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射擊用武器 的原始碼
←
射擊用武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編輯此頁面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分類:武器]] 徐恕禾:射擊用武器,如槍炮 *手槍:子彈、槍管、擊發 *步槍:射程加長(槍管變長)、膛線、連發 *機槍:彈藥(增加擊發速度 每分鐘100發以上) *反器材步槍 / 反器材狙擊槍:彈藥、貫穿力、遠程瞄準、錐狀火藥 *火炮:加大子彈to砲彈(砲彈離開砲管就無動力) *#線膛炮 *#滑膛炮 *火箭(子彈離開砲管依然有動力) *飛彈:導航(子彈有動力及有導航) *雷射 *電磁炮 *自走炮 ==手槍== 手槍,也稱手銃、拳銃,是一種可以單手持的小型射擊槍,多用於近戰和自衛,發射手槍彈,一般有效殺傷距離約50公尺。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7/TT_3.jpg/1200px-TT_3.jpg' width=400 height=*/> 手槍大多由執法人員執勤時配帶,在軍隊中,手槍一般除配發軍官等具有指揮職主官管理人員外,大多都由空軍飛行員、海軍艦艇警衛、特種部隊、警察等配帶,而其攜帶的目的並非擊敗目標,而是便於自衛與反擊目標。 ===歷史=== 早期手槍歷史和一般槍械史重複,都經歷了由蒙古首先發明的火門手槍(手銃)階段,和經過了使用火繩槍到輪發槍與燧發槍等。之前的手槍幾乎全部是單發手槍,及後進入與近代外觀相似的轉輪手槍的歷程。 因為手槍威力較少,正好成為警察維持的治安武器。在南北戰爭爆發後,大量沒有受過正規訓練的民兵和遊擊隊加入戰鬥以暗藏的手槍接近敵人作近距離發射用途。而在普法戰爭時手槍已發展成為能發射金屬子彈的小型武器。 到十九世紀末出現了半自動手槍,當時轉輪手槍的結構已經很完善,甚至有著名的步槍和轉輪手槍設計師。 在二十世紀初半自動手槍突然發展迅速,到一次大戰時的塹壕戰中,手槍的地位才完全被確定,當時的步槍需要以手動方式完成復進過程,而且尺寸過大不便在狹小的壕溝中戰鬥使用,手槍是唯一一種在一戰初期可短時間發射的個人槍械,其時因為半自動手槍重新裝彈較易而佔上風,並且出現了衝鋒手槍。直到一次大戰末期衝鋒槍和散彈槍,甚至有使用火焰噴射器作為塹壕戰武器,才稍為降低了手槍的作用。 二戰時期,在衝鋒槍、機槍、半自動步槍的普及下,手槍成為了軍官及非前線人員的自衛武器或副武器,經過了韓戰及越戰,這種情況甚至一直維持到現在。 ===子彈、槍管、擊發=== 手槍專用子彈的特點是,雖然口徑多較大但發射粗短的圓頭子彈,彈殼也較步槍子彈短小,初速一般為亞音速至跨音速,所以能量反而較小口徑步槍子彈低很多,槍口動能通常在數百焦耳級的,而自衛或近距離射擊競賽的彈(如.22 LR)常在百多焦耳級。 手槍彈使用的是顆粒很小的火藥發射,追求很高的表面積體積比,以適應在短小的槍管內完全燃燒。 形狀上分為底部有圓邊的有底緣子彈,和底部和彈殼直徑相似的無底緣或半底緣子彈。前者適合在左輪手槍上防止彈藥從轉輪前方漏出並減輕發射時火藥氣洩漏,後者主要為了自動手槍上容易被退出彈殼。原則上左輪可以用無底緣或半底緣子彈,但需要有防止從前方漏出的彈夾,而在半自動手槍通常不適合有底緣子彈 <videoflash>rJMXXuGhINE</videoflash> ==步槍== 步槍,或稱步鎗、步銃,廣義上是指設計給步兵使用的長管槍械。現今多指追求精準射擊的後裝線膛槍,即來福槍(rifle,泛指槍膛內壁鍛有膛線)、配有用於抵肩射擊的槍托與較長槍管的單兵輕武器,且發射威力遠大於手槍彈的步槍彈。 <img src='https://cdn.pixabay.com/photo/2020/09/02/12/22/ar-15-5538179_1280.jpg' width=600 height=*/> ===發展=== 步槍的發展過程基本上與手槍類似,都經過火繩槍、燧發槍、前裝槍、後裝槍、線膛槍等幾個階段,以後又由非自動改進發展成半自動和全自動槍等。 