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自主學習輔導平台主題分享新典範的人才培力

壹、成員與分工:

一、成員

Elvis、豆豆、丁志仁、陳東玉、朱純良、黃鈴諭

二、分工表

人名 簡報內容準備與分享 其他工作
Elvis 安格學習社區工作場域内沉浸式培力簡介 1)提供安格的深度資料
豆豆 安格學習社區工作場域内沉浸式培力簡介 1)橋接 Elvis 與其他同組同學
2)簡報試講
陳東玉 政大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三梯簡介
朱純良 不同培力模式的比較 1)簡報分享時紀錄
黃鈴諭 全班討論 1)會議紀錄
2)簡報模版選定
3)簡報整合
丁丁 人才培力的想像與願景
本主題分享小組歷程交代
1)約線上討論時間
2)尋找合用的共筆軟體
3)主持線上會議
4)簡報整合、定稿

三、討論日程與出席表:

(一)出席表:

姓名 03.22 03.25 03.26
丁丁
Elvis
豆豆
陳東玉
朱純良
黃鈴諭

(二)討論日程:

三月

  1. 20~21:大家丟出想分享和想討論的子題
  2. 22(一) PM 8:00~10:00:第一次線上聚會(全體)
  3. 23~24:大家回家做功課
  4. 25(四) PM 8:00~10:00:第二次線上聚會(丁丁、豆豆、東玉、純良、鈴諭)
  5. 26(五) PM 8:00~10:00:第三次線上聚會(丁丁、豆豆、東玉、純良)
  6. 27~28:大家交作業給主要報告人匯整

四、產出列表:

項目 網址
簡報 新典範的人才培力.pptx
wiki頁 新典範的人才培力
即時共筆 聚會共筆

五、簡報順序:

  1. 14分鐘:工作場域内沉浸式培力經驗—以安格學習社區為例
  2. 10分鐘:第三屆政大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計畫經驗分享
  3. 7分鐘:不同培力模式的比較
  4. 10分鐘:人才培力的想像與願景
  5. 4分鐘:本主題分享小組歷程交代
  6. 15分鐘:全班討論

貳、第一次線上聚會紀錄:

時間:03.22(一) PM 8:00~10:00:第一次線上聚會

參會者:Elvis、豆豆、丁志仁、朱純良、黃鈴諭

紀錄:

主題分享的目標/重點:
  1. 盡可能讓每個人有貢獻
  2. 要聚焦
  3. 要不要改題目或訂子題需要經過大家同意
提議討論與分享的子題:
丁丁
  1. 大陸未封禁,可通用於兩岸的「即時共筆」方案。(討論)
  2. 台灣最近關於新典範人才培力的發展。(分享)
豆豆
  1. 希望了解臺灣方面如何進行人才培力?
  2. 背景:
    • 丁丁提問:安格先峰教育聯盟之間的人才培力現況?
    • 安格目前有的人才培力以聯盟參訪、學習、成員間彼此經驗分享為主,並沒有其他的課程或訓練。希望了解臺灣方面如何進行人才培力,有什麼樣的課程或活動?
    • 丁丁:相互參訪就是一種培力
Elvis
  1. 人才培力的模式:例如,線上共學、二岸組團參訪學校……等,是否列入人才培力的範疇,及如何運作?
  2. 考慮經營成本,思考培力過程是否需要收費?
  3. 如何找到/吸引合適特質的人力來參與?
  4. 背景:安格目前遇到的困境有:
    • 場地費成本高,導致導師薪水相較其他工作低,影響導師就職意願。
    • 安格導師引入制度:安格的導師前期會有沉浸期1個月,1個月過後,理事會會決定其是否進入實習期,實習期3個月結束後,由全體導師投票,決定其是否進入安格任教。安格新導師於沉浸期期間會消耗學習社區資源,但不會轉化成指導學習者的人力。因此在沉浸期的一個月內,如何支付沉浸成本,以及如何讓新導師有更好的融入,是現在思考的面向(沉浸期供餐不支薪、不公開召聘老師)。
    • 考慮調整學費,但擔心調高後,有些學生無法繼續就讀,也不符合教育公共性的理念。
  5. 安格制度說明:
    深圳的安格、成都的先鋒、佛山的悅谷、北京的一出和小蘋果樹,是五個大陸體制外辦學機構,由於理念相近(讓學生自主學習),他們之間組成盟校,並均由「學校」改稱為「學習社區」(台灣應該翻成「學習社群」較為貼近)。整個聯盟叫「先鋒教育聯盟」,取這個名字,是由於劉曉偉首先在成都創辦先鋒學校,應該是大陸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理念的體制外辦學之濫觴。但晚近由於不贊同「學校」這種體制,所以改名為「學習社區」(也省得跟他們政府爭論)。
    目前這五個學習社區之間:
    各社區導師間相互支持,彼此交流教育教學理念/方法/經驗/資源/運營/管理。
    互相承認學分,支持不同社區的學生互相轉學、遊學。
    支持導師們互相去彼此社區訪問/學習/休息/工作,甚至交換老師。
    招生工作交流,並共享生源與升學出口。
    每個社區管理層會出1~2名成員,通過線上會議的方式,討論整個盟校的運營,共同為五個社區出謀劃策。
    他們發現結盟之後的確都比自己一家摸索要進步快得多,所以會再磁吸其他以自主學習為主要理念的體制外辦學機構。
  6. Daniel提問:
    • 其他的團體如何解決類似的問題?
    • (將比較安格,政大,....(如有其他團體再陸續增加),師範體系,教育學程)
    • 是否找其他贊助?
    • (將列舉經費來源做比較,並試圖找出能永續經營的經費來源)
    • 沉浸期之後的投票會不會有人格被挑戰的問題,是否會影響後續參與意願?
      答:待補充
      1. 在沉浸期期間有引入導師進行引導,引導的重點在於解答新導師在探索過程的困惑。新導師在這段過程中的學習,更多的是自己的思考和觀察。
      2. 安格的新導師培力大概是自我學習+群體支持和反饋+場域感受。
      3. 引路導師有沈浸期導師指南。
    • 評鑑的投票有文字記載和評論方式或是評鑑要點嗎?
      答:
      1. 所有人充分表達
      2. 評鑑是否通過的標準有三:1)愛孩子、2)會學習、3)情緒穩定。
      3. 不記名投票,僅告知結果有沒有通過。
    • 新人留下或未留下的因素是不是有統計資訊?
      丁丁提問:你們覺得留下什麼信息有利於後續培力?
  7. 安格招募文件補充:(待補充)
鈴諭
  1. 已經找到特質合適的人選,如何進行培力?
  2. 老師的工作量很大,如何做中學?
  3. 現職老師的支持系統?

