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敦請總統與行政院長「秉忠治國,守義施政」 的原始碼
←
敦請總統與行政院長「秉忠治國,守義施政」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編輯此頁面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分類:福留子孫]] =<span style='font-family:標楷體'>守住教育經費保障制度 — 為孩子與國家未來留下最後一道防線</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標楷體;font-size:16pt'>總統賴清德先生、行政院長卓榮泰先生:</span> 我們謹以最急切的心情,寫下這封公開信。 隨著大罷免的結果揭曉,台灣教育將面臨 2000 年以來最嚴重的危機,你們的選擇與作為必將牽動台灣教育制度的根基,決定台灣下一代能否持續享有公平、普及與優質教育。 因此,我們誠懇地呼籲總統與行政院長:請秉忠治國,守義施政。所謂「秉忠」,是以國家法律與社會正義為依歸,不讓人民的權益犧牲於政黨的攻防之中;所謂「守義」,是即使面臨困難與壓力,也願意堅守制度底線,成全長遠大局,不為一時之便動搖根本原則。 ==《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法如何動搖公共教育經費制度== <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WNRF/教育經費編列因財畫法影響示意圖1.png' width=600 height=337.5 align=center /> 如上圖,依據 2000 年制定的《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第 4 條規定(註一),中央與地方政府每年度編列之教育經費總額,不得低於前三年歲入總額平均的 23%。根據行政院資料,2022 至 2024 年全國歲入總額平均為約 3.911 兆元,其 23% 為 8995 億元(適用於 2026 年),上圖簡化作 9000 億。 在 2025 年法定教育經費是按中央分擔: 46.79% ,地方分擔 53.21% 的比例分攤的。然而到了籌編 2026 年的教育經費時,行政院始終都保有兩手方案。 大罷免後,如果國會生態改變,《財政收支劃分法》(以下簡稱《財劃法》)可以再修,行政院將視修法結果再提中央對 2026 年教育經費分攤比例的主張,這一手我們暫稱為甲案。 大罷免後,如果國會生態沒有改變,則今年 3 月 21 日總統公布的《財劃法》修正(以下簡稱《新財劃法》)勢將實施,按《新財劃法》試算, 2026 年中央的財源將比原有財源減少 3753 億,而地方的財源將比原有財源多 3753 億。彼時行政院將主張: 3753 億的 23% 約 863 億教育經費,應隨收入轉移,改由地方政府編列。中央可以仁慈一點, 863 億算 800 億就好。教育經費編列調整情形如下圖: <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WNRF/教育經費編列因財畫法影響示意圖2.png' width=600 height=337.5 align=center /> ==中央教育經費可以真減 800 億,但地方教育經費卻不可能真加 800 億== 然而,問題在於:地方政府真的能承擔這筆增編 800 億教育經費的責任嗎? 我們認為地方政府實際上並不具備一下子就增加 800 億教育業務的能力,主要原因如下: # 執行人員不足:多數縣市面臨教育人力短缺與工作負荷超載,即使增加經費,也缺乏足夠人力與能量來執行新業務。 # 時間不夠:不少業務轉移也必須調整法令,短期內難以完成。強行轉移恐導致教育現場混亂。 # 縣市之間條件落差過大:同樣的業務,甲縣市或許具備承接能力,乙縣市卻可能因人力、經費、地理等因素難以執行,導致全台教育資源落差擴大。學前教育公共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 《新財劃法》本身的設計缺陷:《新財劃法》是依各縣市人口與工商稅額分配縣市間的財源,富縣多分,窮縣少分。與目前中央對縣市的一般教育補助採窮縣多分,富縣少分的精神剛好背道而馳。所以部分教育業務下放地方之後,縣市之間下放教育業務的規模與下放財源的規模,不但不會相稱,而且經常是逆反的。極易擴大「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的現象,離各地方人民受教機會均等的理想越來越遠。<!--加劇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與社會落差--> # 沒有動機:各地的首長與教育文官面臨人員、時間不夠;承接業務有困難;所分配款項與業務規模逆反等如山的困難,怎麼還會有動機去加編 800 億教育經費,以補足中央政府減編的 800 億教育經費?
返回「
敦請總統與行政院長「秉忠治國,守義施政」
」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有關 MediaWiki 的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