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谷圖章」修訂間的差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伊朗高原) |
(→伊朗高原) |
||
行 29: | 行 29: | ||
*伊朗高原或波斯高原是在西亞和中亞的地質特徵。它是楔入阿拉伯板塊和印度板塊之間的歐亞大陸板塊的一部分,它的西部是扎格羅斯山脈(Zagros),北部是裏海(Caspian Sea)和克佩特山脈(Kopet Dag),西北部是亞美尼亞高原(Armenian Highlands)和高加索山脈(Caucasus Mountains),南部是荷姆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和波斯灣(Persian Gulf) ,東部是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恆河平原 (Indo-Gangetic plains) 。 | *伊朗高原或波斯高原是在西亞和中亞的地質特徵。它是楔入阿拉伯板塊和印度板塊之間的歐亞大陸板塊的一部分,它的西部是扎格羅斯山脈(Zagros),北部是裏海(Caspian Sea)和克佩特山脈(Kopet Dag),西北部是亞美尼亞高原(Armenian Highlands)和高加索山脈(Caucasus Mountains),南部是荷姆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和波斯灣(Persian Gulf) ,東部是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恆河平原 (Indo-Gangetic plains) 。 | ||
− | *作為一個歷史地區,這兒曾出過安息帝國(帕提亞,Parthia),米底王國(Media),阿契美尼德帝國和薩珊王朝(法爾斯, Persis),屬於伊朗的心臟地帶,和大伊朗(Greater Iran)的部分先前領土。 | + | *作為一個歷史地區,這兒曾出過安息帝國(帕提亞,Parthia),米底王國(Media),阿契美尼德帝國和薩珊王朝(法爾斯, Persis),屬於伊朗的心臟地帶,和大伊朗(Greater Iran)的部分先前領土。 扎格羅斯山脈形成高原的西部邊界,其東部的坡地也可包括在內。 《大英百科全書》明確地把「低地的胡齊斯坦」 排除,並將埃蘭地區定性為一個連接「從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到伊朗高原的地區」。從西北的裏海到東南的俾路支斯坦(Baluchistan),伊朗高原延伸了將近2,000公里。它涵蓋了伊朗的絕大部分,和印度河以西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面積約3,700,000平方公里(1,400,000平方英里)。儘管被稱為「高原」,但它遠非平坦,而包含數個山脈,最高峰是厄爾布爾士山脈(Alborz)的德馬峰(Damavand),高度5,610 公尺,伊朗中部克爾曼市(Kerman)以東的盧特沙漠(Dasht-e Loot),高度降到300 米以下。 |
===介紹崗底斯山、喜馬拉雅山=== | ===介紹崗底斯山、喜馬拉雅山=== |
於 2021年4月12日 (一) 14:10 的修訂
基本介紹
- 英文:Indus Valley Seal
- 文明:印度流域文明(哈拉帕文化)
- 年代:西元前2500年至2000年
- 文明:印度流域文明(哈拉帕文化)
- 出處:印度河谷(今巴基斯坦)
- 經度:29.896890
- 緯度:73.415408
- 大小規格:高2.4公分、寬2.5公分、長1.4公分
- 材質:青銅、泥板是用黏土
- 使用方法:將圖章壓在泥板上然後再把圖章拿起來,因為圖章中的圖案是凹的所以印出來的泥板圖案是凸的
- 用途:一些圖章被用於貿易貨物的郵票、交易的收據等等,一些圖章可能是教徒們用來保佑或是避邪用的。
大陸漂移
印度次大陸
- 印度次大陸(又稱南亞次大陸或印巴孟次大陸)是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的一大片半島形的陸地,亞洲大陸的南延部分。大體位於北緯8-37度,東經61-97度。由於受喜馬拉雅山阻隔,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但面積又小於通常意義上的大陸,所以稱為次大陸。總面積約為430萬平方公里。
- 印度次大陸是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以南、印度河和伊朗高原以東的半島形陸地,南延至阿拉伯海(向西南)與孟加拉灣(向東南)之間的印度洋。覆蓋約4,480,000平方公里(1,729,738平方英里)的土地,即亞洲大陸的百分之十。同時,佔亞洲人口的四成人口。
- 印度次大陸在板塊上獨立形成,印澳板塊(印度-澳洲板塊向北的部分)與歐亞大陸其餘部分分離。在與歐亞板塊撞合前,它曾經是一個小大陸,當時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還沒建立。現時,印澳板塊繼續向北漂移,使喜馬拉雅山脈每世紀攀升數厘米。在印度次大陸的西部邊界,印澳板塊與歐亞板塊形成了破壞性板塊邊界(destructive plate boundary)。另外,這裏地理特徵繁多,如冰河、熱帶雨林、谷地、沙漠和草原等,都是較大的大陸特有。