分工提議:

  1. Elvis、豆豆 :工作場域內沉浸式培力(畫流程圖介紹)、聯盟互助層級人才培力支撐的藍本(確認丁丁那一段文字)。
  2. 東玉:工作場域外的培力,以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第三屆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計畫為例。
  3. 鈴諭、Daniel:二種培力模式的比較。
  4. 丁丁:分享培力過程的願景。
預計進度
  • 鈴諭挑選簡報背景。
  • 周四核對,需要PPT核對。
  • 週五對願景及兩組比較做核對

參、第二次線上聚會紀錄:

時間:03.25(四) PM 8:00~10:00:第二次線上聚會

參會者:陳東玉、豆豆、丁志仁、朱純良、黃鈴諭

紀錄:

確認本組報告共分六段:

  1. 安格(學生10~20歲混齡)單一工作場域沈浸式培力(Elvis、豆豆)
  2. 先鋒教育聯盟的支持與培力(Elvis、豆豆)
  3. 政大三梯培力(10個月)的優點、缺點,以及改進之道(東玉)
  4. 比較(Daniel)
  5. 願景(丁丁)
  6. 本組與其他同學對話(15min)
小組聚會重點、工具與流程介紹
安格學習社區單一工作場域沈浸式培力

安格學習社區的新進導師培力: 目前新進導師招募採非公開模式。須經由現職導師或他人引薦進入。首先由安格社區一名全職導師帶領一次實地參訪,經雙方互相確認意願後,新進人員則以該名安格現職導師為「引入人」進入安格社區開始進行培力。培力流程有三:

一、沉浸期


二、實習期

三、成為正式導師

先鋒教育聯盟的支持與培力
政大三梯培力簡介

「臺灣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計畫」係由國立政治大學教育部實驗教育推動中心主辦,針對有志投身實驗教育領域之夥伴,所進行為期10個月的培力。簡介如下:

一、修業期間:5月到隔年2月,共10個月。

二、招收對象:年滿18歲,符合以下任一資格者

(一)實驗教育學校、機構或團體之在職工作者(含正式、代理及兼職代課)
(二)公、私立學校在職教師、師資生及教育工作者
(三)欲投入實驗教育工作之學生、家長、社會人士

以第三屆為例,報名者為60人,錄取30人。參與成員有:學生(大學生、研究生)與家長、公立學校老師、實驗教育單位老師(非學校型態教師)、各領域教育工作者、(共四類)。學經歷不限。


報名時須繳交「三分鐘內自介短片」及「實踐計畫」草案。包含:

1)自身對於教育的看法
2)希望大家更認識你的經歷
3)實踐計畫:籍由培訓或在培訓過程中想完成的事

學員甄選分成書面審查與現場面談兩階段。面談方式有二:個人與導師面談、團體面談。

共識營

政大3梯的共識營為2天1夜,與導師和學員在各項活動中進行對話,含共識凝聚、意見交流、open space、自治公約討論會、提出對某議題的想法、溝通對某議題的想法……等等。

