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自主學習三日譚QA 的原始碼
←
自主學習三日譚QA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編輯此頁面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分類:自主學習三日譚]] ==A中群主要 QA== ===教師/引導者角色=== #自主學習教師該介入多深 #:A、引導者依自主學習者的狀態給予合宜引導”介入”的深淺應沒絕對。 #引導者應具備哪些特質才有利群學發展 #:A:玩得心滿意足,玩得(升級)有難度、有細節。 #若孩子不願學習只想玩如何幫助他們自主學習? #:A、玩得心滿意足、 #學生想的都太難怎麼辦?每人一個主題該怎麼做? #:A、幫他聚焦、縮小範圍讓他知道有一些基本問題他並不理解。 #如何引導不同能力學生訂定任務? #對弱勢孩子基礎不足如何自主學習? #學生和老師都是自主學習新手有甚麼建議? #觀察小隊輔視看他們如何引導我們自主學習? #:A、就來參加政大自主學習研習。 #家長是教師的阻力或助力?亦可接納共同備課協作教學 #:A、可以先找理念相近的家長減少阻力。 #:A、家長是阻力或助力要看老師的功力,有技巧的引導有技巧地拒絕清楚的底線彼此不逾矩。 #對於不感興趣的項目如何鼓勵孩子自主學習? #:A、就放棄吧! #:A、群學以多數決定公約來讓少數人配合學習自己不感興趣的。 #自主學習的一開始是寫出自己的需求若是如何執行在課堂之中讓學生順利寫出表達出自己的需求?且這需求又和老師設定的教學目標有關? #自主學習是自私的嗎? #:A、可以,但若是群學則需要討論協調。 ===二、課程/活動=== #自主學習有一定的教學模式嗎? #:A、自主學習無一定模式但應具備部分必需的元素及目標或脈絡、理念。 #:A、自主學習應是一種學習理論,大部分人須被引導進而善用此模式學習共達目標。 #差異分組學不利自主學習嗎?自主學習可以學到樂於分享嗎? #自主學習可以持續多久? #:A、活到老學到老只要他(她)願意而且享受學習歷程。 #:A、當自主,也就是自己是自己的學習主人時,不管教學的模式為何學習者就會有源源不絕的學習動力,掌握自己的學習節奏而成為樂在其中之人。 #有哪些書籍可以清楚介紹自主學習中老師是資深學習者的實例 #自主學習一定會成功嗎?中間過程如何修正? #:A、會成功(過程就是成功),回到自身的需求不管有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 #:A、依孩子的需求而滾動式修正!當引起孩子有開始的動機時已成功啦! #自主學習可以放空嗎? #:A、自主學習當然可以放空,放空也是一門學問v.s.學習。 #差異化太大如何分群自主學習? #:A、讓群內每個組員可以有自己的進度與目標。 #週數是否對自主學習安排上有影響? #:A、可以,若時間夠給放鬆思考空間。 #自主學習從學習者自身需求出發 #怎麼讓學生丟出議題而又不失焦 #:A、自主學習從學習者自身需求出發。 #:A、教師可設定學習階段目標,引導學生逐步完成。 #個人自主學習毫無疑問偏自學或被引導,群學是否因一成員而導致失敗或共享好壞成果? #能夠自主學習露如何評量成果? #:A、學生自己評量自己建立自信。 #:A、可以陪伴孩子一同完成”成果”,在與孩子一起反思學習歷程是否有達到個人目標、歸納及應用。 #大家都適合自主學習? #:A、大家都適合自主學習 #如何將學習經驗遷移到學生學習創造學生學習機會並享受學習? #:A、everyone can create. Everyone can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每天都在發生啊! ===三、群我關係=== #除了群學還有還有甚麼自學方式? #:A、自己也能組課。 #自己一個人的自主和一群人的自主有甚麼不同?群學的力量為何? #自主學習者透過話華釐清或對話目標以達成共識,若有爭執是以群體主流為優嗎? #:A、目標是誰的?