關於步槍最早的記載是中國南宋時期出現的竹管突火槍,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隨後,又發明了金屬管形射擊武器——火銃,到明代又有了更大的發展。 15世紀初,歐洲開始出現最原始的步槍,即火繩槍。到16世紀,由於點火裝置的改進發展,火繩槍又被燧發槍取代。從16世紀至18世紀的300年間,囿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步槍都是前裝槍,使用起來費時費事,極為麻煩。 1825年,法國軍官德爾文對螺鏇形線膛槍作了改進,設計了一種槍管尾部帶藥室的步槍,並一改過去長期使用的球形彈丸,發明了長圓形彈丸。德爾文的發明對後來步槍和槍彈的發展都具有重大影響,明顯提高了射擊精度和射程,所以恩格斯稱德爾文為“現代步槍之父”。但德爾文步槍仍是從槍口中裝彈的前裝式槍。 到19世紀40年代,德國研製成功德萊賽擊針後裝槍,這是最早的機柄式步槍。 19世紀80年代,由於無煙火藥在槍彈上的套用,以及加工技術的發展,步槍的口徑大多減小,一般為6.5~8mm,彈頭的初速和密度也有提高和增加。因此步槍的射程和精度得到了提高。德國的毛瑟步槍是當時的代表之作。 19世紀末,步槍自動裝填的研究即已開始。1908年,蒙德拉貢設計的6.5mm半自動步槍首先裝備墨西哥軍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加緊對步槍自動裝填的研製,先後出現了蘇聯的西蒙諾夫、法國的1918式、德國的伯格曼等半自動步槍。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各國出現的自動裝填步槍性能更加優良;而中間型威力槍彈的出現,則導致了射速較高、槍身較短和質量較小的全自動步槍的研製成功,這種步槍亦稱為突擊步槍,如德國的stg44突擊步槍、蘇聯的AK-47突擊步槍等。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5/National_Firearms_Museum%2C_Vietnam-era_rifles.jpg/375px-National_Firearms_Museum%2C_Vietnam-era_rifles.jpg' width=200 height=*/>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a/Rifling_of_a_cannon_%28M75%3B_90mm%3B_y.1891%3B_Austro-Hungarian%3B_exposed_in_Ljubljana%2C_Slovenia%29.jpg/1074px-Rifling_of_a_cannon_%28M75%3B_90mm%3B_y.1891%3B_Austro-Hungarian%3B_exposed_in_Ljubljana%2C_Slovenia%29.jpg' width=300 height=*/> ===自動步槍--連發===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各國於1953年底正式採用美國T65式7.62×51mm槍彈作為該組織的制式步槍彈,即NATO彈,並先後研製成了採用此制式彈的自動步槍。例如,美國的M14自動步槍、比利時的FN FAL自動步槍、聯邦德國的G3式自動步槍等。 根據以往戰爭的經驗、步槍的射程以及創傷彈道等問題的考慮,美國於1958年開始進行發射5.56mm槍彈的小口徑步槍的試驗,從而導致了發射M193式5.56mm槍彈的M16小口逕自動步槍的問世。該槍於1963年定型,經過越南戰爭使用後,又作了進一步改進,於1969年大量裝備美國軍隊。