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星盤」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跨校選修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行 43: 行 43:
  
 
優素福在登陸後,快速征服科爾多瓦和塞維利亞,1094年攻下里斯本。1102年,他乘著瓦倫西亞城主熙德逝世,大舉侵佔此城。1107年,優素福辭世,其子阿里·優素福繼位。可是穆拉比特王朝的氣勢沒有退卻,阿方索六世也沒有有效的策略擊退敵人。結果,兩軍在1108年的會戰中令阿方索失去了兒子和唯一的繼承人桑喬。1110年,薩拉戈薩被穆拉比特王朝軍佔領,伊比利亞南部完成統一。
 
優素福在登陸後,快速征服科爾多瓦和塞維利亞,1094年攻下里斯本。1102年,他乘著瓦倫西亞城主熙德逝世,大舉侵佔此城。1107年,優素福辭世,其子阿里·優素福繼位。可是穆拉比特王朝的氣勢沒有退卻,阿方索六世也沒有有效的策略擊退敵人。結果,兩軍在1108年的會戰中令阿方索失去了兒子和唯一的繼承人桑喬。1110年,薩拉戈薩被穆拉比特王朝軍佔領,伊比利亞南部完成統一。
 +
 +
===阿拉貢王國的興隆與葡萄牙的建國===
 +
在1035年建國的阿拉貢王國早期受到西方的納瓦拉、南部的薩拉戈薩、東邊的加泰隆尼亞三大強勢所包圍,令它的領土擴張受到限制。1076年,納瓦拉國王桑喬四世遭到行刺,擁有納瓦拉繼承權的阿拉貢王國和卡斯蒂利亞王國便同時向納瓦拉進攻以爭奪領土的繼承。阿拉貢的桑喬·拉米雷斯因先取得潘普洛納而成為了納瓦拉國王。穩固當地勢力以後,阿拉貢國王立刻向南方出兵。1104年,威武的阿方索即位,阿拉貢的攻勢變得更積極,更在1118年自穆拉比特王朝手中奪回薩拉戈薩。自此,伊布羅河的中游成為了阿拉貢王國勢力範圍的中心。
 +
 +
1134年,阿方索在弗臘加戰役中身受重傷而離世,其國土被弟弟拉米羅二世和族弟加西亞四世所瓜分,令納瓦拉王國再次分裂出來。三年後,拉米羅二世遁入修道院,由於他膝下無男嗣,所以阿拉貢王國由女兒佩德羅尼拉繼承。而佩德羅尼拉的丈夫正好是巴塞隆納伯爵,這使得加泰隆尼亞得以和阿拉貢王國合併,形成加泰隆尼亞-阿拉貢聯合王國。
 +
 +
而收復失地運動的另一主角葡萄牙王國也在此時建國。11世紀中葉,它處於科英布拉以北的萊昂王國(卡斯蒂利亞-萊昂聯合王國)的支配下。1094年,阿方索六世的女婿勃艮第的亨利被封為葡萄牙伯爵,而其子阿方索·恩里克斯則欲策動獨立,擺脫與萊昂王國的臣屬關係。1139年,阿方索·恩里克斯戰勝了穆拉比特王朝軍,乘機策動獨立,自封為葡萄牙君主阿方索一世。而當初強烈反對葡萄牙獨立的萊昂王國在羅馬教廷的調停下,亦只好在1143年承認葡萄牙的獨立。1147年,阿方索一世攻陷穆拉比特王朝統治下的里斯本,形成了版圖逐漸擴大的葡萄牙王國。
 +
 +
===阿方索七世的分裂策略與穆拉比特王朝的消亡===
 +
1126年,阿方索七世即位為卡斯蒂利亞國王。一如既往,他繼續向南方進行攻勢,以分割伊斯蘭的勢力。此時,穆拉比特王朝恰巧受到伊比利亞南部的叛亂所擾。而這些叛亂大多都是由基督教徒所發動,或是對統治階級有所不滿的阿拉伯人所發起的。而阿方索看準這個時機,援助這些希望復國的舊泰法諸國遺臣,以推翻穆拉比特王朝。
 +
 +
曾一時控制整個伊比利亞南部的穆拉比特王朝,開始進入了暮年。1121年,自稱「馬赫迪」(伊斯蘭救世主之意)的伊本·圖邁爾特在摩洛哥發起動亂,並開始帶領穆瓦希德人對穆拉比特王朝進行攻擊。1147年,穆拉比特首都馬拉喀什淪陷,穆拉比特王朝滅亡,由阿爾摩哈德王朝取代。
 +
 +
隨著穆拉比特王朝的崩潰,大量的獨立勢力再次在伊比利亞南部誕生,泰法割據的年代再次來臨。可是,南部的分裂狀態並不持久。新興的阿爾摩哈德王朝受到阿方索七世的支援下,成功征服伊比利亞南部大部分的領土,並與北部基督教國家勢力對峙著。
 +
 +
===教宗的號召與托洛薩會戰===
 +
12世紀後期,阿爾摩哈德王朝和北部的基督教各國勢均力敵。基督教各國都把重心放於擴大自己的勢力,統一戰線不太可能;而據地在北非的阿爾摩哈德王朝亦只留意東方的發展,對伊比利亞沒有太大的作戰能力。這樣的勢力均衡,令雙方都沒有決定性的局面可以突破。可是,當阿布·優素福·葉爾孤白即位後,這個情況有所改變。1195年,他率軍擊破了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八世的軍隊。後來,葉爾孤白於1197年更連下馬德里及托萊多兩城,基督教各國勢力開始受肘。伊比利亞半島的勢力平衡開始向阿爾摩哈德王朝傾斜過來,令基督教各國開始陷入失勢的危機。