伊朗高原
- 伊朗高原(英文:Iranian plateau,又稱Persian plateau)是亞洲西南部的高原地帶,亦是古代文化的發源地,它是由於阿拉伯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之後形成的多摺山脈帶地形。
- 伊朗高原或波斯高原是在西亞和中亞的地質特徵。它是楔入阿拉伯板塊和印度板塊之間的歐亞大陸板塊的一部分,它的西部是扎格羅斯山脈(Zagros),北部是裏海(Caspian Sea)和克佩特山脈(Kopet Dag),西北部是亞美尼亞高原(Armenian Highlands)和高加索山脈(Caucasus Mountains),南部是荷姆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和波斯灣(Persian Gulf) ,東部是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恆河平原 (Indo-Gangetic plains) 。
- 作為一個歷史地區,這兒曾出過安息帝國(帕提亞,Parthia),米底王國(Media),阿契美尼德帝國和薩珊王朝(法爾斯, Persis),屬於伊朗的心臟地帶,和大伊朗(Greater Iran)的部分先前領土。 扎格羅斯山脈形成高原的西部邊界,其東部的坡地也可包括在內。 《大英百科全書》明確地把「低地的胡齊斯坦」 排除,並將埃蘭地區定性為一個連接「從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到伊朗高原的地區」。從西北的裏海到東南的俾路支斯坦(Baluchistan),伊朗高原延伸了將近2,000公里。它涵蓋了伊朗的絕大部分,和印度河以西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面積約3,700,000平方公里(1,400,000平方英里)。儘管被稱為「高原」,但它遠非平坦,而包含數個山脈,最高峰是厄爾布爾士山脈(Alborz)的德馬峰(Damavand),高度5,610 公尺,伊朗中部克爾曼市(Kerman)以東的盧特沙漠(Dasht-e Loot),高度降到300 米以下。
介紹崗底斯山、喜馬拉雅山
(請補充)
印度水系圖:恆河、印度河
青銅是什麼
(請補充)
文明簡史
印度河流域文明
古老的印度有一支本土文化,便是以「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個遺址為代表的印度河文明,而這印度河文明在公元前2200左右達到高峰後,便逐漸衰落滅亡了;繼之而起的,便是吠陀文明。
- 圖章裡有人、神、十字或動物,與其他類型的文字,印度河谷文字目前還未翻譯出內容目前有許多學者說自己已破解印度河谷文字但是都不可靠。
- 學者在兩河流域文明中找到了與印度河谷圖章相同的圖章,印度河流域文明當時可能與兩河流域文明進行交易。
- 當時已經會煉銅和燒陶土,對人民而言已經是很高明的技術。
- 在人民秩序如此好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卻找不到崇拜君王及宮殿之類的痕跡,可能是因為印度河文明的政府是以信仰來管理人民。
- 馴養了水牛在田裡工作,種植大麥、小麥、棉花、瓜和椰棗。
- 「世界歷史 008 古印度河流域文明之謎」影片段落:1:43~2:05,4:36~11:04
- 印度河文明的復原模型:1:43~2:05,6:42~7:17
- 摩亨佐‧達羅城市規畫:4:36~6:12
- 公共浴池遺址:8:18~9:00
- 水井、下水道、城牆、氾濫後重建:9:05~11:03
文明的特色與啟發
- 古埃及和兩河流域文明都把錢財拿來蓋寺廟和宮殿普通民眾的房子簡陋矮小,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普通住家卻非常有特色
- 在印度河流域文明各家都有發達的衛生設備有水井、浴室、廁所、下水道,而且各家的下水道都會連在一起集中流入地下的化糞池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衰落滅亡
印度河流域文明持續了 800 年,但是後來突然消失了,到現在還沒有人確定它是如何結束的,但是有些說法:
- 洪水帶來的淤泥不斷淹沒他們的家園由於處理淤泥很麻煩所以就砍木頭燒泥磚,可是要燒的泥磚太多了木頭很快的就被砍完,漸漸的水分流失土壤沙漠化農作物無法生長
- 因沒有良好的武力以及精良的兵器,所以無法抵抗而被好戰族群侵略或是合併。
- 河水泛濫
- 瘟疫、蟲害
- 貿易、經濟無法持續
被普通接受的觀點是:大約公元前2000年開始,有一支操此語言的“雅利安”人,從中亞某處遷徙到印度,成為吠陀文化的創始人,他們的經典自然是《吠陀文集》,而文化中心在恆河流域。而原來在地的印度河文明因為某些不可確知的原因衰落和逐漸滅亡,而雅利安人遷徙進入印度後,從印度北部慢慢南移,在南移的過程中接觸到印度河文明的殘餘。這其中也許有局部的戰爭,但是雅利安遷徙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衰落卻是平行的關係。
雅利安人
吠陀文明
伊斯蘭入侵
英國殖民
現今
同時期世界大勢圖
西元前2500年 西元前2200年 西元前2000年 西元前1500年
參考資料
- 搜尋關鍵字:
- 印度河谷圖章
- 資料來源
- 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