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璧」修訂間的差異
(→法國大革命) |
(→資訊參考) |
||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8 次修訂) | |||
行 19: | 行 19: | ||
玉璧上刻的詩的內容大概是在描述:「這個玉璧好美啊!而且眹確定這是一個碗座。」 | 玉璧上刻的詩的內容大概是在描述:「這個玉璧好美啊!而且眹確定這是一個碗座。」 | ||
+ | |||
+ | 「玉胥三代上,承碗實所諧。碗托兩未離,只一留吟裁。茲托子古玉,玉碗別久乖。」 | ||
==乾隆== | ==乾隆== | ||
行 58: | 行 60: | ||
法國革命中拉開現代社會的帷幕,共和國的成長、自由民主思想的傳播、現代思想的發展以及各國之間大規模戰爭都成為革命的標誌。作為近代偉大民主革命而受到讚揚的同時,法國大革命也因期間一些暴力專政行為而為人詬病。革命隨後導致拿破崙戰爭、兩次君主制復辟以及兩次法國革命。從法國大革命開始(1789年)直至1870年,法國在先後兩次共和國政府、君主立憲制及帝國政權下交替管治。 | 法國革命中拉開現代社會的帷幕,共和國的成長、自由民主思想的傳播、現代思想的發展以及各國之間大規模戰爭都成為革命的標誌。作為近代偉大民主革命而受到讚揚的同時,法國大革命也因期間一些暴力專政行為而為人詬病。革命隨後導致拿破崙戰爭、兩次君主制復辟以及兩次法國革命。從法國大革命開始(1789年)直至1870年,法國在先後兩次共和國政府、君主立憲制及帝國政權下交替管治。 | ||
− | + | 《舊制度與大革命》的中文譯者認為,1789年法國革命是迄今為止最偉大、最激烈的革命,代表法國的「青春、熱情、自豪、慷慨、真誠的年代」。它是一場社會政治革命,符合當時歐洲的需要,其作用是廢除若干世紀以來統治歐洲和法國的封建制度。它不僅要改變舊政權,更要廢除舊的社會形式,因此需要同時改變所有既存的權力機構,毀滅所有公認的影響,祛除種種傳統,更新風尚與習慣。馬克·菲利普和琳恩·艾弗里·亨特等西方學者認為,法國大革命受到激進主義思潮影響。 | |
− | <img src='file:///Users/qijingsun/Desktop/ | + | <img src='file:///Users/qijingsun/Desktop/40.53.png' width=500 height=*/> |
+ | |||
+ | |||
+ | |||
+ | |||
+ | |||
+ | |||
+ | ==美國獨立戰爭== | ||
+ | 1763年,隨著法國印第安人戰爭的結束,英國成為北美洲的霸主。 | ||
+ | |||
+ | 沒有戰爭威脅的北美洲殖民者們與英國皇室的宗主關係開始異化,他們似乎已經不再需要英國軍隊的保護。然而英國為了維護本土的壟斷利益,頒布一系列高額稅收的法令。1764年頒布《食糖條例》,要求美洲殖民地的歐裔殖民者們必須繼續大量購買英國的食糖、咖啡、酒等商品;1765年頒布《印花稅法》,對所有印刷品直接徵稅。這些沉重的經濟負擔使北美的歐裔殖民者們強烈反抗。因為他們所在的殖民地區在英國議會沒有代表席位,喊出「無代表,不納稅」的口號。同時,北美歐裔殖民們抵制並中斷與英國商人的貿易往來。 | ||
+ | |||
+ | 1766年,英國議會被迫廢除印花稅法,但是第二年又開始對殖民地急需商品(玻璃製品、紙張、鉛、顏料、茶、糖、鐵、棉花等)開徵高額關稅。殖民地重新斷絕與英國的商貿往來,並通過加勒比海將這些商品走私進來。 | ||
+ | |||
+ | 在此背景下,北美各地歐裔殖民們對英國本土與北美殖民地之間的關係展開激烈的討論,主導觀點認為宗主國不務正事,議員席次也不公平,故無權向海外殖民地區直接徵稅。激進者甚至認為英國議會遠在歐洲,對海外殖民地區沒有立法權。而對英國政府來說,為維護自身在北美洲殖民地的主導統治地位而頒布的四個法案《唐森德條例》受到的批評更是引起英國本土政府的不安,導致英國政府向波士頓調兵,在人口只有16,000人的波士頓駐紮接近7,000名英國士兵。這更讓殖民地的歐裔殖民者認為宗主國不懷好意,想剝奪他們在北美殖民地的權利和自由。 | ||
+ | |||
+ | 1770年3月5日,一小批波士頓居民向普雷斯頓上尉所率領的英軍士兵投擲包著石塊的雪球,隨著越來越多人的加入,英國士兵驚慌失措地開槍,最終導致歷史上著名的波士頓屠殺,有5名居民死亡和1名士兵受傷。事件發生後,殖民地開始抵制英國的進口,最終造成1770年4月除茶稅以外,所有賦稅和關稅都被取消。 | ||
+ | 1775年6月15日,大陸會議舉行,並決定把殖民地居民組建成正規的大陸軍,即為美軍。而喬治·華盛頓則為大陸軍總司令,發行紙幣,接管英國對殖民地行使的國家行政管理等主權。同日,美軍成功奪取英軍的提康德羅加要塞。北美獨立戰爭全面展開。華盛頓率領美軍採取持久作戰以消耗英軍的策略,與英軍展開長期的作戰。 | ||
+ | |||