 +
情況在幾年後有所改變。1198年,教宗諾森三世當選為教宗。以弘揚羅馬天主教的威信,以及擊退伊斯蘭勢力為目標的諾森三世,開始向基督教各國號召,停止彼此的鬥爭,開始向伊斯蘭勢力作出抗衡。結果,形成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以阿方索八世為首的基督教聯軍、來自中歐的十字軍騎士以及葡萄牙及萊昂王國的軍隊開始向伊比利亞半島集結,阿方索的軍勢迅速增加。而在此時,納瓦拉國王桑喬七世及阿拉貢國王佩德羅二世也率領大軍到來,基督教聯軍已經集結六萬之眾。基督教聯軍準備開始向阿爾摩哈德王朝為首的伊斯蘭勢力發動總攻擊。
 +
1212年7月16日,以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八世為首的五萬基督教聯軍及以阿爾摩哈德王朝埃米爾穆罕默德·納西爾領導的十二萬伊斯蘭軍在西班牙托洛薩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激戰。這場戰役最後以基督教聯軍的勝利而告終,而阿爾摩哈德王朝軍則損兵六萬餘,更令阿爾摩哈德王朝在伊比利亞的勢力被大大的削弱。
 +
不過,基督教各國無法好好把握這個機會一舉清除伊比利亞的伊斯蘭勢力。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的國王都在戰後不久逝世,而他們的子嗣,卻因為爭奪王位而導致國家內亂。此外,急於獨大的萊昂王國與葡萄牙王國雖然得以擴張勢力,但仍未能進一步削弱阿爾摩哈德王朝的勢力。結果,基督教各國耽誤近十年才能再次反攻伊斯蘭勢力。
 +
 +
===阿爾摩哈德王朝的衰弱與伊比利亞南部的征服===
 +
自托洛薩戰役嘗敗績以後,阿爾摩哈德王朝開始衰落。1224年,納西爾的繼承人優素福二世去世,因而出現了繼承人之爭。有三人同時被擁立為哈里發,內亂更趨激化。同時間,摩洛哥的柏柏爾人也開始作亂,動搖了阿爾摩哈德王朝的統治,很多地方勢力從王朝中分裂出來。基督教勢力有見及此,開始再度反攻,攻擊伊比利亞南部。
 +
1230年,萊昂王國與葡萄牙王國協同入侵伊比利亞西南部。萊昂攻下了梅里達、巴達霍斯等地,葡萄牙則攻佔了艾瓦斯等地。後來,葡萄牙與阿拉貢聯合攻擊巴利阿里群島,並在1235年將之置於控制之下,其後兩國瓜分之。同年年末,萊昂國王阿方索九世逝世,卡斯蒂利亞國王斐迪南三世繼承了整個萊昂王國。兩國實現統一,以後皆稱呼為卡斯蒂利亞王國。
 +
版圖大幅度擴張的卡斯蒂利亞攻勢再度擴大。1236年6月29日,科爾多瓦被佔據。1243年初,穆爾西亞被卡斯蒂利亞壓制,直至夏季攻勢,卡斯蒂利亞已經攻取卡塔赫納、洛爾卡等地。另一方面,阿拉貢亦於1238年奪回瓦倫西亞的控制權,此後亦大舉侵占其他地方。逐漸地,基督教勢力已經擴展至格拉納達以東。而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亦簽定協定,共同分割兩者征服所得的土地。
 +
1246年,卡斯蒂利亞圍攻塞維利亞。塞維利亞經過了兩年的苦守後,終於在1248年11月23日開啟城門,正式投降。控制了塞維利亞後,卡斯蒂利亞軍大舉南侵,至1251年已到達直布羅陀海峽一帶。在此時,除了位於格拉納達,西班牙最後一個由穆斯林建立的奈斯爾王朝外,伊比利亞半島的穆斯林勢力已經退卻。
 +
 +
===奈斯爾王朝的建立與其生存的戰略===
 +
1230年,穆罕默德一世建立奈斯爾王朝,這也是穆斯林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最後一個王朝。1235年,它攻陷了格拉納達,並在1238年遷都於此。對於他們來說,格拉納達擁有內華達山的天險可守,基督教勢力無法輕易的越過這道天然屏障。
 +
 +
而奈斯爾王朝就是透過巧妙的外交策略得以生存。它經常尋找基督教國家作為同盟或是依附的對象。如1246年卡斯蒂利亞發動的塞維利亞圍城戰,奈斯爾大軍便在卡斯蒂利亞的指揮下進攻塞維利亞城。1264年,卡斯蒂利亞對奈斯爾王朝施加壓力,後者便向北非的馬里尼德王朝求助,成功解圍。奈斯爾憑藉其地理上的優勢,對北部的基督教國家及南部的伊斯蘭國家加以利用,得以久安至1492年。
 +
 +
而在首都格拉納達,有大量的基督教徒及伊斯蘭教徒,以及其他民族混居,造就出其文化及經濟上的繁榮。城內的清真寺-阿爾罕布拉宮,就是奈斯爾王朝繁華的見證。這個伊斯蘭經典建築更於1984年被選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中。
  
