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計畫項目與微社群/合作倡議 的原始碼
←
計畫項目與微社群/合作倡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編輯此頁面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分類:計畫項目與微社群]] ===重建教育經費保障=== 自 2025 年 3 月總統公布新的《財政收支劃分法》,中央每年減少 3700 億的財源,地方政府每年增加 3700 億的財源。於是行政院擬減少中央 800 億的教育支出,要求縣市相應增加 800 億的教育支出。以維護教育總經費不增不減。 振鐸正聯絡大量民間教育團體連署,籲請行政院暫緩此一政策推動,因為在短時間內要求地方政府增列 800 億教育經費,有實際上的實施困難。 ===教育財政人才培力工作坊=== 鑑於國內教育財政人才之缺乏,振鐸正連絡教師、家長、校長、學者中,對台灣教育財政有實際操作經驗的達人,舉辦一系列的「教育財政人才培力工作坊」以增加我國教育財政方面實務人才之儲備,以圖有效運用財政資源,支持與發展新的教育典範。 ===補助要點資料庫=== 振鐸將三百多個中央對各級學校、地方政府、民間團體的補助要點,製作成全文檢索資料庫,以俾各界能更有效運用政府補助資源,推進教育之各面向發展。目前資料庫正面臨迭代與轉型,須要大家合力參與。 ===教育品質指標研究=== 丁丁與侯詠琪教授以及一批年輕人,正著手進行教育品質指標研究,初步方向是以學生的「適性」「揚才」「終身學習」以及「教育機會均等」為新一代台灣教育品質之指標。用以支持國內自主學習之發展。 目前前導型研究已告一段落,下一階段的目標是邀請國家教育研究院也參與研究。 ===全民國防教育十三單元=== 振鐸支持「發展全民教育微社群」正結合當前台灣的具體處境,發展十三個課程單元: {{wbn::全民國防開放課程13單元/課名簡表}} 這些單元分為國中小版、高中版、社會教育版,內容深淺不同。 目前約有半數單元已有現場教學經驗。 而我們希望全民國防教育能超越藍綠,逐步為國人所熟悉與接受。 ===支持型審議=== 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已歷十年,振鐸在 2025 年組織了三場「台灣實驗教育對話與合作」的論壇,論壇中許多先進提出實驗教育審議,應該進一步向「支持型審議」推進,讓審議制度更能幫助實驗教育的參與者。 然而此一推進須要有縣市端的參與及合作,更期待能列入明年縣市地方選舉的候選人政見中。 ===催生良好的自主學習陪伴者=== 如前所述,在三場「台灣實驗教育對話與合作」的論壇中,大家發現目前「素質良好的自主學習陪伴者稀缺」,一直是自主學習發展的瓶頸問題。 所以至少有三個青年團體正致力於克服這個問題。振鐸和這些團體都有合作,更希望能更「結構性」地解決這個問題。 ===維護《自主學習基礎文件》=== 自主學習已成為台灣教育現場發展的主要方向,此點無庸再懷疑。然而關於自主學習的各種論述、哲學、方法在教育現場中卻極為紛雜,甚至可以說是「一詞多義」。 丁丁除了 2021 年與曲智鑛合著《讓孩子做學習的主人》一書,這幾年來也不斷和現場就自主學習與工作者對話。目前正集結一些高端的友人,期以每半年為週期,發展一輪《自主學習基礎文件》版本,期待大家的談論與操作可以朝向共識更為靠攏。 ===近未來數位公民=== 人類社會在短短的三年內,迅速滑入自然人與 AI 協作的局面中,更種「不可靠、不真實」的訊息每日在我們身邊與日俱增、與時俱增。傳統「媒體識讀」的觀念與方法,根本跟不上形勢的迅速變化。 自去年起振鐸、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教育部終身司,就有針對此問題的專案在默默推進中,今年已進入第二期計畫,非常希望能與新北市能在這方面有所合作。 ===動手學科學=== 振鐸學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推動動手學科學已經六年。這一路的課程要求:只能使用生活中的材料和現象;學生要動手做;必須設計探究問題;課程設計以 CC 授權釋出。這樣學生學到的科學,才會是「幫助他看懂世界」的科學,而不是幫助他應付作業和考試的科學。 過去動手學科學曾經在明文兄的治下與新北市合作,期待未來還能再合作。 ===維護自主學習的長連結網絡=== 丁丁在過去半年之中,親身拜訪十數個號稱有在做「自主學習」的學校或實驗教育機構,對談人數高達四十位。初衷其實是希望當前校園中的自主學習典範能持續推廣下去。 丁丁深刻發現,這些老師他們推進自主學習的「同志」其實常常不在「本校之內」。但經驗告訴我「孤立的進步,永遠只能枯萎而死」。所以立志要為這些還在校內推自主學習的老師、校長們,建立一個可以互相支援的常態網絡。 ===社大青銀共學社群=== 一年多以來,丁丁和新莊社大正致力於連結兩種社群:一種是社大傳統的大齡國民講師和學員;另一種是 18 ~ 35 歲的青年世代,讓他們一起組課,一起學習,交流想法,探討問題。 這是個很特別的年代: 5~7 年就會形成一個新的世代,當代社會卻強行將好幾個世代壓扁在同一個社會溝通與共治的生態之中。在這種脈絡下,催化並促進跨世代交流與溝通就顯得很重要。而「共學」則是跨世代溝通的理想形態。
返回「
計畫項目與微社群/合作倡議
」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有關 MediaWiki 的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