+ | 1775年12月,從蒙特婁出征的蒙哥馬利與逆流而上的貝內迪克特·阿諾德的兵分兩路聯合進攻魁北克城失利;蒙哥馬利本人戰死。冬季過去的1776年初,英國沿聖勞倫斯河派出增援軍,趕走圍攻魁北克城的大陸軍。最終,戰敗的大陸軍退出加拿大。由於大陸軍出擊加拿大,英國被迫將半數軍隊留駐加拿大,戰鬥力被削弱。在波士頓,英軍被圍困達11個月之久,並於1776年3月被迫撤出。6月,大陸軍在南方擊退英軍對南卡羅來納的查爾斯頓的進攻,粉碎英軍在南方建立基地的企圖。 | ||
+ | |||
+ | 邦克山戰役後,大陸會議呼籲喬治三世和平解決殖民地問題,但是英國政府仍堅持以軍事鎮壓殖民地。1776年初,潘恩出版《常識》一書譴責英國政府的高壓政策,並支持北美十三州獨立,大力鼓舞十三州人民,於是大陸會議在1776年7月2日宣布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7月4日通過《獨立宣言》。 | ||
+ | ==清朝== | ||
+ |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高度權力集中,不設宰相,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但清朝廷的勤奮也用在嚴苛的法治上,清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清朝在初期建樹巨大,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核心精銳,龐大的綠營為主力,而後期逐漸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在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清初期所進行的陸上與海上擴張,以及對邊疆地區的強而有力的施政,奠定了現代中國所繼承的基本版圖與統治。清極盛時除去對外戰爭暫時佔領的土地,僅實質控制下的領土便達1310萬平方公里,在中國歷史上僅次於元朝,即使在清末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之巨。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乾隆期間清朝疆域達1300萬餘平方公里,東方的朝鮮與琉球國也早就成為藩屬國之一。但只有德川幕府統治的日本處於鎖國時期,與清朝來往甚少。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譽,他平定準噶爾與回疆大小和卓之亂,使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然而其餘戰事皆小題大作使國庫嚴重損耗,讓清朝國力衰退,全國範圍內開始爆發民變。乾隆時期的戶部存銀最高達8,000萬兩,常年保持在6,000-7,000萬兩左右,足以應付政府的各項日常開支、重大工程、戰爭,而雖然清朝的賦稅較為輕,且於康乾時期多次對外用兵、大興各項工程,但每年國家財政都會有餘,國庫儲備逐年上升。當時人口暴增與鄉村土地兼併嚴重,使得許多農民失去土地;加上貪官和珅等官員腐敗,於乾隆晚期到嘉慶時期陸續爆發民變。白蓮教於1770年代舉兵,後來又於1796年爆發川楚教亂,八年後被清軍鎮壓,領袖王三槐被處死。台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於1787年發動林爽文事件,歷時一年多。在乾隆年間,平定大小金川之亂、消滅準噶爾汗國等各威脅,將新疆正式重新納入中國版圖,並且頒布被視為西藏屬於中國領土的最有力的證據《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加強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治,最終奠定現代中國的版圖。 | ||
==資訊參考== | ==資訊參考== | ||
−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 | +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法国大革命 |
+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美國獨立戰爭 | ||
+ | https://kknews.cc/n/kll3848.html | ||
+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清朝 |
於 2021年6月7日 (一) 09:20 的最新修訂
基本介紹
- 展品:玉璧
- 發現地:中國 北京
- 製作:西元前1200年
- 銘文:刻於西元1790年
- 章節:第七章 交會與聯繫
- 寬度:十五公分
- 厚度:一公分
- 提詩者:乾(ㄑㄧㄢˊ)隆
簡介
此件玉器為中國新石器時代產物,約制於西元前1200年(商朝)。
它是個淺米色的薄玉盤中間有ㄧ個洞,洞旁邊有ㄧ圈凸起,玉璧大概有小餐盤大小。上面用陰刻刻著乾隆皇帝寫的ㄧ首詩。
玉璧上刻的詩的內容大概是在描述:「這個玉璧好美啊!而且眹確定這是一個碗座。」