為何要有共識? #:A、目標可以一致共是可以很廣,殊途同歸。 #甚麼是自主甚麼是學習?合起來只是名詞集合或有意義? #大家對自主學習的共識?認知是否一致? ===四、哲學/未來影響=== #自由? #:A、自由=責任。 #有點懂又不太懂只了解自主學習表面? #主學習對人類未來社會發展提供甚麼有利基礎? #:A、能順應時代的改變自在生活,甚至創造改變。 #:A、從制式的教學讓特殊小孩有不同的學習風景,「教師」引導小孩很重要。 #:A、當我們如此不同又同是一時人類因此提升,不在學多學少在同理互助提昇。 #學習能力本身較差的孩子如何運用實驗教育成為一株飄香的花? #:A、天生我材有專用,讓自己找到自身優點而別人也認同。 #:A、讓孩子知道他是誰,讓他成為自己。弱勢的孩子也需要心理支持呦! #:A、主動找答案,蒐集資料的能力、整合能力。 ==B中群主要 QA== ===自主學習大哉問=== #什麼是自主學習? #*實作算自主學習嗎? #*在框架中,學生以自己的經驗為本,習得新經驗之後,再以此往下學習,這樣算自學嗎? #*:A:老師也要適時引導提問 #*:A:當學習伙伴跟著他人一起共同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否適合專才教育?<BR/><BR/> #自主學習是放任嗎? #*不寫作文、不寫習作也可以嗎? #*自主學習都是學生想學的學習內容,可以嗎? #*:A:不能全面放手。還是要看單元、內容設計,比較好著手、慢慢來。 #*如果孩子都不想學也沒關係嗎? #*:A:等待 #*自主學習的內容都是沒有範圍的嗎? #:A:回到孩子找不到的原因去探究、討論,也許適配性、多元性是需要助人者協助的。 ===How引導=== #各階段/年齡層學生如何引導自主學習?有哪些需要注意的要點? #*國小中低年級 #*國中階段 #*混齡 #:A: 以高職專討(專題討論)為例 ,前期找主題需要2~3週,主題不可太發散,教師可提供一個框架,由小主題再向外延伸一點,比較有成果、成品產出。 #:A:低年級指導語簡單、Project也簡單。 #:A:先從簡單任務開始,設定一主題,請學生分組探究該主題有興趣的面向或案例,自己找資料結合,跟全班分享。 #:A:利用線上教學平台,例如:數學可用均一、英文可用多鄰國、Pagamo…… #:A:自然領域利用額外時間做專題研究(科展) #:A:適性將學生拉回主題,不要離題。 #:A:可以先發散討論,再收整。 #:A:老師是自己課堂的時間掌控者,若覺得超出太多,可試著聚焦。 #學校內自主學習的空間? #*課鋼 #*時間 #*如何面對考試?月考/會考/學測…… #:A:學生可向縣市政府教育局提出自主學習方案,可在體制內實施自學課程。 #:A:在彈性課、課後多元時間實行 #:A:需先確定自主學習的任務,才能確定自主學習的時間。 #:A: #學習動機引導 #*學生提不出自主學習方案怎麼辦? #:A:學生一定有能力提出自主學習方案,只是老師要有開放的心胸去接納。 #:A:自主學習是建立在興趣之上就會主動探究。 #*有引導語嗎? #*老師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 #組課有流程嗎? #*老師需要搭建鷹架嗎? ===How評量檢核=== #自主學習需要檢核嗎? #:A:需要檢核,但形式需符合目標。 #如何檢核自主學習是否達成學習目標? #:A:透過最後的Reject成果報告檢核成效 #:A:分享、發表方式:自己(態度、成長)<BR/>他人:被引發自主學習 #:A:回到最初課程設計的內容、表現、目標等,建議「知識、情意、技能」可以有多層次的判斷標準。 #如何評量群學的效度? #若學生進步幅度小或沒有如何調整? #如何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 ===助人者的限制=== #助人者的限阱是什麼?可以舉例說明嗎? #:A:在引導孩子時,孩子找藉口要你直接完成所有的成果就是剝削。 #:A:也可能反過來,讓孩子無法獨立自立學習,永遠都需要依賴特定的引導者,也是種剥削。 #重用學生處理行政,不設各處室在國小可行嗎? ===OST=== #OST的優缺點? #:A:可以隨時換組討論很自由 #:A:每個人都可以在自由交流中帶走一些想法觀察。 #:A:也許答案不在這次的討論中,讓大家進入狀況。 #如何讓OST的討論聚焦? #:A:先解釋提問、釐清問題,讓大家進入狀況。 ==C中群主要 QA== ===親師=== #在實驗教育裡,家長和老師的關係如何幫助學生?家長怎麼做? #:A:給孩子充裕的時間,在學習上模索,如幼兒溜滑梯,如果想溜可以溜到想停為止。沈浸的時間要足夠,「足夠」則因人異。 #:A:相互交流彼此眼中的孩子(多元視角認識孩子) #:A:讓家長覺得你不是在批評他的孩子,而是在幫助他的孩子。 #:A:孩子沒有狀況的時候,師可以先讚美定孩子,有狀況發生時,老師的話,家長才可能比較容易接受。 #:A:有的時候家長也只是需要從老師這邊得到一些支持的力量。請多用安尉、鼓勵、讚美的這語。 #為什麼家長和老師關係總是互相猜忌? #:A:放下身份標籤帶來的立場,回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大家都想從不同角度照顧學生) #:A:覺得付出與獲得不對等 #:A:感覺像溝通不良,彼此信任不足。 #家長若想自學,孩子也在旁邊自學好嗎? #:A:成為夥伴,不分角色。 #:A:當然可以,只要孩子願意學,彼此也想配合都可。 #:A:可以,但不該干涉指導變成教學課。 #:A:家長自學還有孩子在身邊是很好的,孩子在家長學習的氛圍下會自動融入並習得如何表現或展現學習應有的狀態,不管是正負面的狀態都是好的。 #與家長的溝通?家長的參與程度?要求? #:A:有疑問主動溝通。 #:A:程度與角色因人而異 ===動機=== #如何讓沒有學習動機的學生,從頭引起學習動機,找到他想要學且有興趣的? #:A:尋找學生的亮點。不斷加入新的事物或別的科目融合,提高學習興趣。 #如何找到主要動機? #*自我探索,認識外,還有? #*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 #:A:將課程目標(課綱)融入生活 #:A:當自己再怎麼累都願意做,很有熱情的事,這件事就是自己想要的。 #若凡事都順著孩子的毛摸,孩子的偏食情況該怎麼做呢? #:A:讓他在愛吃的學習裡吃個透徹!也可以提供類似的食物試吃。 #:A:偏食的成因?為什麼要在乎偏食? #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我可以是被動學習者的角色嗎? #:A:可以 #:A:這是個好的過程,但要相信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天能找到自己的主動性。 #引導者主觀營造的學習環境,對學習者而言是否還保有主體性? #:A:主體性在於認同、尊重,提供適切的環境。 #站在孩子的立場,能引發孩子自主學習的,往往不是目前學校的考試科目,所以身為引導者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A:from自身價值,擔心與關心間找到平衡。 #:A:引導孩子自主學習又能考試,需要先了解孩子的喜好,再花時間準備備案。 ===制度=== #自主或實驗在體制下如何兼顧升學?亦或是就不考慮升學? #與課綱(課程進度要求)的對應? #目前實驗教育學習群的學生與家長群,多為社會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這樣不夠多元的族群是否可能讓實驗教育走向精英化?我們並無法真實聽到來自中下階層的家庭,對於教育真切的需求與想法是什麼?有些擔憂實驗教育的多樣性⋯⋯ #:A:有系統的方式,比體制內更靈活多元。 #:A:不清楚中下階層是如何區分,若是以經濟收入做區分,許多經濟並不優渥的家庭,也在實踐自主學習。而更多高收入的家庭,也並沒有帶著小孩自學。自學與否有許多選擇的樣貎。