 
<br/>
 
<br/>

於 2021年5月16日 (日) 22:09 的修訂

基本介紹

西班牙限量版衛星導航器

  • 黃銅星盤
  • 也許來自西班牙
  • AD 1345-1355
  • 高11.2公分、直徑9.1公分、長2.1公分


歷史時代背景

西元十二世紀到十六世紀

盡管有黑死病和蒙古人在亞收和歐洲的侵略造成的混亂,這四百年卻也是知識大學系韓文化的大收成得時代。當時伊斯蘭世界的藝術和科學發展正欣欣向榮,讓歐洲學者從中獲益匪淺還有天文學和數學。

中世紀西班牙三教共存:收復失地運動

伊斯蘭勢力入侵伊比利亞半島(711年-1031年)

倭馬亞王朝的入侵與西哥德王國的滅亡

自7世紀起,來自阿拉伯的伊斯蘭勢力不斷增強。而當阿拉伯帝國的倭馬亞王朝建立後,其勢力更開始影響西亞、北非等地。8世紀初,阿拉伯帝國的疆域已經延伸至北非的西端。710年,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開始跨過直布羅陀海峽,並在伊比利亞半島登陸。他們不時侵擾城鎮,以北非柏柏爾為首的新穆斯林們立時起擴張之心,於翌年組織軍隊出擊伊比利亞半島。

711年,由塔里克·伊本·齊亞德所組織的遠征軍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向伊比利亞半島進攻。同年7月19日,穆斯林在瓜達萊特河一帶擊潰西哥德人,而西哥德國王羅德里克更戰死。羅德里克死後,西哥德王國後繼無人,而倭馬亞王朝便趁著西哥德內部的混亂而開始擴大其支配範圍。直至710年代末,穆斯林已經把伊比利亞南部,今西班牙境內的安達盧西亞地區完全佔據。因此,穆斯林便乘勝追擊,開始對庇里牛斯山北部作出攻勢。714年,伊比利亞大部份的土地已經落入阿拉伯帝國的手中。阿拉伯帝國在統治初期採取了宗教寬容政策,實現與當地的基督教共存。不過,因為信仰上的差異,當地的社會問題日益增加,再加上阿拉伯穆斯林統治者之間發生了政治及宗教上的長期紛爭,持續的內耗和戰爭,以致民不聊生,令原先逃亡至北邊的前西哥德基督徒貴族有機會恢復元氣,可以在日後對南部的穆斯林作持續反擊。