「玉胥三代上,承碗實所諧。碗托兩未離,只一留吟裁。茲托子古玉,玉碗別久乖。」
乾隆
乾隆帝(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愛新覺羅氏,名弘曆,是清朝第六位皇帝,清軍入關並定都北京之後的第四位皇帝,1735年10月18日—1796年2月9日在位,年號「乾隆」。西藏方面尊其為「文殊皇帝」,葬清東陵中的裕陵。乾隆帝是滿洲鑲黃旗人,為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子時。登基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1796年2月9日因其繼位之時有在位時間不越皇祖康熙帝之誓言,故而禪位於其子顒琰(ㄩㄥˊㄧㄢˇ,即後來的嘉慶帝)。此時的乾隆雖為太上皇,但依然「訓政」,在宮內仍然沿用乾隆年號,成為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駕崩於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辰刻,享壽八十八歲(虛歲八十九),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以及中國歷史上實際掌權(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合共64年)。
鴉片戰爭
鴉片是由罌粟提煉而來,在唐代中期(公元7世紀末或8世紀初)由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傳入中國,中國人稱其為「米囊」或簡稱「白皮」。市鎮亦有貨賣,價值與黃金相等,葡萄牙人自印度來粵,輸入漸漸增加。鴉片又稱為合甫融或阿片。主要用來做止痛安神的藥;為求享受而吸食鴉片的情況很少。
早在1729年(雍正七年),雍正帝就頒布過禁菸令,禁止販賣和吸食鴉片,但並沒有禁絕。面對巨大的經濟利益誘惑,西方鴉片商人仍然勾結當地官僚,千方百計走私偷運鴉片到中國。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東印度公司取得印度鴉片專賣權。至1838年(道光十八年),西方鴉片商人向清朝輸入鴉片數量逐年遞增,導致清朝每年全部出口的絲、茶、土產,均不足以抵償進口鴉片的煙價,長期的鴉片貿易,造成清朝國內白銀大量外流,銀元枯竭,銀價上漲,工商停滯,國窮民困。當時吸食者上至貴族官僚、下至販夫士兵,隨著鴉片泛濫愈演愈烈,最終引起清朝的高度重視。
1838年12月底(道光十八年十一月),清朝道光皇帝頒布《欽定嚴禁鴉片煙條例》。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一日至十八日,8天之內,召見林則徐8次。賜予林則徐紫禁城騎馬之殊榮,授以欽差大臣,查辦廣東海口事件,節制水師,清查鴉片來源之重任。林則徐前往廣州負責執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虎門銷煙。1839年3月(道光十九年正月),林則徐抵達廣州後,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兩人合作,積極整頓海防,防禦外敵入侵。3月10日(正月二十五日),林則徐開始採取行動,發出曉諭兩道,給各國夷人,說明通商之利,販煙之罪,限期將鴉片盡數繳官,不得絲毫藏匿,保證「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
1839年8月初,中國禁菸消息傳到英國,英國商業集團紛紛鼓吹發起戰爭。9月30日,英國紡織業城市曼徹斯特39家公司和廠商聯合致函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稱中國禁菸是對英國之「侵略行為」,「希望政府能利用這個機會,將對華貿易置於安全的、穩固的、永久的基礎之上。」10月1日,英國政府召開內閣會議,討論出兵中國問題。 內閣會議經過討論後,作出「派遣一支艦隊到中國海去」之決定,內閣會議以商務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脅為理由派遣艦隊。由於販運鴉片由始至終只是民間走私行為,並非英國國策。英國政府始終未正式宣戰,認為軍事行動只是一種報復,而非戰爭。
1840年1月5日,林則徐嚴格執行經濟封鎖,根絕英國船隻一切接濟,而以食物、飲水為主。1月5日(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道光帝下旨斷絕與英格蘭的貿易,禁止一切英國船隻進口,並將該國船隻,盡行驅逐出口,復嚴禁他國商人,不許私代英商帶運貨物。