而自學者並不一定會成為所謂菁英,想成為菁英的人,可能都去念全美語學校了吧! #在校園內實踐自主學習,老師的角色的可以怎麼做? ===資源與方法=== #適合的年齡層?資源有哪些?從哪來?從誰得到? #:A: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 #自主學習的方式除了群學還有哪些? #:A:共讀、同好會,為自己找各式資源去投入。 #疫情很多時後得線上學習,給孩子手作、maker有何方式可以提升教學環境? #如何引導精障生做自主學習?(特教以外的場所) #如何和國小學童說明什麼是「網絡」,看不見摸不著,30年前不存在,但現在又人人需要的這個東西。 #邊緣人怎麼辦?衝突怎麼辦? #:A:先理解是他自己喜歡邊緣,還是有其他的原因。老師也可以一起合作。自己做他或許比較自在。 #台灣有沒有專門講「效率學習」的書?(有看過書和國外的課程了) #:A:效率、效能熟重? #:A:加速學習 #:A:教育心理學:了解人如何學習 #:A:覺得學習不應該用效率來衡量,而是用吸收效果。 #自主學習的界線該如何先前制定,或與孩子討論?舉例,孩子想在校園生火,學習野外求生技能。 #:A:安全為上,上級認可、開放性討論 #:A:這個出發點(想學習)很好,但有一些風險。應該與他一起討論,分析此事可能帶來的風險,那效益又是什麼? #:A:尊重。先了解不同立場的人的想法,再決定如何,如果了解後仍要,自己需要負責什麼?願意自己負責嗎? #自主學習的軌道之建置和發生? #自主學習的心理準備?和一般學習的差異?給一般學習者的須知?需要的外在環境又是? ===其他=== #這次工作坊的學員是如何挑選的?(錄取資格?)(除了我大家都好讚) #:A:個人主觀 #在學習的過程,會有很多人的「判斷」,如果這「判斷」有準則的話,是什麼? #:A:我要的是什麼?我有得到我有的嗎?當中滋生出什麼?我的感覺如何?(有時是有意外收穫的) ==全體主要 QA== 紀錄:黃鈴諭,閉恩濡 #體制內的必修課 #情緒如何影響學習 #引導與引導者:A,B #關係:A,B,C ===恩濡先貼逐字稿,等下再編輯:=== #詹志禹教授:自主和合作的關係?<br/> 教育心理學的證據顯示:自主學習與結構限制,兩者並存效果最好。完全自主與教師完全放任,在審議會也會受到質疑。缺乏鷹架與結構,往往不知道該走什麼方向,縱容自己的嗜好或興趣。老師所賦予的問題與任務,也是老師賦予的結構。結構性太強,自主思考的機會與內在動機也會降低。<br/> 我和周樂生聊,實驗教育其實是在走鋼索,在兩種方向做動態性的平衡。自主太強,散亂;結構太強,自主性降低。我這幾年感覺我們很像在走杜威之後,進步主義學校的狀態,也是我們現在很多實驗學校的理想。但是我們觀察,美國進步主義學校,在實務上的實踐,會太遷就學生的興趣,完全放棄老師自己專業上的判斷。因為這樣會忘掉,去開發她潛在的興趣。如果只限於他已有的興趣,那種以學生為中心,只是讓學生留在他自己的舒適圈。你給他一些挑戰性的任務,讓他內在動機與外在壓力並存,可以讓他踏出舒適圈去成長。跳脫它僅有的興趣範圍,要做到這種事,就需要某種結構。夏山學校也有類似的經驗,有人在60-70年代,去做過很多評鑑,佢追蹤已畢業的校友。有些人覺得是很快樂的回憶,也有些人很後悔。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因為他在某些經驗上,過度遷就學生。那因此沒有讓學生有成長性的經驗時,很容易讓學生回頭看,也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在學生中心與教師中心之間,還有課程之間,三者產生動態性的平衡。 *丁丁回情緒組:<br/> 有一定敏感性才會討論這個問題。有很多人會把他歸咎成,我備課不夠完整、我資料搜集不夠完整。一,我們所有的夥伴,開始培養自己後設能力的素養。眼睛所見耳朵所見的現象曾,但是現象曾之下,有更深的脈絡,例如佛家講因果。那如果一個人沒有後設的能力或素養,跟他談情緒的處理,只是空話。建議大家開始培養後設能力。⋯⋯這些互動底下是被設計過的。試著想想看,他底層設計的邏輯,這樣比較能抓到,「大家在幹嘛」不會從表象上看到的大家在幹嘛,就是賴上面的相簿。