政大3梯的導師,含政大老師三位、丁丁、特教背景、諮商背景、哲學背景的導師共7位。

必修課

(一)實驗教育理念、哲學與實務:探討當代社會發展下的教育趨勢,瞭解臺灣實驗教育與十二年國教課綱的現況,認識並探討不同類型的實驗教育哲學與模式。
(二)生命對話與探究:由諮商、特教、哲學不同背景的老師引導進行內在自我生命的對話。
(三)組課:由學員提出自己想做什麼,二個人一起開一堂課(15堂選修課)
(四)場域實習:144小時、最多二個單位
(五)實踐計畫的成果發表:導師與學員有8次面談,協助學員完成實踐計畫。(每位學員有1位導師)


提問:

  1. 為什麼會有這個培力計畫的產生?
    • 觀察到在教育現場,舊有師培體系培養出來的教師,到實驗教育的教學現場容易陣亡,實驗教育領域也不容易找到老師。於是開始思索是否用另一種培力方式進行實驗教育人才的培育。
    • 跟傳統師培的不同,在新的自主學習典範下,師生關係與傳統不同(群學共振),帶領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師本人要有組課的生命經驗,學習自組織、自訂規則(自我治理)。經由實務浸潤了解實驗教育的樣貌。利用成果發表的機會練習如何對有系統的溝通表達。到教學現場時陣亡率大為降低。
  2. 培訓後如果這些學員沒有在教育領域工作,是否是一種資源流失?
    <答>所學都會有所俾益。不在教育界服務?只要在台灣的其他行業,例如:高風險學生、中途學生、中離學生……也需要有老師提供自主學習樣貌。無論這些學員在哪裡,都是台灣教育整體發展是淺層資源。
  3. 完成培力後,有其他的支持系統繼續培力嗎?
    • 結業後需要有以社群為依托的社群連結,海星培力、人脈網絡平台化、島島阿學
    • 把組課共學當做生活方式、解決問題的方法。
小組聚會重點、工具與流程
一、目標:完成主題分享報告準備
  • 40分鐘口頭報告(含簡報)
  • 20分鐘Q&A
二、重點:每位參與者都有工作
三、工具:
  1. 線上共筆:etherpad
  2. 試講簡報:jit si meet
  3. 微信 或 line
三、第七組經驗分享:
  1. 確認三次聚會時間:主題分享的準備工作,至少需要在課後安排3~4次的討論。每個人不一定每一次都能參加討論,但至少第一次要全體參加,並確認各自分工,及後續會議需要完成的進度。以第七組為例,
    • 第一次線上會議,請大家丟出各自想分享和想討論的子題,並依討論結果做任務分配。
    • 第二次請第一、第二段報告負責人提供PPT、進行簡報試講,並討論之。
    • 第三次整合前二次討論並完成報告。
    • 會後統合共簡報成一個檔案,發表時由實體參課同學,利用jit si meet協助簡報分享。
  2. 確認線上會議、線上共筆……等工具
    • 第一次聚會時,丁丁本來提議用HackMD,發現大陸同學需要翻牆才能使用,所以後來還是選用石墨檔。
    • 第二次聚會時,改用etherpad,二岸同學皆可使用。
  3. 提醒:
    • 每個人的網路條件不同,影響會議進行的流暢度。
    • 一開始挑選簡報背景時要慎重,降低後續簡報整合的難度。如果之後不喜歡簡報模版的風格,想替換模版,會增加許多工作量。
    • 報告時間為40分鐘左右,故準備時需提醒報告人準確安排各段落的發表時間,避免壓縮後面提問的時間。

肆、3/29報告後全班討論:

請對本日的主題分享進行討論,規則如下:
▲每人每次發言一分鐘(找人按鈴)
▲沒有發言過的優先發言
▲如果沒有人要發言,可以進行第二次發言
▲歸納總結
樂生:
有一段討論在談到關於人事的部分,我覺得蠻重要的是體制文化,就是安格的部分,他非常明顯,如果把他們的流程,全數拿到任何一個體制制度去運作,運作得應該都很糟糕,因為很重要的是他們的體制文化,政大培力他的方式,他們招募的篩選過程,找了一些他們有不同領域不同經驗,自身有領導能力,讓他的體制文化跟方向一致,所以我後來也有看到丁丁在後面報告分享說,很重要的一個典範實地需要,實地的學習,並不是把終身學習當成是一種意識,是教給學生的一種知識,那就隱含了一種文化一種探知一種內在的價值觀,生活方式的實行,那這些其實隱含了一件事情,就是說,未來這樣子的一個典範他的培育機構,可能的存在,並不是一種技能或是一個認證,可能是一種體制文化的存在,可能這個機構過去擁有組織文化,獨立能力,剛剛看到這樣過程隱含的可能性。