1842年8月,清軍節節敗退,英軍抵達南京。耆英到後,璞鼎查限8月14日定議,否則開砲攻城。8月22日,道光皇帝全部允准。耆英、伊里布、牛鑑曾應璞鼎查之邀,登英國艦隻拜訪,璞鼎查亦上岸答拜。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靜海寺與英國政府議約,雙方共在寺內議約四次。中國清政府全部接受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在英軍旗艦「汗華」(亦譯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江寧條約》。8月29日,條約正式簽字,通稱為《南京條約》,中國名之為「《萬年和約》」。條約簽訂後英軍艦船陸續撤往定海一帶,歷時長達兩年三個月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結束。
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是法國的一段社會激進與社會動盪的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都留下深刻的廣泛影響。法國政治體制在大革命期間發生了眾多轉變: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絕對君主制與封建制度在三年內土崩瓦解,過去的封建、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左翼政治團體、平民和鄉村農民的衝擊,傳統君主制的階層觀念、貴族以及天主教會統治制度被自由、平等、博愛等新原則推翻。整個歐洲的皇室因而心生恐懼,因此在1814年發起反法討伐,並成功恢復君主制,但很多重大改革已成永久。革命導致各界對立,特別是共和派和保皇派在往後長達二百年的政治對立。
由於七年戰爭戰敗,又介入美國獨立戰爭,面對財政危機的國王路易十六強加稅賦,英國的工業革命也影響了法國的失業率。蓬勃發展的啟蒙思想所結合,助長了階級意識,終於使得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中爆發。革命的第一年,第三等級的民眾在6月20日發表網球場宣言,7月14日攻佔巴士底監獄,8月26日頒布人權宣言,凡爾賽婦女運動迫使法國王室10月6日從凡爾賽返回巴黎。接下來的幾年則由不同的立法會議及跟右翼的君主制擁護者鬥爭主導。 1792年9月22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斷頭台。不斷出現的外部壓力在法國革命中成為主導,法國大革命戰爭從1792年開始,這次戰役為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法國首次勝利,並使法國間接控制義大利半島和萊茵河以西的土地。在國內,派系鬥爭及民眾情緒的日益高漲導致1793年至1794年恐怖統治的產生。羅伯斯比和雅各賓派覆亡以後,熱月黨人建立督政府,於1795年掌權,直至1799年拿破崙執政後結束。
法國革命中拉開現代社會的帷幕,共和國的成長、自由民主思想的傳播、現代思想的發展以及各國之間大規模戰爭都成為革命的標誌。作為近代偉大民主革命而受到讚揚的同時,法國大革命也因期間一些暴力專政行為而為人詬病。革命隨後導致拿破崙戰爭、兩次君主制復辟以及兩次法國革命。從法國大革命開始(1789年)直至1870年,法國在先後兩次共和國政府、君主立憲制及帝國政權下交替管治。
《舊制度與大革命》的中文譯者認為,1789年法國革命是迄今為止最偉大、最激烈的革命,代表法國的「青春、熱情、自豪、慷慨、真誠的年代」。它是一場社會政治革命,符合當時歐洲的需要,其作用是廢除若干世紀以來統治歐洲和法國的封建制度。它不僅要改變舊政權,更要廢除舊的社會形式,因此需要同時改變所有既存的權力機構,毀滅所有公認的影響,祛除種種傳統,更新風尚與習慣。馬克·菲利普和琳恩·艾弗里·亨特等西方學者認為,法國大革命受到激進主義思潮影響。
美國獨立戰爭
1763年,隨著法國印第安人戰爭的結束,英國成為北美洲的霸主。
沒有戰爭威脅的北美洲殖民者們與英國皇室的宗主關係開始異化,他們似乎已經不再需要英國軍隊的保護。然而英國為了維護本土的壟斷利益,頒布一系列高額稅收的法令。1764年頒布《食糖條例》,要求美洲殖民地的歐裔殖民者們必須繼續大量購買英國的食糖、咖啡、酒等商品;1765年頒布《印花稅法》,對所有印刷品直接徵稅。這些沉重的經濟負擔使北美的歐裔殖民者們強烈反抗。因為他們所在的殖民地區在英國議會沒有代表席位,喊出「無代表,不納稅」的口號。同時,北美歐裔殖民們抵制並中斷與英國商人的貿易往來。
1766年,英國議會被迫廢除印花稅法,但是第二年又開始對殖民地急需商品(玻璃製品、紙張、鉛、顏料、茶、糖、鐵、棉花等)開徵高額關稅。殖民地重新斷絕與英國的商貿往來,並通過加勒比海將這些商品走私進來。
在此背景下,北美各地歐裔殖民們對英國本土與北美殖民地之間的關係展開激烈的討論,主導觀點認為宗主國不務正事,議員席次也不公平,故無權向海外殖民地區直接徵稅。激進者甚至認為英國議會遠在歐洲,對海外殖民地區沒有立法權。而對英國政府來說,為維護自身在北美洲殖民地的主導統治地位而頒布的四個法案《唐森德條例》受到的批評更是引起英國本土政府的不安,導致英國政府向波士頓調兵,在人口只有16,000人的波士頓駐紮接近7,000名英國士兵。這更讓殖民地的歐裔殖民者認為宗主國不懷好意,想剝奪他們在北美殖民地的權利和自由。
