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促進實驗教育正常治理 的原始碼
←
促進實驗教育正常治理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編輯此頁面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分類:小額募款]]__NOTOC__ :合作的老兵:丁志仁、王慧蘭、魏坤賓 :合作的年輕人:閉恩濡、沈潔伃、施采邑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丁志仁/實驗學校光譜/2025台灣實驗教育如何改進.svg'/></p> # 催化性財源的意義不是「扛下所有開支」,踐行性的支出仍須與各級政府合作。<br/>但是讓對的人在對的時間點做出對的動作,仍須一連串的開銷,這就須要催化型財源來買單 # 維運小額募款,本身就相當於一次「中型創業」,須要打造出許多工具箱,如:CRM 、 昭公信、訪賢、討論營造… <details><summary>如何改進</summary> ====(一)提高公共性==== # 推進教育實驗:以平價化與開門辦教育為重點。 #*找現有辦學單位與自學生群體合作,由合作單位去負擔招生的行政。 # 把好的自主學習當成要推動的新品,同步製作簡明易懂的「型錄」,讓各類利害關係人能很快看懂。 # 與文官討論他們可以接受的補助核結模式。 # 系統性調整教育經費編列邏輯,修改補助要點 #*今年開始推動「教育財政人才培力工作坊」 ====(二)優化治理==== # 將科層文官的治理高點,定在「國教署署長」。 # 影響兩委員會及研究地方教育發展基金。 #*行政院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把自主學習納入教育經費的設算邏輯。 #*教育部教育經費分配審議委員會:系統性將實驗教育納入各種補助要點,以及擴充其內涵覆蓋實驗教育的需求。 # 透過教育部實驗教育規範審查 => 形成實驗教育規範的基礎共識 # 與地方政府研議「實驗教育補充規定」 ====(三)選定縣市進行合作==== # 目前在地方政府實驗教育審議只有一種功能角色:准駁實驗教育,但是只做准駁,不可能做好 # 選定有較強意願的地方政府合作 #* 將地方教育審議的角色擴充為三樣: #*#「准駁」實驗教育 #*#以實驗教育規範的基礎共識為基底,去建立「秩序」,如「非營利」(是不聚斂錢,而不是不收錢) #*#「協助」實驗教育申請者透過自主學習,去緩解困難,打開出路 # 以跨縣諮詢+家長學生諮詢+辦學者諮詢+體制學校諮詢為基礎去設計並試行「地方政府補助規定」 ====(四)復振常民政治====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丁志仁/實驗學校光譜/改進實驗教育的利害關係人.svg' width=500 height=* /></div> * 「常民政治」的基本概念是:一不當官二不參選的普通老百姓,參與或監督公共政策治理。背後的意識型態是:揚棄青天,國家是人民的國家。 * 常民政治有如下優點: *#較不容易「異化」。不容易「屠龍少年變惡龍」。 *#規則健康:靠訴求被反復錘煉至缺點較少,以及倡議者勤於跟各方溝通建立影響力。 *#容易用小資源打開新的局面;比較珍惜經費與資源。 *#使用較多的非科層組織,較能適應變遷,參與者動機與動能較高。 *台灣常民政治的興盛期: 1990~2015 *#職業政治與常民政治兩方互補,形成「共軛民主」。 *#社運開創,政黨收割。 *#不靠青天領導。 *#走向公共:眾人之事眾人管,眾人之事眾人扛。 *#靠反覆微調解決問題。沒有大國麻木。 *看看當前的台灣,已經完全滑向「不正常治理」。歸其最底層的原因是過去十年「常民政治」的緩慢墜落。 *在實驗教育領域復振常民政治的起點:建立起實驗教育各利害關係人的 NGO hub 。 </details>
返回「
促進實驗教育正常治理
」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有關 MediaWiki 的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