<br/> 第二個,想辦法給自己找一個框架,因為我們不是高僧大德,當你開始培養自己後設的能力和素養,你會發現很亂。那你可以參考不同學派,處理這種問題的框架。例如現在兩岸最紅的是薩提爾,或是阿德樂,或是同儕諮商。你在選擇框架的時候,沒有對或錯,只有緣分深或淺。你不是那個風格的人,不需要應學那個風格。這跟你的個性有關,沒有好壞。像我就選理情治療。你選一個能呼應你自己狀況的參照,多花點時間去理解,最後把他調整成你的個人版,通用版對你幫助不大,要讓這個框架對你更有用,就是把通用版改成個人版。什麼時候你知道要有個人版?就是當你能寫出他的座右銘。<br/> 你要了解你絕大多數的大人都是需要療癒的,你的責任不是要去療癒這二三十個小朋友而已,而是二三十個小朋友背後的家庭。所以你就發現,我們教師培育的歷程錯很大,因為我們都在做單兵作戰,而不是陸海空作戰。我們教師要學會和心理師合作,你有很多時間可以和小孩相處,從他們身上得到的資訊可以提供給心理師和社工師,你如果不會和這些社會資源一起合作,協助他的家庭,你出在大的力,在課成與輔導上,都沒用。還有最近教育界開始很重要推展的,「同村共養教育」<br/> *詹教授回應情緒組:<br/> 社會情緒。以前在國外,讀博士班時,我周遭很多朋友去國外留學,有很多後來放棄學位不再讀博士的,大部分是因為情緒問題。我幾乎沒有碰過因為能力不夠而放棄學位的。我回國內指導碩博生,也很多無法完成學位的,是關係中複雜深刻,難以處理的問題,複雜到我作為老師,我必須承認,我作為老師我也沒辦法處理。最近教育部高教司有成立一個叫做「社會人文標竿計畫」,其中一個主題計畫,是幫助中小學老師,去培養「社會情緒素養的提升」。丁丁剛剛講的我滿同意的,療癒自己療癒他人。我也曾寫過一篇文章在討論,我們作為中小學老師。我做到主管,我最大的挫折是做到教務長的時候,因為不同教授要爭這個要爭那個,一個頭兩個大,我自我療癒的方式就是要到河邊散步。還有就是跟好人相處很愉快,你在你原先的環境很孤單,<br/> 輔導管訓的經驗,關過一兩年,黑社會的小儸儸,那時候我對自己輔導諮商理論的自主學習,我就是一個理論用一個月,每個月用完後,我就開始檢討,每個理論的限制是什麼。用完之後,我就把那八大學派丟掉了,像張無忌練功一樣。把太極劍法全忘掉,而留下的是一種統合的狀態。跟你自己本身的個性、風格適應得最好,變成個人的風格和特色,所以每個人統整出來的都會不太一樣。近幾年興起的薩提爾,也不是 主管在否定你在情緒教育上的努力,你反過來想,這個人也是需要再學習的。他是一種自信的問題,你面對家長也是這樣。我以前帶政大實小,那邊的家長都是政大教授,會管你上課的那種,你怎麼辦?你要有教育專業的自信。他有他的專業,但是你要用你的教育專業說服他,為什麼我這麼做對你的小孩是好的?而不是流於當下的功效或績效。說服他為什麼你重視小孩的情緒?情緒對他的身心發展有什麼重要?<br/> *C群的問題與回答們:「關係」<br/> *如果每件事都順著小孩的毛摸,學習偏食? 詹老師也有提醒說,要在老師和小孩的角色中間的動態平衡,而非完全放讓他去做想做的事。我之前觀察到是說,他因為缺乏自信,他特別喜歡某件事,他做的事情永遠只有哪幾件?問他為什麼不敢嘗試?原來是怕被別人評價,覺得自己不夠好。知道這件事以後,我們陪他一起設計新的挑戰任務,鼓勵他「只是讓成果發生一點變化」。我不覺得小朋友是完全因為挑食,而是因為沒有適當的引導,且所知道的有限,需要有人給他一個額外框架。<br/> *關係的部分,我們在談的很多,又是家長又是老師的身份。所以我們的關係是多重的模式,但是體制強調專業分工,老師只能是老師,家長只能是家長。我們面對小朋友,處理的方式,如果我是家長,我就會回朔到過去我爸媽管教我的時候。那延續剛剛偏食這件事,有人發明不同課程,可是除了知識的探索,情感這塊也很重要,就像剛剛說的自信心的部分。這是我談到關係和情緒,我自己的歷程。<br/> *如何把這個多重角色,和我們所面臨的關係衝突,比較和諧的處理?這就是我們現在探討的題目,那我們明天下午會有更詳細的發表。我們確實是想把這塊做好,因為以前在體制現場,老師只關注提升學習成績,而不講情緒。