
#缺乏信⼼,尋找成就
 +
#職⼈精神,熱愛實作
 +
#單科專長,輔助增能
 +
#好動熱⾎,主題延伸

於 2021年7月7日 (三) 14:59 的修訂

講者介紹

趙浩宏 ⽣涯諮商社⼯/青少年個⼈化學習規劃師
北⼤統計/社⼯
中正社會福利研究所碩⼠
無界塾 專任教師
職⼈雜誌主編
教育部青年署 ⽣涯組 政策委員
台灣兒童少年希望協會 理事
樂窩社區服務協會 常務理事

從無界塾教學經驗裡反思

  • 孩子為什麼要上學?
    1. 得到好成績/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2. 但很多孩⼦覺得是被政府/家長規定的
    3. 不知道,好無聊,只想睡覺
  • 在擔任社⼯的⽣涯裡,我⼀直很困惑,學校到底為什麼無法給孩⼦⼀個屬於他⾃⼰的理由與動機。
    為什麼那麼多⼈在長⼤後,越來越失去⽅向︖或是接受庸碌的⼈⽣︖
  • 是不是因為多數⼈都做了不正確的定向?

兩年研究

  1. 根據教育部資料統計,多數學⽣無法在16年的學校⽣活中找到⾃⼰真正熱愛的專業。
  2. 七成的⼤學⽣會在畢業 2 年內決定重頭開始,但在幾次轉⾏失敗後,被迫重回學歷。

  1. 從社會認知⽣涯理論(Socai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觀點出發,⽣涯選擇(choice)並非是單次事件,⽽是⼀個動態⽽連續的歷程(Lent, 2005)。
  2. 錄取⼤學看似由兩個選擇組成:⾼中⽣選擇志願 + ⼤學教授決定是否錄取
  3. 但是以動態觀點審視,「選擇歷程」不是只有入學前的這些「決策事件」,所有個案所呈現出來的選擇模式(choice model)都會歷經三個次歷程。
    1. 選擇⽬標(choice goal)歷程:
      個案的主要選擇,此部分表徵⼈們進⾏⽬標設定的歷程。
    2. 選擇⾏動(choice action)歷程:
      在主要選擇之下,⼜會有很多接踵⽽來的次要選擇與⾏動需要理解、研究和做決定。個案會開始依據選擇⾏動進⾏學習規劃或不同的⽣涯⾏動。
    3. 依據領域表現進⾏修正之歷程:
      採取⾏動後,個案會對⾃⼰與環境互動的經驗進⾏感受與判斷,近⼀步回聵到⾃我學習經驗的倉儲中,影響學⽣對之後進入⽣涯路徑的結果預期,進⽽再⼀次影響與修正個體的⽬標與⾏動。
  4. ⼈的成長是滾動式的,不斷在設定與修正的過程中循環。但是⼀開始要如何滾動?
  5. 在台灣,⼀般老師只處理了第⼀段,也只有能⼒處理第⼀段。
  6. 缺乏長期追蹤、陪伴修正、引導試探實踐和多層⾯的討論,直接協助進⾏⽬標選擇,但是對於⼀個⽣涯經驗可能也⼗分單⼀的老師來說,他對於多元⽬標的認識能有多少
  7. ⽬前台灣的教育圈主要使⽤兩種典範,分別是⼈境適配典範與發展與建構典範,其中在台灣的教育圈⼜以運⽤測評⼯具的⼈境適配典範居多。
    ⼈境適配理論的主張強調⼈格特質與環境特性適配的重要性,最早始於Frank Parsons ( 1909 ) 的理論。
    ⼀個合適的職業⽣涯選擇應包含三個要素
    第⼀、對⾃⼰的態度、能⼒、興趣具有⾜夠的認識。
    第⼆、對不同⼯作領域中所需要的能⼒、成功條件、優缺點、⽣態有所認識。
    第三、擁有連結第⼀與第⼆項的能⼒。
    Parsons 強調個⼈在環境中所能獲得的成就感與滿⾜感,會讓⼈對於⾃⾝的職業有所期待與熱愛,慢慢讓⼯作 ( job ) 昇華為職業 ( vocation ) 。⼈境配適理論也成為今⽇⽣涯適應相關概念的主要核⼼之⼀。 像是⼤家所熟知的Holland⼈格類型論,以及Dawis 和 Lofquist 提出的⼯作適應理論 ( Work AdjustmentTheory )。
    但是過去幾年來台灣的⽣涯輔導系統很明顯出了⼀些問題,教育⼯作者完全無法應付職業的快速變化,多元的職業與職業內的多元性都讓當代⽣涯試探越來越困難。
    我們的孩⼦很常對於⾃⼰不認識,對於可以選擇的職業也不清楚。

針對不同個案提供不同建議

  
  1. 興趣延伸,緩緩收斂
  2. 多元興趣,擇⼀專注
  3. 假性⽬標,⼼態歸零
  4. 考次恐懼,延後學涯
  5. 缺乏信⼼,尋找成就
  6. 職⼈精神,熱愛實作
  7. 單科專長,輔助增能
  8. 好動熱⾎,主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