阿斯圖里亞斯的動亂與後倭馬亞王朝的建立

718年,前哥德貴族佩拉約率領阿斯圖里亞斯的基督教徒進行起事,並建立阿斯圖里亞斯王國,而這一年就是收復失地運動的肇始。724年,佩拉約在西班牙北部的科瓦東加取得對穆斯林作戰的第一次勝利。同一時間,坎塔布里亞的佩德羅公爵也把境內的穆斯林逐出。此後,兩國為了增強反對穆斯林的力量,便進行聯姻。佩德羅公爵之子,阿方索一世與佩拉約的女兒結婚。兩國亦因此統一,阿斯圖里亞斯王國更穩固了在伊比利亞北部的勢力,並準備向南方反攻阿拉伯帝國軍。

732年,法蘭克王國的宮相鐵錘查理在都爾戰役中取得勝利。而在751年後,法蘭克王國的墨洛溫王朝滅亡,新興的卡洛林王室轉為傾向侵略的外交政策,令阿拉伯帝國的統治受到打擊。此外,倭馬亞王朝廣大的版圖亦導致各地頻繁的叛亂,但是倭馬亞的統治者對此卻束手無策。750年,伊本·阿巴斯的後人阿布·阿拔斯成功推翻倭馬亞家族,並建立阿拔斯王朝。倭馬亞家族的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逃亡至伊比利亞半島,並在西班牙南部的科爾多瓦成立後倭馬亞王朝,並成為「科爾多瓦埃米爾」(埃米爾即總督之意),展開了後倭馬亞王朝在當地的統治。


基督教勢力逐漸戰勝南部政權(1031年-1251年)

卡斯蒂利亞王國的內亂與興盛

隨著後倭馬亞王朝的衰亡,伊比利亞北部的基督教勢力再次出現內亂。納瓦拉國王桑喬大帝為了統一西班牙基督教各國,便向萊昂王國作出攻擊,以擴張勢力。其後,他更迎娶了卡斯蒂利亞的王后莫內阿東娜·埃爾比拉。1029年,卡斯蒂利亞伯爵加西亞·桑切斯遭到暗殺,令卡斯蒂利亞王國併入納瓦拉王國。1035年,桑喬大帝去世,其領地被子女分割。其中斐迪南一世及拉米羅一世分到的兩個領地得到王號,稱為「卡斯蒂利亞王國」和「阿拉貢王國」。

1037年,斐迪南一世兼併萊昂王國,卡斯蒂利亞-萊昂聯合王國正式建國,他更從穆斯林手中奪回托萊多城。1065年,斐迪南一世在遠征瓦倫西亞的途中病逝,因此,卡斯蒂利亞-萊昂聯合王國開始分裂,形成由三個兒子分別繼承的三國,桑喬二世統領的卡斯蒂利亞、阿方索六世管治的萊昂及加西亞管轄的加利西亞。

麻煩的是,三人都想完全繼承父親的江山,戰爭一觸即發。其後,阿方索六世在1071年被加西亞打敗,更在1072年被桑喬二世逼使敗走托萊多城。在托萊多城中,他學到大量的伊斯蘭知識。同年,其桑喬二世遭阿方索六世派人暗殺,阿方索六世復位。此後,阿方索立刻進攻加利西亞等地,以進一步兼併兄弟的領土,而卡斯蒂利亞-萊昂聯合王國亦再次統一。1076年,納瓦拉國王桑喬四世亦遭行刺,阿方索六世趁機大舉入侵納瓦拉。可是,機智的阿拉貢國王桑喬·拉米雷斯先發制人,繼承了納瓦拉王國,令阿方索六世無可奈何。

其後,阿方索六世向南擴張,征服南部的泰法諸國。而一些主要的泰法選擇向卡斯蒂利亞進貢而避免戰禍。1080年,阿方索六世完全掌握托萊多王國的支配權。不久,國內發生叛變,而反對托萊多國王的薩拉戈薩王國和塞維利亞王國請來阿方索助戰。1085年,托萊多陷落,阿方索更在翌年攻堅瓦倫西亞。阿方索在攻陷托萊多王國後,自稱「全西班牙皇帝」。