1770年3月5日,一小批波士頓居民向普雷斯頓上尉所率領的英軍士兵投擲包著石塊的雪球,隨著越來越多人的加入,英國士兵驚慌失措地開槍,最終導致歷史上著名的波士頓屠殺,有5名居民死亡和1名士兵受傷。事件發生後,殖民地開始抵制英國的進口,最終造成1770年4月除茶稅以外,所有賦稅和關稅都被取消。 1775年6月15日,大陸會議舉行,並決定把殖民地居民組建成正規的大陸軍,即為美軍。而喬治·華盛頓則為大陸軍總司令,發行紙幣,接管英國對殖民地行使的國家行政管理等主權。同日,美軍成功奪取英軍的提康德羅加要塞。北美獨立戰爭全面展開。華盛頓率領美軍採取持久作戰以消耗英軍的策略,與英軍展開長期的作戰。
1775年12月,從蒙特婁出征的蒙哥馬利與逆流而上的貝內迪克特·阿諾德的兵分兩路聯合進攻魁北克城失利;蒙哥馬利本人戰死。冬季過去的1776年初,英國沿聖勞倫斯河派出增援軍,趕走圍攻魁北克城的大陸軍。最終,戰敗的大陸軍退出加拿大。由於大陸軍出擊加拿大,英國被迫將半數軍隊留駐加拿大,戰鬥力被削弱。在波士頓,英軍被圍困達11個月之久,並於1776年3月被迫撤出。6月,大陸軍在南方擊退英軍對南卡羅來納的查爾斯頓的進攻,粉碎英軍在南方建立基地的企圖。
邦克山戰役後,大陸會議呼籲喬治三世和平解決殖民地問題,但是英國政府仍堅持以軍事鎮壓殖民地。1776年初,潘恩出版《常識》一書譴責英國政府的高壓政策,並支持北美十三州獨立,大力鼓舞十三州人民,於是大陸會議在1776年7月2日宣布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7月4日通過《獨立宣言》。
清朝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高度權力集中,不設宰相,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但清朝廷的勤奮也用在嚴苛的法治上,清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清朝在初期建樹巨大,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核心精銳,龐大的綠營為主力,而後期逐漸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在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清初期所進行的陸上與海上擴張,以及對邊疆地區的強而有力的施政,奠定了現代中國所繼承的基本版圖與統治。清極盛時除去對外戰爭暫時佔領的土地,僅實質控制下的領土便達1310萬平方公里,在中國歷史上僅次於元朝,即使在清末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之巨。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乾隆期間清朝疆域達1300萬餘平方公里,東方的朝鮮與琉球國也早就成為藩屬國之一。但只有德川幕府統治的日本處於鎖國時期,與清朝來往甚少。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譽,他平定準噶爾與回疆大小和卓之亂,使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然而其餘戰事皆小題大作使國庫嚴重損耗,讓清朝國力衰退,全國範圍內開始爆發民變。乾隆時期的戶部存銀最高達8,000萬兩,常年保持在6,000-7,000萬兩左右,足以應付政府的各項日常開支、重大工程、戰爭,而雖然清朝的賦稅較為輕,且於康乾時期多次對外用兵、大興各項工程,但每年國家財政都會有餘,國庫儲備逐年上升。當時人口暴增與鄉村土地兼併嚴重,使得許多農民失去土地;加上貪官和珅等官員腐敗,於乾隆晚期到嘉慶時期陸續爆發民變。白蓮教於1770年代舉兵,後來又於1796年爆發川楚教亂,八年後被清軍鎮壓,領袖王三槐被處死。台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於1787年發動林爽文事件,歷時一年多。在乾隆年間,平定大小金川之亂、消滅準噶爾汗國等各威脅,將新疆正式重新納入中國版圖,並且頒布被視為西藏屬於中國領土的最有力的證據《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加強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治,最終奠定現代中國的版圖。
資訊參考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法国大革命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美國獨立戰爭 https://kknews.cc/n/kll3848.html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