可是明明成績,我有更有效率的方式提升?好現在這段都是他自己的自述,我不太確定跟我們題目的關聯⋯⋯<br/> *關於關係的部分,與家長的溝通和家長的參與。為何家長和老師總是互相猜忌?有個夥伴是家長,我丟了一句瓦給他說「所以你要對老師好一點」,但我其實是回應他早上說的「我就要看看你們這些老師在幹嘛」我覺得這就很像詹老師剛剛講的,帶著評價和成見,有這樣的前提,就會產生猜忌的關係。偏食是因為他從沒嘗試過,害怕未知,他就會拒絕。那我們把這個未知縮小,例如新的食物,把他切更小塊,讓他嚐一口。然後他也不是非學這個新東西不可,也有很多不同的食物可以補充營養給他呀。(詹老師補充這個做法是拆解問題,然後漸進)<br/> *A群的問題 與回答們:「關係」<br/> *情緒的關係,人際得關係,感情的關係,都發生在學生之間,親師之間,主管之間。以前帶課後社團就有出現學生排擠,或是嘗試談戀愛的狀況。親師之間則是,家長會坐在課後社團一邊聽,然後做筆記,然後跟老師確認練習的要點。老師和老師之間的關係⋯⋯(沒聽到,旁邊太吵)<br/> *我有個看法,就是我們學校。我會把老師和學校之間的關係,分成「經師」和「人師」。我們會用自己的專業帶領,那學生有沒有學習胃口?那就是我們「人師」的角色,如何看見每個學生的特質和需要,優勢和需求,去做引導和帶領。<br/> *B群的問題與回答們:「」<br/> *在框架中的學習,是自主學習嗎?我們在想這個問題回答時,和一個夥伴一直聊,然後和魔豆學院的某個老師一起聊。我們發現,在學生和老師之間的相處,產生某種溫度(正面的),那我們就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一些態度,他就會產生自己的自主學習。學生在任何的場域中,他就可以以老師作為方向,照著這個模式和模樣,引導他永遠在那個框架中。我覺得這層關係很重要。<br/> *昨天的ost討論時,有人提到,自主學習時如果我只有一個人,會碰到很多困境瓶頸。所以群學的關係很重要,當那個關係產生,不管是師生,親師還是親子,會有很棒的火花,可以互相影響,看看有什麼嘗試機會。這是我昨天比較有感覺的地方。另外想分享的是,其實體制內的老師,我想信大家都很忙,有很多任務要執行,其實在環境的壓力下,老師很難好好和學生培養關係。以前下課的時候,老師和學生會再一起玩,其實這是老師在和學生建立關係,學生也因為這個關係,更願意接觸不同的課程。可是在現行體制下,老師都在忙著應付既有的任務,和學生培養感情的時間更少了。<br/> *詹老師回應:<br/> 我要很明確的指出,「關係」是實驗教育的核心。我發現有些實驗教育學校,都把重點放在課程設計,怎麼做有特色的課程,怎麼做教學方法。其實關係很錯綜複雜,師生,同儕,專業社群,老師和行政團隊,還有學校與家長。這些氛圍都會對學校產生重大的影響,如果分為持續下去就會變成學校文化,當已經固著成文化很久時,就很難鬆動。有個學校在轉型成實驗學校前夕,我發現一個危機,這個學校的課程很好,可是老師有霸凌學生的嫌疑,還上了新聞。本來只是幾個學生在教室裡的打鬧,主任路過覺得太吵,學生叫了那個主任的外號,主任因此情緒爆發。兩方各自說法:主任說他要抱著學生,避免學生情緒太衝動;學生認為主任衝過來要打他。從我的角度看,我會覺得成為實驗學校的底蘊還不足,只把重點放在課程設計,我認為師生關係中有幾個很重要的成分:一個是幽默,一個是平權,一個是理性,一個是友善(忘記,好像還有一個)總之我會建議說,應該要把這個「關係」,氛圍與文化的經營,放在實驗教育的核心。<br/> 關於怎麼引導學習,就是涉及師生關係。我個人是滿相信自我決定論的,在我的教學裡,我也是用這個方式在進行師生關係。這個理論是說,你要提供鷹架讓學生自主學習,但是又不要介入太多。例如你可以給他倆三種選擇,但你知道其實結果都差不多。(但是這能讓他感受到自己有選則的空間)其實你只提供讚美或形式讚美時,他會非常在意評價,當孩子長程在意評價的樣子,他就會很怕失敗、被人嘲笑,那嘗試新事物的勇氣就會降低,不敢走出舒適圈。學術上的研究也是這樣,但是我們發現,讚美的效果是偏低的。但是我們的文化都倚賴讚美。