穆拉比特王朝的擴展與泰法諸國的合併

1056年,由摩爾人領導,北非茅利塔尼亞的穆拉比特王朝正式建國。開始北征的穆拉比特王朝在1084年支配了摩洛哥和迦納王國,兩年後的1086年,塞維利亞、格拉納達及巴達霍斯等國為了抗衡日益強大的阿方索六世而向穆拉比特王朝借兵,穆拉比特君主優素福·本·塔什芬打算以此擴充勢力,便欣然答應。同年6月30日,優素福親率大軍登陸伊比利亞半島,並與泰法各國的聯軍會師北上,前去解救被阿方索六世大軍包圍下的薩拉戈薩。10月23日,卡斯蒂利亞軍與穆拉比特王朝為首的泰法聯軍相遇,爆發薩拉卡戰役,結果卡斯蒂利亞軍大敗,阿方索六世撤退。自此,阿方索的威信大減,而凱旋而歸的泰法諸國則開始坐大,更停止向卡斯蒂利亞進貢。

穆拉比特王朝軍返回摩洛哥後,心有不甘的卡斯蒂利亞軍重整旗鼓,再度開闢南方攻勢,穆拉比特軍再次受到泰法的求援。1089年,優素福第二度登陸伊比利亞半島。次年包圍托萊多城。可是,泰法諸國並不對穆拉比特軍作出支援,而是向卡斯蒂利亞秘密講和。這使得優素福大怒撤退。1091年,為了報復泰法各國的背叛,優素福第三次登陸伊比利亞半島,強行以武力征服泰法各國以作報復。

優素福在登陸後,快速征服科爾多瓦和塞維利亞,1094年攻下里斯本。1102年,他乘著瓦倫西亞城主熙德逝世,大舉侵佔此城。1107年,優素福辭世,其子阿里·優素福繼位。可是穆拉比特王朝的氣勢沒有退卻,阿方索六世也沒有有效的策略擊退敵人。結果,兩軍在1108年的會戰中令阿方索失去了兒子和唯一的繼承人桑喬。1110年,薩拉戈薩被穆拉比特王朝軍佔領,伊比利亞南部完成統一。

阿拉貢王國的興隆與葡萄牙的建國

在1035年建國的阿拉貢王國早期受到西方的納瓦拉、南部的薩拉戈薩、東邊的加泰隆尼亞三大強勢所包圍,令它的領土擴張受到限制。1076年,納瓦拉國王桑喬四世遭到行刺,擁有納瓦拉繼承權的阿拉貢王國和卡斯蒂利亞王國便同時向納瓦拉進攻以爭奪領土的繼承。阿拉貢的桑喬·拉米雷斯因先取得潘普洛納而成為了納瓦拉國王。穩固當地勢力以後,阿拉貢國王立刻向南方出兵。1104年,威武的阿方索即位,阿拉貢的攻勢變得更積極,更在1118年自穆拉比特王朝手中奪回薩拉戈薩。自此,伊布羅河的中游成為了阿拉貢王國勢力範圍的中心。

1134年,阿方索在弗臘加戰役中身受重傷而離世,其國土被弟弟拉米羅二世和族弟加西亞四世所瓜分,令納瓦拉王國再次分裂出來。三年後,拉米羅二世遁入修道院,由於他膝下無男嗣,所以阿拉貢王國由女兒佩德羅尼拉繼承。而佩德羅尼拉的丈夫正好是巴塞隆納伯爵,這使得加泰隆尼亞得以和阿拉貢王國合併,形成加泰隆尼亞-阿拉貢聯合王國。

而收復失地運動的另一主角葡萄牙王國也在此時建國。11世紀中葉,它處於科英布拉以北的萊昂王國(卡斯蒂利亞-萊昂聯合王國)的支配下。1094年,阿方索六世的女婿勃艮第的亨利被封為葡萄牙伯爵,而其子阿方索·恩里克斯則欲策動獨立,擺脫與萊昂王國的臣屬關係。1139年,阿方索·恩里克斯戰勝了穆拉比特王朝軍,乘機策動獨立,自封為葡萄牙君主阿方索一世。而當初強烈反對葡萄牙獨立的萊昂王國在羅馬教廷的調停下,亦只好在1143年承認葡萄牙的獨立。1147年,阿方索一世攻陷穆拉比特王朝統治下的里斯本,形成了版圖逐漸擴大的葡萄牙王國。

