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0ST/體制內的必修課 的原始碼
←
0ST/體制內的必修課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編輯此頁面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分類:自主學習三日譚]] :提案:體制內必修課的自學習方案設想<BR/>(如何讓學生在必修課中學習選擇與負責) :提案人:蘇倚恩 :場地:創意實驗室 :點數:34點 ===討論=== ====一、什麼是必修課?==== <div style='float:right;margin-left:10px;'><img src='http://urclass.net/EMEP/20220124/upload/images/OST/體制內的必修課.jpg' width=400 height=*/></div> #A:校內本來就有的課程 #案例討論:高中探究與實作課程 #*選課流程:填寫表單-學生選擇「採索」、「學習」、「自由」學群擇一 #*探索、學習學群: #*#課程中會設計探究主題 #*#選擇前學生會知道課綱和任務 #*#學生會很投入 #*自由學群 #*#學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沒有任務、沒有產出 #*#成績:60分 #*#有學生完成沒有安排任何要學習的計畫 #*#放空、玩手機 #*教師的角色是什麼? #**資深學習者? #**#老師提供範例 #**#一起學習 #**#在師生對話中創造出另一種可能性 #**老師會把期待不自覺的放到學生身上 #案例討論:三民高中 #*前6週先探索:探索後先有分析,再進行群組 #*10週:擬訂自主學習計畫,執行。 #*成果發表 ====二、條件==== 自由學群 #學生會找自己想做的事--每週要和學生一對一的對話--查察 #學生選擇有意義的課程--學生如何分辨有意義或沒意義的課? #自由學群的目的--覺察自己的狀態 #學生選擇困難--可能是外部資源不足(建議:老師可提供範例) #提醒學生擬定新目標、建議 ====三、待討論==== #負責在哪裡出現? #任務式的選擇 #學生如何在課堂中學會選擇與負責? #課程中的自主學習在哪? ===紀錄=== 倚恩自己課程上將參課者分為採索、學習、自由學群,選自由學群的分數是60分。 *討論過程中的收穫 *#放空,學習動機不高又不知道要做什麼的學生。 *#在這種課堂上的學生,外表上是放空,但不是真的放空。 *#在教學上如何提升學習動機,在討論中學習到如何將放空引導到有內容的放空。 *#給學生階段性的任務,在自由學群的部分,老師的角色:專家?資深學習者? *#透過跟學生的對話中,創造出另一種可行性。是老師沒想到的,學生也沒想到的。 *#放空的時間,在要進入到下一個階段的時候,放空的時間是一種對下一階段做準備的感覺。 *另一種觀點 *#體制內的校訂必修課程,有所謂的彈性學習時間,在這個彈性學習時間當中,又分為自主學習、彈性活動、選手培訓…自主學習底下開的課其實又有很多,倚恩說的應該是自然科學底下的探究與實作,比如我的學校在蘆洲,他可能在融入在地的文他當中,帶著學生出去探索學習,比如訪談附近的美食店家,到最後做成一個英語相關的訪談影片。類似像這樣子的所謂的自主學習,像我們學校的自主學習,前4週的部分是讓學生去做一個試探、老師會像一個輔導老師的角色,搭配其他的性向/心理測驗,讓他從中可以從中做一適性的測驗,透過測驗讓學生了解我可能是研究型的人、我未來可能適合走什麼樣的一個學群…所以老師就是一個評估者的角色。 *#我跟倚恩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和倚恩有不同意見。倚恩認為自由學群可以放空,放空過程中他看到學生一直在玩手機,他也跟學生講好這是你的自由...但這部分如果我是老師,我沒辦法接受,這二個小時當中,老師在培育的過程中,如果學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他當然不知道未來的方向是什麼,老師其實是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你如果就讓他放空,他放空半小時我可以接受,他可能在思考我到底該怎麼選。但他如果放空二節課,他在玩手機,那這學期過後,他就是給你60分,這就是一個教育過程,在108課綱底下的一個**時間,他其實是校訂必選課,學生就是一定要選.所以他60分他也覺得他很開心啊.我玩手機現手遊我可以有60分,我當然很好啊! *#但是玩手機可以怎麼玩、我可以去參加比賽、我可以從事相關的多媒體…可以從一些類似的探索,而不就是我就是玩手機,然後玩了20堂課,然後我有60分,然後我覺得很開心。我覺得老師的角色很重要,老師應該要引導、應該要陪學生做生涯探索,這就是我跟倚恩有不同意見的地方。有的學校會安排課程20週,我們學校會扣掉段考3週,那他前3週去探索、後面的幾週還是可以自己去組成一個自主學習的團體。譬如在6週的探索當中,我發現到我對於餐飲有興趣,可能有幾個夥伴也跟我一樣對餐飲有興趣,剩下的10週我們擬定一個我們3個人自己的課表,然後這個時候學校就會分成不同的學習區,也搭配不同學習的老師,陪著這群孩子去做相關的探索,我覺得這才是最重要的。學生在探索、老師在陪伴輔導,這才是最重要的。 ====詹志禹老師的回饋==== 這個問題在討論自主跟結構的關係。 在教育心理學的領域,有非常大量的證據顯示,自主學習跟結構限制,二者並存時效果最好. 也就是因為如果學生完全自主的時候,老師變成非常放任的時候,這時候學生因為過度的自由、過度的被放任,他缺乏鷹架、缺乏結構的時候,,往往不知道該走什麼方向、該使用什麼策略,然後他會縱容自己的衝動、某一些嗜好或興趣,因此學習的效果也不會很好。 可是如果你的結構很強,結構包括我們這裡講的選修、必修 …等等的設定,或是老師在教室內所賦予的任務、所賦予的問題…等等。結構太強時,學生就失去自主性、失去自由度、失去他主動思考的機會、有時候甚至會失去他的內在動機.所以這二者永遠存在內在的矛盾或平衡。 我們做實驗教育,很多時候都是在走綱索,在二種動力之間在動態的平衡。
返回「
0ST/體制內的必修課
」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有關 MediaWiki 的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