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與莊福泰校長討論 的原始碼
←
與莊福泰校長討論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編輯此頁面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分類:小額募款]]__NOTOC__ <p align=right>2025.5.13</p> ==聊聊自主學習在雄中== ===○、已拜訪教師=== #林燕玲(新竹市立新科國民中學校長) #張蔚雯(新竹市立南華國民中學校長) #林國松(新竹市立建功高級中學校長) #曾品綺(新竹市東區關埔國民小學老師) #練芳婷(新竹市東區關埔國民小學老師) #傅琦崴(新竹市東區關埔國民小學老師) #陳梅香(新竹市東區關埔國民小學老師) #劉玲芳(新竹市東區關埔國民小學老師) #李怡穎(新竹市東區關埔國民小學主任) #黃琦文(新竹市東區關埔國民小學老師) #楊芸禎(新竹市東區關埔國民小學老師) #吳佳軒(新竹市東區關埔國民小學老師) #李皓(新竹市東區關埔國民小學老師) #李浩瑜(臺北市數位實驗高中教學組長) #莊依平(臺北市數位實驗高中老師) #張慈容(臺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輔導組長) #張郁博(臺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秘書) #游慈卉(臺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老師) #楊竣菘(臺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老師) #廖于萱(臺北市數位實驗高中老師) #陳心慈(臺北市數位實驗高中老師) #劉炳勛(台北市立內湖高中學務主任) #許靜喆(台北市立內湖高中教師) #呂旻勳(高雄市立高雄女子高級中學老師) #方佩雯(高雄市立高雄女子高級中學行政協辦圖書資訊) #張惠甄(高雄市立高雄女子高級中學) #吳姿妤(高雄市立高雄女子高級中學) #方佩雯(高雄市立高雄女子高級中學) #蔡正緯(濯亞國際學院實驗教育機構) #劉家昕(濯亞國際學院實驗教育機構) #Pauline joyu Mentalvo Gonzalvo(濯亞國際學院實驗教育機構) #劉宇庭(無界塾教務處主任) #張尹譯(無界塾學生事務處主任) #劉孟硯(無界塾輔導生涯處主任) ===一、台灣已有財力在中小學實施「自主學習」典範的教育===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e/台灣學生單位成本.png' width='350' height='294' /></div> 右圖是我國近 20 年來國中小學生單位成本的變化圖。按照實驗教育領域的實踐經驗,如果實施「全自主學習典範」的中小學教育,每生每年的單位成本會落在 20 萬左右。當前台灣的教育財政,一方面由於實施《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政府教育經費每四年會自然成長 1000 億,所以在 2020 年之後,台灣已有經濟條件在中小學普遍提供「自主學習典範」的教育。然而由於教育現場的「慣性」巨大,有財力並不等於「有條件」在現場推進「自主學習典範」的教育,儘管這是 108 課綱標舉台灣教育所要走的道路。 ===二、下一代須要更能幫助他們適應當代的教育===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3/當代適應1.png/1024px-當代適應1.png' width='300' height='168' /></div> 我們的下一代即將面對一大堆時代帶給他們的困難挑戰,他們比前人更需要能鍛練出解決問題能力的教育,而自主學習典範是比傳統應試教育更好的選擇。其實許多機構實驗教育已經開始這麼做了,只是這股風氣始終沒有吹向體制教育而已。 自主學習能夠強化學生的自造精神,教出動手能力強大的下一代,避免成為科技自動化影響之下的巨嬰。同時,自主學習典範訓練學習者自小與人協作,離開學校之後能夠自組微社群,解決個人及社會面臨的種種問題。 而由治理自己的學習出發,則可以培養更多公民投入公共參與,鞏固台灣的常民政治傳統。 但是今天台灣大多數的體制學校採取傳統學習典範,只有部分實驗教育機構採用自主學習典範。我們希望未來台灣的每一個孩子,不分家庭社經地位高低,均能在較優的自主學習典範之下學習。否則,自主學習商品化極可能使得社會的不平等加劇。 ===三、大家對焦一下「什麼是自主學習」=== <table style='border:none;margin:0 0 1em 1em;' align='right'><tr><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100%;'><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3/自主學習課程理念.png/480px-自主學習課程理念.png' width='260' height='260' /></th></tr><tr><th style='border:none;'>自主學習典範的四大元素</th></tr></table> 當這樣子政策要運用公庫的資源來推行,首先大家就需要對焦一下「什麼是自主學習」。 與 108 課綱對應良好的說法如下:自主學習不是一種教學法,而是一整個生態系。自主學習典範包括四個元素: # 學習者參與治理學習:學習者可以參與自己的學習治理,主導自己的學習,這是整個典範的基礎。 # 群學:學習的過程強調學習夥伴之間彼此的協作,學習者需秉持「立約承責」的態度及「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精神。 # 無界學習:學習的場域不以教室或學校為範圍,可以擴大到整個世界。 # 生活實踐: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能在生活中應用實踐,知識技能是否「學會」端看能否在生活中實際應用。 ===四、尋找傳統學習與自主學習的中間過渡態===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6/6d/從傳統教學到自主學習.svg' width='500' height='219' /></div> 傳統學習與自主學習雖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模式,但其中仍有過渡型態,也就是在目前的教育體系之中逐漸可以見到的樣貌。例如台北市與新北市的數位學習推動的學生自學、組內共學、組間互學、教師導學,可視為傳統固定課綱與自主學習典範之下學生參與學習治理之間的過渡型態。中小學普遍施行的各種戶外教學則是由學校邁向無界學習的例子。 ===五、期盼和各位老師一起找出各種可以在現場實施的「自主學習」樣態=== '''以下是行政院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討論中的 16 項「自主學習」現場樣態,如:''' # 組課:老師協助同學組課(老師提供大量的陪伴、OST)。 # 社團:依同學興趣與性向組織社團。 # 選修:提供選修課。 # 達人教學支援:開門辦教育,將鐘點費用於教學支援人員,如家長、各行業達人,來分享職涯或生涯的人生經歷。 # 雙老師制度:兩位老師彼此配合,帶動學生自學、組內共學、組間互學、教師導學。 # 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系統性導入家長說課、備課、參與治理學習。 # 混搭三種資源:設籍學校上課、參與實驗教育、家長運用學習資源(如社教館所)支持同學學習。 # 行動學習:包含學生策畫、群學、移地三元素的學習活動。 # 參訪:學生參與策畫參訪。 # 場域實習:讓十六歲以上在學生,進入工作職場實習或以師徒制跟隨達人實習。 # 主題備課:老師決定範圍,同學決定具體報告主題,老師陪伴同學預演,並提供指導。 # 補救教學:運用以上原則,用於補救教學,可運用校外人力。 # 市集:規畫跨校的學習市集。 # 共同觀影並討論:由小組或學習社群共同觀看影片,分析影片,並在映後舉行討論。 # 編輯報紙:約定主題與時間區間,由同學共同蒐集素材,並編輯成報紙,上台發表,互相觀摩成長。 # 說故事:同學先蒐集各種廣告、業配文中的故事哏,討論分析後,進行再創作,如變成微劇本。 期待能與現場老師共同討論出自主學習在現場更完整的實施全貌。 ===六、課綱中自主學習空間剖析=== # 課綱中提供自主學習的時段有哪些? # 現場的實況如何? ===七、〈行政減量清單〉=== * 因之前的計畫中,眾多學員們都認為行政事項會影響教學,甚至是自主學習的推動 * 減量對於推行教師推動自主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邊也會討論行政減量清單,希望能減輕教學現場老師們的壓力 * 其中有哪一些項目,真的能進行簡化性操作? ===八:幫助學生參與學習治理的方法舉隅(微進展)=== <table class=nicetable align=center> <tr><th>階層</th><th>名稱</th><th>提供方法數</th></tr> <tr><th>一</th><th>在單一活動中</th><th>6</th></tr> <tr><th>二</th><th>在單一課次中</th><th>5</th></tr> <tr><th>三</th><th>在一門課程的規劃與踐行中</th><th>10</th></tr> <tr><th>四</th><th>在整個社群 / 機構中</th><th>10</th></tr> <tr><th>五</th><th>在整個台灣推進自主學習典範</th><th>16</th></tr> <tr><th>六</th><th>走向自造型的人類文明</th><th>–</th></tr> </table> <B>(一)在活動中增加學生參與學習治理的機會</B> #提問與對話【自造+選擇】 ##同學可以提問、同學也可以回答; ##隨機/輪流/指定某學生歸納; ##再輪流補充 ##slido:文字雲、問答和投票 #討論【自造+選擇】 ##全班討論 ##分组討論再回來 ##討論要討論的內容是什麼 ##討論如何討論 ##辯論 ##互評或自評 #遊戲【自造+選擇】 ##數獨、分組競賽、麻將、象棋、圍棋、鑰匙玩校 ##桌遊(财富流、三國殺) ##電子遊戲(大航海時代、文明、我的世界) #書寫【自造】 ##自由書寫 ##寫便利貼 ##畫畫(各自畫、一起畫) ##共筆(Etherpad) ##問卷 #輪流分享【自造】 ##相互訪談 ##抽卡牌 ##觀影 ##閱讀 ##書寫 ##討論 #身體活動【自造】 ##角色扮演 ##場景演出 ##即興戲劇 ##實驗 ##舞蹈 ##手作 <B>(二)在課次中</B> #蒐集大家對此課次的期待【自造】 #*學員們期待一致→課程方向清楚 #*學員們期待不一致→引導分析釐清意見的異同 #*:→期待差異不大則折中進行 #*:→期待差異性大採軟投票(請各學員再次發表意見) #把課次分段,讓不同的人分段負責課程內容【自造+選擇】 #增加人與人接觸的表面積,將老師對人的接觸,轉為眾人對眾人接觸【選擇】 #給一小段機會,透過公意調整上課形式【自造+選擇】 #OST/OpenSpaceTechnology(開放空間會議)【自造+選擇】 <B>(三)在一門課程的規劃與踐行讓學生參與學習治理</B> #讓參課者一起決定:請誰來、花多少錢、大家怎麼分攤? #讓參課者決定整體或局部的行動,如路線怎麼走? #提供參課者即時共筆工具與文本累積工具(平等書寫) #催化五種共振: #:一、討論模式(討論) #:二、相互糾錯(糾錯) #:三、平行運作(協作) #:四、安全與信任(相挺) #:五、立約承責(立約承責) #讓參課者自行閱讀文本(廣義的) #讓參課者選組,由分組自組織,完成約定的任務 #各組輪流分享,彼此看見。 #對全體學員發問卷 #讓成員選舉職員(職能之員),如觀察員,總務… #最後一堂課做大堂的整體諮詢,作為後續的調整的參考 [http://quality-learning.net/wiki1341/index.php?title=2023論壇/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完整的參考資料:http://quality-learning.net/wiki1341/index.php?title=2023論壇/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拜託莊福泰校長== ===一、簡單過程=== * 2025.3.16(六) 振鐸在台中市烏日區大同九街73號(合勤共生宅)舉辦成立四十週年教育反思活動與會員大會。 * 決議:以年流量 260 萬進行小額募款,並以此款項為「催化性經費」,撬動更多的補助與委辦案,推動教育「改變制度,改善治理」以期緩解或改善以下問題: *#'''台灣教育經費保障已經崩解,須要用三年的時間重建'''<br/>由於《財劃法》將 3700 億由行政院改劃分給縣市,而且完全沒有討論業務移轉,而《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的教育經費保障政府收入的 23% 用作教育經費,只規範「編預算」,未規範實際「執行數」。自明年起各地方政府教育經預、決算落差必會擴大,使教育經費保障「名存實亡」。振鐸學會內部開會研判:就算大罷免民進黨贏了,墜落的教育經費保障也不會被積極救回。<br/>目前的情況很像 1997 年連戰聯手韋端讓國民大會凍結憲法 164 條,後來是民間的教育團體以教育社運花了三年的時間(1997~2000),才重建了教育經費保障,免得每年教育要與國防、外交、經濟、交通去爭搶預算,也使得過去 25 年平均每四年教育經費自然成長 1000 億,使台灣教育能平順發展,並惠及其他領域的公共政策治理。 *#'''習近平很認真在準備攻打台灣,中華民國/台灣本來能安渡,但自作孽就會覆滅'''<br/> *#*請謹記: *#*# 備戰雖昂貴,但花多少錢備戰都比真正開戰花的錢少得多。 *#*# 節奏的不對稱是最重要的不對稱 *#*#:'''造艦'''的成本下降恆慢於'''造'''對艦巡弋'''飛彈'''的成本下降 => 習近平很難贏<br/>但台灣可以自己找死 *#*# 兩岸對峙的系統性瓶頸在「跨海載具」 *#*振鐸扶持「發展全民國防微社群」已歷兩年: *#*#兩年來這個微社群始終活力不衰,不但保持兩週有一次例會,而且至今已舉辦過 35 次活動(見 [http://well-being-ng.net/printOut/教育再公共化聯盟發展全民國防教育活動.html http://well-being-ng.net/printOut/教育再公共化聯盟發展全民國防教育活動.html])。 *#'''AI時代使得傳統教育價值沈沒而須要重設定''' => '''須要實驗教育去發展自主學習''' => '''須要將自主學習橋接到體制學校''' *#'''臺灣正在偏離正常治理,情勢日益嚴峻'''<br/>解方是: *#*復振「常民政治」,讓藍營贏或讓綠營贏都沒用 *#*催化青年世代團結 *#:眼前就能著手做的:提供「黨同伐異」之外的公道治理評價,稍微增加普通人民對國政治理的能見度 * 專案名稱:台灣福留子孫路徑圖基金 * 專戶存儲:新光銀行新埔分行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振鐸學會 *:帳號:0338-10-100843-0<!--(章: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振鐸學會 / 丁志仁)--> * 擬邀請的管理人: *#謝國清 *#楊志彬 *#莊福泰 *#黃志順 *#林怡廷 *#沈潔伃 *#丁志仁 *#任懷鳴 * 振鐸會負起募款責任,請管理人協助三件事: *#對小額募款進行徵信設計,取信天下 *#甄別微社群 *#經費分配 <div style='float:right;margin-left:5px;'><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7/訪賢、討論、形成路徑圖.png/765px-訪賢、討論、形成路徑圖.png' width=420 height=300 /></div> *'''現階段主要方法:''' *# 人才不夠,但台灣高手在民間,要四處訪賢、結交,建立連結。 *# 安排有效的對話與討論(要花錢),建立彼此合作的意願。 *# 形成某一路的路徑圖 => 不斷完善它 => 存入「有序的累積結構」 => 發布,使之「可視」「能見」 => 蒐集常民政治社群的意見 *'''經費運用芻議''' *:第一年須要慢慢建立制度,只要管理人同意即可動支 *:第二年之後: *#三分之一用於小額募款系統自我維運,如廣宣、客服、徵信之相關人員與作業費用 *#三分之二撥給微社群進行: *##具體推進改善治理,改變制度 *##發展改善治理的路徑圖 *目前勸募進度: *#振鐸法人捐 31000 元 *#第28屆理事周玉靜捐十萬(分兩期) *#第28屆理事張仁彰顏振寧捐三萬 *#第28屆理事盧瑞興捐一萬 *:第28屆理監事已捐 17 萬 *:預計第28屆理監事可以捐到 30 萬以上 * 目前第28屆理事蔡杏娟已入職,專攻勸募作業系統建立。振鐸也正在結掉手中多數的政府委辦與補助案,六月起將高階人力轉向勸募與本專案推動 *'''運作目標:''' *:願景: *:#復振常民政治 *:#催化青年世代團結 *:總目標:以教育為支點救國,長局目標如下: *:# 再建教育財政秩序 => <span style='color:brown'>過去 25 年的原來的教育財政秩序已「再見」</span>。以實驗教育、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常民政治三者為基礎,台灣可以「慢慢」改良社會的生態系已經沒有了。 => 為台灣教育財政三大問題找出新的路徑圖重要: *:#* 教育財政人才缺乏 *:#* 地方教育財政研究不足 *:#* 長期經費保障帶來的僵化與浪費 *:# 推進自主學習與學習公共化。 *:# 推進實驗教育正常治理。 *:# 其他促進台灣靭性與安全的社會相變。 ===二、聯絡與發展諸微社群=== {{:計畫項目與微社群/諸微社群}} ==附錄:台灣 2025 年所須面對的挑戰== ===(一)臺灣正在偏離正常治理,情勢日益嚴峻=== ====藍綠對決無解當前困局==== 臺灣政黨惡鬥已久,治理品質不斷下滑。問題不是哪一黨勝選,而是人民如何取回權力,推動常民政治,讓公共事務回到多數人的手中。 ====什麼是常民政治?==== 常民政治是指不參選、不做官的普通百姓,建立參與與監督政策的機制,因為國家之事是眾人之事,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如今官僚體系已超過20年未提出重大改革,因為在媒體開放、民眾易抗議這樣的高度政治風險下,官員難以主動倡議。若由民間先行溝通倡議,再由文官採納,可有效降低風險,形成政策推動的新模式。 ====青年世代是關鍵==== 我們廣邀青年參與,也邀請前輩協助支持,但不干涉青年的主體性。