阿方索七世的分裂策略與穆拉比特王朝的消亡

1126年,阿方索七世即位為卡斯蒂利亞國王。一如既往,他繼續向南方進行攻勢,以分割伊斯蘭的勢力。此時,穆拉比特王朝恰巧受到伊比利亞南部的叛亂所擾。而這些叛亂大多都是由基督教徒所發動,或是對統治階級有所不滿的阿拉伯人所發起的。而阿方索看準這個時機,援助這些希望復國的舊泰法諸國遺臣,以推翻穆拉比特王朝。

曾一時控制整個伊比利亞南部的穆拉比特王朝,開始進入了暮年。1121年,自稱「馬赫迪」(伊斯蘭救世主之意)的伊本·圖邁爾特在摩洛哥發起動亂,並開始帶領穆瓦希德人對穆拉比特王朝進行攻擊。1147年,穆拉比特首都馬拉喀什淪陷,穆拉比特王朝滅亡,由阿爾摩哈德王朝取代。

隨著穆拉比特王朝的崩潰,大量的獨立勢力再次在伊比利亞南部誕生,泰法割據的年代再次來臨。可是,南部的分裂狀態並不持久。新興的阿爾摩哈德王朝受到阿方索七世的支援下,成功征服伊比利亞南部大部分的領土,並與北部基督教國家勢力對峙著。

教宗的號召與托洛薩會戰

12世紀後期,阿爾摩哈德王朝和北部的基督教各國勢均力敵。基督教各國都把重心放於擴大自己的勢力,統一戰線不太可能;而據地在北非的阿爾摩哈德王朝亦只留意東方的發展,對伊比利亞沒有太大的作戰能力。這樣的勢力均衡,令雙方都沒有決定性的局面可以突破。可是,當阿布·優素福·葉爾孤白即位後,這個情況有所改變。1195年,他率軍擊破了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八世的軍隊。後來,葉爾孤白於1197年更連下馬德里及托萊多兩城,基督教各國勢力開始受肘。伊比利亞半島的勢力平衡開始向阿爾摩哈德王朝傾斜過來,令基督教各國開始陷入失勢的危機。 情況在幾年後有所改變。1198年,教宗諾森三世當選為教宗。以弘揚羅馬天主教的威信,以及擊退伊斯蘭勢力為目標的諾森三世,開始向基督教各國號召,停止彼此的鬥爭,開始向伊斯蘭勢力作出抗衡。結果,形成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以阿方索八世為首的基督教聯軍、來自中歐的十字軍騎士以及葡萄牙及萊昂王國的軍隊開始向伊比利亞半島集結,阿方索的軍勢迅速增加。而在此時,納瓦拉國王桑喬七世及阿拉貢國王佩德羅二世也率領大軍到來,基督教聯軍已經集結六萬之眾。基督教聯軍準備開始向阿爾摩哈德王朝為首的伊斯蘭勢力發動總攻擊。 1212年7月16日,以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八世為首的五萬基督教聯軍及以阿爾摩哈德王朝埃米爾穆罕默德·納西爾領導的十二萬伊斯蘭軍在西班牙托洛薩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激戰。這場戰役最後以基督教聯軍的勝利而告終,而阿爾摩哈德王朝軍則損兵六萬餘,更令阿爾摩哈德王朝在伊比利亞的勢力被大大的削弱。 不過,基督教各國無法好好把握這個機會一舉清除伊比利亞的伊斯蘭勢力。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的國王都在戰後不久逝世,而他們的子嗣,卻因為爭奪王位而導致國家內亂。此外,急於獨大的萊昂王國與葡萄牙王國雖然得以擴張勢力,但仍未能進一步削弱阿爾摩哈德王朝的勢力。結果,基督教各國耽誤近十年才能再次反攻伊斯蘭勢力。