拆解,漸進,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因而建立自信。建立在他已經有的基礎上,變化一點點,得到一個新的成果。讓孩子去嘗試,又有成功經驗,會提升他的我能感。<br/> 最後是關連,和他的同儕好朋友,他會開發出一個更有意義的學習。透過同儕的關係,為學習賦予新的意義。如果學習過程能幫他建立有意義的關係,那這個學習過程的內在動機就會很高。七十趴到八十啪的成功經驗,能提升他的能力感。<br/> 建宇再回應:我覺得關係很重要,以前翻轉教育都在講教學法,如果老師可以在多方面給我們一些引導。我覺得很開心,希望老師可以在多給我們一些引導。<br/> *丁丁總結:<br/> 一切都跟提升生命的維度有關。你如果沒有做到這一點,你永遠都會覺得自己如逆水行舟,累死。但是如果你想提高小孩的高度,你自己也要成為願意提升生命維度的人。否則就是緣木求魚。目前現場老師,很多投入的是一種工業化的教育系統,也就是培養學優生的系統。百分之八十接受師培的訓練,就可以接受這種工業化的教育系統。而如果願意持續提升自我的人,佔百分之二十,就已經很不錯了。因為工業化是在馴化人類,把人類變成生產力。現在的教育體系就是符合這樣的馴化目標。未來不晚於二十年內,教育大洗牌,由工業化教育系統轉換成自主學習系統。<br/>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科學改變,第一次是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把絕對時空打破。第二次是出現量子力學,就是微觀世界。微觀世界裡一個例子可以出現在甲點,也可以出現在乙點。第三次是1970年代,電腦科學讓非線性科學出現,讓我們能研究混沌。生命或準生命現象,只會發生在結構或混沌,兩者之間很薄的交界面。回到詹說,如果你想讓你的教學向生命一樣,你就不可能讓教學全部結構,也不能全部混沌。而且你進入自主學習現場時,你發現學生他,總是用他現有的已知的,來處理問題。你會發現當學生獲得治理的權利時,百分之八十的狀況,都不是在優化自己的學習,而是在降低自己的學習強度。<br/> 如果你希望走到自主學習的路上,你把自己的角色轉換一下。你就是個資深學習者,你只是比小孩提早走過幾年路。第二個,你不要再想你的工作是傳道、授業、解惑,而是轉換成陪伴、嚮導、教練。你要做這種角色認知上的改變。我實在還是要給個基本核心的提議:盡量,做自己,但不做任性的自己就好。你想往說,要所有小孩都喜歡你。小孩不喜歡你有關係嗎?沒有關係。但是你不會任性。有潮流在,這個潮流最大的指向,就是我們必須把下一代,養成土雞,而不是養成飼料雞。不管你教什麼東西,你的小孩只想透過一種專長,養活自己一輩子,基本上不太可能。你只能讓他一直保持學習的狀態。為什麼新加坡要開始放棄教育分級制度? 因為這種制度下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是維持終身學習的狀態。但是我很不看好,因為推動這個制度的改革的核心之一是老師。但是新加坡的老師也是在這個分級制度下產生的,他們要改革的是培養他們的這個體系,應該很難做到。總之我覺得會來這三天營隊的人,是會持續提升自己生命的人。<br/> 自主學習是一個生態系,不是一個教學法。 ==核心QA== ===自主學習的誤解=== #自主學習等於自己學 #自主學習VS.快樂學習 #有自主學習的空間,學習者就會有高學習動機 #自主學習VS.主題式教學 #自主學習VS.專題導向學習(PBL) #自主學習VS.結構限制 #無法兼顧升學? ===自主學習中的親師生關係=== #教師角色 #群學 #家長角色 ===自主學習資源池=== #個人的基本能力 #各類型學習資源 #*線上 #*真實世界/社區
返回「
自主學習三日譚QA
」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有關 MediaWiki 的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