期待由高齡世代提供社會資本,青年燃起改變的火苗,共同打造正常治理的新未來。 ===(二)習近平準備武力犯台,臺灣本能安渡,但自作孽就會覆滅=== ====逃避現實將削弱社會備戰共識==== 臺灣民眾對於「中共攻台」的說法並不陌生,但出於各種因素,許多人卻表示出半信半疑、甚至不願面對的否定態度;若放任此一「逃避問題」的心理狀態泛濫,將難以凝聚「準備因應戰爭」的社會共識。因此,必須讓臺灣民眾確實認知到:習近平口中的「武統臺灣」並不僅僅是口頭恫嚇,而是他正在認真準備的行動。 ====備戰才能止戰,威懾才能避戰==== 眾多的戰爭理論及歷史案例,都已明確指出「綏靖無法避戰,唯有備戰才能止戰」;但要達到「阻止戰爭」的效果,備戰的程度必須做到「對侵略者建立可信的威懾」。 ====全民韌性是臺灣安全的關鍵==== 習近平選擇攻打臺灣,需要評估入侵的成本與獲得的利益。雖然,擁有更多高科技與新式武器對於「預防入侵」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臺灣人民有勇氣面對戰爭,遇到軍事入侵不會驚慌失措,能快速反應、自救救人,使入侵臺灣的成本變很高,這樣才會使臺灣變得更安全。 ===<span style='color:brown'>(三)教育經費保障瓦解,重建至少三年</span>=== ====財劃法影響==== 目前最新通過的財劃法將 3700 億劃分給縣市,行政院目前準備將 3700 億的 23% 全部讓縣市負責,但是在檢視教育經費中央與地方的合理分擔時,應由兩個主要面向來看: *第一,中央與地方在整體政府財政收入中的比重。目前約略是中央佔全國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二,地方則約為三分之一。 *第二,中央與地方在政事別支出上的職責差異。中央政府的預算除了教育,還需涵蓋國防、外交與科研等多元領域,因此其教育支出比例相對較低,約為 13 %;相較之下,地方政府的支出重心教育比重高(並沒有前述的國防、外交、科研),比例約 40 %。這些數據可參考過往研究。 若我們將上述兩個面向納入計算作為權數基礎,得出中央與地方的合理教育經費分擔比例為:中央:地方 = 2 / 3 × 13 %: 1 / 3 × 40 % = 約 0.65 : 1 (或約 39.4 %: 60.6 %) <br/>也就是說,中央應負擔約 39.4 %,地方應負擔約 60.6 %,而非簡單的挪移法定下限 23 %給縣市。 ====預算編列≠實際支出==== 目前法律只規範「編預算」,未規範實際「執行數」。有些編列在中央、支出卻在地方,導致預決算落差大,需更嚴格審查數據與實際執行狀況。 ====社會運動推動改革==== 要重建教育經費保障,非一朝一夕之功,恐需三到五年,且須有 1997 ~ 2000 年規模的教育社運,才能對抗政黨操控、重新喚回教育正義。 ===(四)AI 時代顛覆教育,須發展自主學習並橋接至體制學校=== ====AI 正在拆除專業的圍牆==== 傳統社會靠「專業分工」建立穩固結構,一個人只要掌握某個技能,便能在這個社會占有一席之地。但現在,生成式 AI 能夠寫程式、畫漫畫、寫文章……連外行人只要會下指令,就能創作作品。專業的圍牆被打破,靠「苦練一萬小時」才能吃飯的時代,正在被顛覆。 <br/>未來,比的不再是技能多深,而是你能不能整合知識、與人合作、提出創意、實際落地。 ====現在的教育體制,來不及適應這場劇變==== 現行教育仍是工業革命的產物:格式化、科層化、年齡分班、標準課綱,目的是養出「有用的生產力」與「易被說服的消費者」。 <br/>但 AI 時代需要的,是有溫度、有學習力與領導力的人,我們要從這套「製造人力」的體系,走向一個以人為核心、網絡共學、動手實作的自主學習典範。 ====自主學習典範==== 自主學習核心四元素包含群學、無界學習、參與學習治理、生活實踐,上述也可以對應 108 課綱的自發、互動、共好、生活實踐,希望能以此為媒介,陪伴教師發展社群並探討如何將自主學習精神帶入體制教育 ===(五) 少子化本身不是危機 ,誘使資源錯置才是危機=== 少子化使每位學生的教育資源增加,是提升品質的契機。但若資源錯置,恐導致貧富差距擴大、教育不平等惡化。 <br/>解方在於持續推動公共化教育,讓所有孩子,不論出身,都能公平接觸到良好教育資源,避免形成新階級壁壘。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計畫項目與微社群/諸微社群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與莊福泰校長討論
」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有關 MediaWiki 的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