阿爾摩哈德王朝的衰弱與伊比利亞南部的征服

自托洛薩戰役嘗敗績以後,阿爾摩哈德王朝開始衰落。1224年,納西爾的繼承人優素福二世去世,因而出現了繼承人之爭。有三人同時被擁立為哈里發,內亂更趨激化。同時間,摩洛哥的柏柏爾人也開始作亂,動搖了阿爾摩哈德王朝的統治,很多地方勢力從王朝中分裂出來。基督教勢力有見及此,開始再度反攻,攻擊伊比利亞南部。 1230年,萊昂王國與葡萄牙王國協同入侵伊比利亞西南部。萊昂攻下了梅里達、巴達霍斯等地,葡萄牙則攻佔了艾瓦斯等地。後來,葡萄牙與阿拉貢聯合攻擊巴利阿里群島,並在1235年將之置於控制之下,其後兩國瓜分之。同年年末,萊昂國王阿方索九世逝世,卡斯蒂利亞國王斐迪南三世繼承了整個萊昂王國。兩國實現統一,以後皆稱呼為卡斯蒂利亞王國。 版圖大幅度擴張的卡斯蒂利亞攻勢再度擴大。1236年6月29日,科爾多瓦被佔據。1243年初,穆爾西亞被卡斯蒂利亞壓制,直至夏季攻勢,卡斯蒂利亞已經攻取卡塔赫納、洛爾卡等地。另一方面,阿拉貢亦於1238年奪回瓦倫西亞的控制權,此後亦大舉侵占其他地方。逐漸地,基督教勢力已經擴展至格拉納達以東。而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亦簽定協定,共同分割兩者征服所得的土地。 1246年,卡斯蒂利亞圍攻塞維利亞。塞維利亞經過了兩年的苦守後,終於在1248年11月23日開啟城門,正式投降。控制了塞維利亞後,卡斯蒂利亞軍大舉南侵,至1251年已到達直布羅陀海峽一帶。在此時,除了位於格拉納達,西班牙最後一個由穆斯林建立的奈斯爾王朝外,伊比利亞半島的穆斯林勢力已經退卻。

奈斯爾王朝的建立與其生存的戰略

1230年,穆罕默德一世建立奈斯爾王朝,這也是穆斯林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最後一個王朝。1235年,它攻陷了格拉納達,並在1238年遷都於此。對於他們來說,格拉納達擁有內華達山的天險可守,基督教勢力無法輕易的越過這道天然屏障。

而奈斯爾王朝就是透過巧妙的外交策略得以生存。它經常尋找基督教國家作為同盟或是依附的對象。如1246年卡斯蒂利亞發動的塞維利亞圍城戰,奈斯爾大軍便在卡斯蒂利亞的指揮下進攻塞維利亞城。1264年,卡斯蒂利亞對奈斯爾王朝施加壓力,後者便向北非的馬里尼德王朝求助,成功解圍。奈斯爾憑藉其地理上的優勢,對北部的基督教國家及南部的伊斯蘭國家加以利用,得以久安至1492年。

而在首都格拉納達,有大量的基督教徒及伊斯蘭教徒,以及其他民族混居,造就出其文化及經濟上的繁榮。城內的清真寺-阿爾罕布拉宮,就是奈斯爾王朝繁華的見證。這個伊斯蘭經典建築更於1984年被選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中。


文物介紹

「希伯來星盤」是大約七百五十年前的猶太人在西班牙所製作的。上面刻有希伯來文字、但同時還有阿拉伯和西班牙文字,這個星盤的裝飾結合了伊斯蘭和歐洲的不同元素。 我們無法確定究竟是誰曾擁有這個特殊的希伯來星盤,但它能讓我們知道許多訊息、明白猶太跟伊斯蘭學者如何將承襲自古希臘與羅馬的遺產發揚光大,重新振興了科學和天文學。這個儀器顯示出重大知識統合的結果,涉及了三種宗教──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和平共存的歷史時期。 星盤使一切中世紀的天文知識變得簡潔明瞭、易於使用。如同當今最新的科技產品一樣,這是一件必須擁有的、能證明你站在科技尖端的物件。 這個星盤有五片彼此堆疊的超薄圓盤,在中央有一根針狀物將它們串在一起。盤面上有好幾根指針,指向圓盤上不同的符號就能得到不同的天文數據,或幫你來給自己進行定位。這個星盤是專門為身在特定緯度的使用者所設計的──這裡的五片圓盤,能讓你在庇里牛斯山脈和北非這種緯度範圍內的任何位置得到一個準確的數據。這個緯度範圍,也就是賽維爾(Seville)和托雷多(Toledo)之間的西班牙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