鑒於M16自動步槍具有口徑小、初速高、連發精度好、攜彈量增加等優點,北約各國也都競相發展小口徑步槍,並出現了一系列發射比利時SS109式5.56mm槍彈的小口徑步槍。此後,北約絕大多數國家都完成了戰後步槍的第二次換裝。其中有些步槍還可根據作戰需要,即可單發射擊,又能連發射擊,實施3發點射,還可發射槍榴彈。部分步槍為了縮短長度採用無托結構。法國的FAMAS自動步槍,就是這類步槍的典型代表。 蘇聯在採用發射M43式7.62mm中間型槍彈的AK47和AKM突擊步槍的同時,也加強了小口徑步槍的開發與研製,並於1974年定型了AK74式5.45mm小口徑突擊步槍。至此,步槍小口徑化、槍族化,彈藥通用化已取得了決定性的進展。隨著中間型槍彈和小口徑槍彈的發展,自動步槍、狙擊步槍、突擊步槍和短突擊步槍等現代步槍也得到更廣泛的發展。 ==機槍== 機槍(Machine gun),或稱機關槍、機關銃指可快速連續發射全威力步槍彈的全自動後裝線膛長管槍械,可能是固定式的,也可能是活動式的,其子彈會由彈鏈或是彈匣連續填充,並且發射,每分鐘約有300至1800發子彈。 機槍為了滿足連續射擊的穩定需要,通常備有兩腳架及可安裝在三腳架或固定槍座上,主要發射步槍彈或更大口徑(10-20mm)專用機槍子彈,能快速連續射擊,以掃射為主要攻擊方式,透過綿密火網壓制對方火力點或掩護己方進攻。除了攻擊有生目標之外,也可以射擊其他無裝甲防護或薄裝甲防護的目標。輕機槍的重量較輕,可以手持射搫,不過若以臥式的姿勢射擊,效果會比較好。機槍和自動炮的差異主要在口徑(機炮的口徑在20mm以上)[2],另一個差異是所發射的是傳統的子彈、炮彈、散彈槍的彈藥、或是爆炸彈等。像發射散彈的全自動槍隻會稱為的自動散彈槍,發射大口徑彈藥的則會稱為機炮或是自動榴彈發射器(榴彈機槍)。衝鋒槍則是手持式的自動武器,發射一般手槍口徑的子彈。機槍和衝鋒槍、機炮不同,機槍像步槍一樣,有很高的槍管/口徑比(表示其槍管很長,子彈口徑小)。機槍在本質上就是一把全自動的步槍,而機槍和戰鬥步槍的不同點在於是否有可快速拆卸的槍管、重型槍管或是其他的冷卻系統。戰鬥步槍及突擊步槍可以進行全自動的射擊,因為不是為了全自動射擊而設計,會有槍管過熱的問題。大部份的機槍也使用彈鏈及開放式槍機架構,和步槍的設計不同。 ===連發研究=== 19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有手動式的機槍,使用手動來提供上膛、擊發、退膛的動力,其代表作為理查·格林發明的格特林機槍。 在19世紀80年代,居於美國的海勒姆·馬克沁發明全自動機槍。1882年,赴英國考察時,馬克沁發現士兵射擊時常因老式步槍的後座力,肩膀被撞得瘀青。這現象表示了槍的後座力能量不小,而這能量來自於槍彈發射時產生的火藥氣體,馬克沁認為可以加以利用。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溫切斯特步槍上進行改裝試驗,利用射擊時子彈噴發的火藥氣體使槍完成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實現子彈的自動連續射擊,並減輕了槍的後座力。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步槍。後來,他根據此步槍上得來的經驗,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他的槍管短後座自動射擊原理。他為了連續供彈,製作了一條長達6公尺的帆布彈鏈。馬克沁在1884年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同年取得應用此原理的機槍專利。
返回「
射擊用武器
」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有關 MediaWiki 的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